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刊登文章彙集(四)

刊登文章彙集(四)

四十九、

閱讀經典】唯女子與小人難養 章句折中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文/黃聰哲 |2020.12.03
在《論語.陽貨篇》裡有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女子是否等同小人難教
養,頗令歷代經學及史學家困惑。如何詮釋孔子本義,而不流於歧視婦女之嫌,所尋
途徑不外乎文字辨正、文義重估和訴諸史實評議,甚至有以此為辯証,不一而足。

唐代孔穎達釋意:「女子,謂未嫁者也。」然中國社會講究個人身分和角色,往往將
多重身分和角色聚集於一身,常將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者同屬一人,故「女子」
一詞被泛稱為女性。女子是否難養?是歷代經學家爭議的核心。

而小人一詞,有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小人有平民百姓之義,然《易經.
繫辭下》的「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
人之福也。」似乎對「小人」一詞較具貶義,且在《論語》中將君子與小人對立並
論,就有二十四章之多,大多指無德智修養、人格卑劣的人,歷來爭議較少。養,在
此應指教養。女子及小人難養之處,在於「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意謂待之近,
則狎而不遜;處遠,則怨恨必作,此章句歷代論述分歧不大。

自宋以降的經學家,對「女子」一詞的觀點舉要臚列。宋儒邢昺釋義:「此言女子,
舉其大率耳,若其稟性賢明,若父母之類,則非所論也。」南宋朱熹認為:「君子之
於臣妾也,莊以涖知,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清代劉寶楠謂:「女德無極,
婦怨無終。」明清學者張自烈(號芑山)說:「聖人之言,大小兼該,雖不必將女子
小人專看作婦寺,而處理婦寺道理未嘗不在其中。」錢穆解釋:「此章女子小人指家
中僕妾言。」蔣伯潛解:「女子小人皆宮闈的嬪妾、奄宦和士大夫的婢僕而言。」潘
重規注釋:「女子指妾婦。」從以上各家注疏,其中以邢昺將女子視為「舉其大
率」,而將「稟性賢明,若父母之類」予以排除,已具現代邏輯全稱及特稱的辨證。
其餘大都把女子解釋為妾婦、宮中嬪妾,然是否為孔子本意?則有待商榷。

若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暫改為「唯女子與『男子』為難養也」,方便
辨證推論。在《論語》一書,特別將君子與小人對立論述,「男子」一詞以現代術語
就是全概念,為全稱。而君子與小人,反成偏概念,為偏稱。反思「女子」是否也為
全稱,其中有否隱藏偏概念未析離提出,而難養的對象並非「女子」,而是未析出來
的偏稱,就如同難養的是小人而非全概念的「男子」。故全句應理解為「唯部分女子
與『小人』為難養也」,然而哪些部分的「女子」是孔子所言難養的?

歷史學家柳詒徵評論:「世謂孔子述而不作者,蓋未讀《十翼》及《春秋》也。」孔
子作《十翼》(亦稱《易傳》),然疑古學者認為,並非完全出於孔子之手,但多認
為孔子與《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從《易傳》中或可體認女性的重要性,「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
恆」,女子是人倫不可或缺的一環。婦人能守婦德婦容,為正則吉,若「婦子嘻嘻」
(《周易.家人》)無度,「倫理之所由亂,安能保其家」,由此可知自恣無節的女
子與小人,應是孔子所喟嘆難養的對象。

孔子,時之聖者也。閱讀經典,不宜陷於章句,應將義理文章,互通為用,與時偕
行,通權達變,方能融通古今。

四十八

戰火點燃前 請政客想好如何滅火

 
蔡總統努力塑造「國軍靠山」、「關懷軍人」的形象,日前出席三軍士官新生聯合開學典禮,蔡總統說,「我一定是大家最強的後盾」。 圖/總統府提供
蔡總統努力塑造「國軍靠山」、「關懷軍人」的形象,日前出席三軍士官新生聯合開學典禮,蔡總統說,「我一定是大家最強的後盾」。 圖/總統府提供

在台灣,凡事難以正常邏輯思辨,用文明話語說不清礎,前後大髪夾彎,令人驚駭莫名,那就是政治,這是台灣一道很特殊的風景。

小英在野時「國防布」角色扮演,令人印象深刻;執政後即刻宣誓,要當國軍「最大靠山」,反思如此的話語術,是否暗示國軍是小英最大靠山?當小英下令晉階人員「要和家人好好吃頓飯」,軍眷會否有吳起為戰士毒瘡吸吮膿血的懸念,不寒而慄。

兩岸關係,是近四十年來最嚴峻時刻,其拐點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還是小英已幾近徹底親美,受美國外力影響日益嚴重,造成陸方態度出現轉變,這是政治問題,宜由政治解決;軍人僅能就政治人物策定的國家戰略,執行作戰任務,這是古今中外軍人的宿命,成敗與否不宜全怪罪軍人。

近期共軍頻越台海中線,大陸對台發言亦愈來愈激烈,「勿謂言之不預」已類似「哀的美敦書」,台灣方面亦開始動員後備力量,美對台軍售亦有快速加強的情形,國內甚至有D日的推測,似乎面臨「準戰爭邊緣」,如何應戰可說發言盈庭,莫衷一是。

國防文宣不宜以文青式文宣操作,遣詞用句宜慎之又慎,否則引起不必要的訕笑,甚致恐慌。蘇院長的掃把論,似乎將軍方戰力形容太不堪,有失站在國家戰略的視野。嚴部長的「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似乎將自己降到戰術層次,又不是要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首戰即終戰」論,似乎跳脫了戰役及決戰的層次。「全民皆兵」,可非等同「全民國防」;「在家當兵」,可不是將「客廳當碉堡」。

軍人是為保家衛民,最不願見到百性塗炭,飛彈來襲老幼婦孺如何疏散,學童在校如何自我防衛,民防防衛系統演練,似乎尚比不上防震、防火訓練。「兵,猶火也。」始戰不可防,終戰可想不可說,如何滅火、止火,應是處尊居顯者所應慮。

四十七、

健保財政黑洞 全民來抓漏

 
全民健保屢傳破產危機,健保費是否調漲,最後將由行政院決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民健保屢傳破產危機,健保費是否調漲,最後將由行政院決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愛台灣,更愛台灣健保」,台灣健保為世界資優生,且為世界各國師法對象,這是台灣的驕傲。但健保動輒産生財政失衡,救健保成為揮之不去的輪迴,歷經數年就會來一次。

「沒投資就沒健康」,重點是如何投資?依健保法第十七條規定:「本保險保險經費於扣除其他法定收入後,由中央政府、投保單位及保險對象分擔之。」因之,上從業管單位,下至輿論全聚焦在後段三個對象,產生「救健保,落實使用者付費」定型思考,致使提高保費議題甚囂塵上。

國內受新冠疫情影響及經濟不景氣,要調漲健保民眾是否能接受?業界能否忍受?勞保年金年年都說要倒,蔡政府提出改革方向,遇到民意反彈,勞動部即刻收回,無限期延後研討。提高保費救健保,如遇民意反彈,小英是否能一肩扛起萊豬、勞保年金及健保保費的全盤壓力,民進黨是否願意承受「逆時中」的反彈?

「微調保費」及加重「部分負擔」,以落實使用者付費的思維,是否可能多個面向思考?全民健康保險法的「法定收入」除菸品健康捐之外,是否可再開拓另外財源?

如果百姓愛逛醫院、愛看病,以價制量也許可收到一些成效,若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人為漏洞,而且造成健保醫療支出又非常驚人,如此漏洞我們能視而不見?只要到急診室轉一圈,車禍的病患還少嗎?揆其原因,肇禍於危險駕駛為大宗,其罰款可否依比例上缴健保局法定收入,來抵其部分醫療支出?又如菸、酒、檳榔對身體所造成複合性的傷害,及罹癌所造成重大傷病,菸酒健康捐是社會公平的展現,何以菸價遇上選票考量就可以髮夾彎,下調價格?

全民健保具有社會福利性質,彩券營運可否依比例挹注?美牛、萊豬進口對身體的傷害,最後還不是要回歸健保醫療,誰有權主張其税收不必依比率繳交?「病人自主權法」,是病患、家屬、健保三赢的進步法案,何不提出供全民公議,事繁不及備載,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專業知識,只怕一些政客堆砌一套深不可測的高深理論,來糊弄群黎百姓。

「視病猶親」,台灣人民的健康維護,不容遺落,但健保財政缺漏,要全民一起來抓漏。「起厝怕抓漏」,只要不怕抓漏,就可補漏。

四十六、

榮光九三 國軍加油

 
國軍軍紀事件頻傳,陸海空軍司令走訪基層宣導軍紀。圖為海軍司令劉志斌近日視導花蓮地區駐軍戰備任務、防疫整備實況暨軍紀安全宣教。 圖/軍聞社
國軍軍紀事件頻傳,陸海空軍司令走訪基層宣導軍紀。圖為海軍司令劉志斌近日視導花蓮地區駐軍戰備任務、防疫整備實況暨軍紀安全宣教。 圖/軍聞社
榮光九三,緬懷英烈不惜犧牲,捍衛國脈民命,維護中華民國主權,這是國軍最佳精神文化資產。
今年國軍正值多事之秋,年初空軍黑鷹直升機失事,創下歷年殉職階級最高、同機種人數最多紀錄;漢光卅六號演習也創下歷年傷亡之最;敦睦艦隊廿七染疫引發社會震驚。其共同核心原因皆為出「任務」,貫徹命令,然執行軍事任務必須承擔風險,若因而犧牲,國人宜致哀致敬。訓練是官兵最大福利值得支持,但若因為人為因素,甚而導致引發複合性的多重缺失,理應深入檢討。
軍紀,並非一般人認知僅是生活常規紀律,尚含演訓紀律及作戰紀律。演訓及作戰缺失,基於尊重專業宜回歸各軍種、兵科或第三方專業人士檢討改進,修改準則或標準作業程序,嚴格落實訓練,最忌發言盈庭,仍隔靴搔癢於事無補。
倫理是軍紀的基礎,軍紀是體現軍中倫理具體規範,如果不深入體認軍中倫理,將職業態度內化成軍人核心價值,軍紀必然走向形式主義,甚而導致軍心渙散。年內有軍士官聯手監守自盜涉偷口罩,士官酒駕連闖紅燈傷人,上兵賴床不服管教毆傷上級,甚至發生值勤軍官深夜相約偷上夜店,這些問題令人驚呼,國軍怎麼了?小英,把軍法還給國軍吧!
軍中年內傳出多件「不倫戀」,國防部採刑懲並行,但通姦除罪化後,刑的約束盡失,若正處作戰中又如何懲,兵力需求孔急,僅汰除一途可行嗎?因募兵女性官兵大量加入,軍中兩性型態與昔日丕變,兩性之間的相處對策,宜更深入研析。
軍人要先以內部倫理自律,發揮正面價值觀自我控管,然後繼之以具強制性的正式法令規範來他律。「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記取錯誤的教訓,轉化為成功的基石。絕大部分官兵堅守崗位,效忠中華民國,捍衛人民安全!正值佳節,祝福軍人節快樂!
國軍倫理軍人節中華民國通姦除罪化

四十五、


【大千世界】 花中諸君子的文化印象

文/黃聰哲 |2020.07.23

97觀看次
字級
文/黃聰哲

花語,是以花的神形,透過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融入人類內心的情感,而訴諸文字表達出來。如紅玫瑰代表「愛情」,而九十九朵紅玫瑰代表「愛情久久」,將花朵數取諧音,是君子與淑女間的浪漫。花語最早起源於希臘,十九世紀始興起於法國,流行於英美。

「比興」,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所採用的表現手法,「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興」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詠之辭,俾便於描寫和反映現實,以動植物作比興,有文獻記載應始於遠古的《詩經》。「花之君子」,花是草木花的總稱,而君子是理想人格道德的通稱,兩者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文人將花的神形透過內心感受,比興成君子的人格特色而傳頌後世。

儒家理想人格分三級,即聖人、仁者及君子,其內涵及條件,各有其旨意,然亦有互通之處。綜觀《論語》,君子作狹義而言,依序次於聖人及仁者,是理想人格第三級。就廣義而言,君子則是理想人格的通稱,統攝聖人及仁者的內涵。就次數而言,《論語》提到君子就有四十章,且孔子自謙「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試想以夫子「仁且知」已為「既聖」,尚自道「我無能焉」,故以君子為孔子理想人格的代表名稱,應無庸置疑。文化傳承影響所及,君子就成後世儒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標,進而將花中的君子神形拿來砥礪自己,不僅順理成章,而且蔚為風潮。

梅,神形在傲骨,窮冬萬木立枯死,唯獨寒梅獨自開,暗香浮動,方知梅花香味自苦寒來。「冰作骨,玉為容,常年鬢雲松」及「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南宋.辛棄疾),梅花能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文人將此種孤高傲骨精神,比興成君子情操及自身的美德。又梅長於高山幽谷,竹籬茅舍,不受俗塵所染,此種清淨逍遙的意象,比喻成隱士君子。

蘭,神形在幽隱,「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偷(苟且)也。」(〈幽蘭操〉,引言)古曲是在感嘆芝蘭生於深林中,不因幽隱無人而不芳香,進而引喻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窮困而改節。屈原在楚辭《離騷》一書中,亦常以「蘭」與「蕙」,來表達自己的高節。空谷幽籣,芳華菲菲,花姿素雅,不與眾草合流,又不與百花競妍,所賦予的文化意象,與君子的品性人格相輝映,這是傳統文化所建構「君子蘭」意象。

竹,神形在直節,不在花,竹子經常不開花,偶或見開花,其花形如稻穗狀,色澤皆如枯草般,故竹美不在花而在莖,且開花後其母體將失去生命。「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詩經.衛風》)將淇水岸上綠竹長的柔美茂盛,積聚稠密,比興成君子的文釆道德,經切磋琢磨的如金如錫,如圭如璧,亮麗如星星。《詩經》將綠竹青青的意象特徵比興成君子,為後世所師法,進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路鋪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板橋)竹剛直守節,被取喻君子遇難有節有度,寧直不屈。白居易一句「竹解虛心是我師」,又以謙虛意象,將「君子竹」提升到另一境界。

菊,神形在晚節,「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唐.杜甫)金秋時節,菊花傲霜而開,高潔韻逸,形質兼美,凌寒不凋,被文人人格化為「凌霜留晚節」,因此被譽為「君子菊」。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飲露是效行鳳凰非露水不飲,菊本高潔,餐秋菊落英,也是本於比興君子的意象。

荷,神形在不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北宋.周敦頤)荷花香淨柔軟,清正不染,人處紅塵易染,能如荷潔身自好,豈不君子乎?「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於寶華上結跏趺坐。」(《大智度論》卷八)佛經也說,蓮(荷)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蓮花不僅香淨柔軟,尚且清靜吉祥,它染淨二邊皆放下,能悅可眾心,當然就直通佛心,因此蓮花座就與佛結上不解之緣,又將蓮昇華到另一境界。

四十四、

漢光演習 官兵最大福利



 
針對漢光演習操演發生翻覆意外,蔡英文總統受訪時,向家屬表達哀悼之意,並表示沉痛與不捨。 記者黃義書/攝影
針對漢光演習操演發生翻覆意外,蔡英文總統受訪時,向家屬表達哀悼之意,並表示沉痛與不捨。 記者黃義書/攝影


漢光演習尚未開始,已有士卒身先死;有民進黨人卻急於批判,軍隊訓練大多是為了「表演需求」,與在寒骨上補刀何異?
國軍有事,並非不能檢討,總要分埸合、時間。以一件突擊艇翻覆意外,來批判整體漢光演習,會否失之武斷;以過往軍中的戰鬥經驗,批判整個漢光演習,會否失之坐井觀天。最奇特的是,對事件重評,竟是來自執政黨政治人物。試想一方面挑釁對岸,一方面詆毀國軍演訓,置自身國軍士氣於不顧,豈是小英一句「說法不盡公平」就能船過水無痕。
軍事演習,是在保護自己之有生力量,驗證自我國防目的、作戰計畫與戰術原則之可行性,以爭取最大勝算。故謂:演訓,是官兵最大福利。「沒有正當的國防任務,就沒有合理的訓練與裝備」,然而「缺乏合理的戰略目標,軍人就不知為何而戰?」孫子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四十三、

【文化印象】 賞梅嘗梅兩相美

文/黃聰哲 |2020.05.05

250觀看次
字級



「梅,枂也,可食。」(《說文》)梅字最早出現於金文,「某」是其本字,象形是木上結一顆果實。待其本義消失後,篆文在木字旁加個「每」字,另造「梅」字代替「某」字,「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婦女生育,表示孕婦喜歡吃的酸甜果子。圖/黃聰哲

文/黃聰哲

「梅,枂也,可食。」(《說文》)梅字最早出現於金文,「某」是其本字,象形是木上結一顆果實。待其本義消失後,篆文在木字旁加個「每」字,另造「梅」字代替「某」字,「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婦女生育,表示孕婦喜歡吃的酸甜果子。因「從木每聲」後世將其列為形聲字,並取梅酸果之名,事實上青梅酸澀,熟梅酸中帶點香甜味。

「靈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山海經》、《中山經》),梅在中國遠古時期,就存在人類生活中,是一種重要的果樹,是食果而非賞花。《詩經》中有關梅的共有四則,其中「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秦風〉)及「墓門有梅」(〈陳風〉),秦、陳之梅皆今之楠樹。「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小雅〉、〈四月〉)意謂山有美善之草,因生在梅粟之下,人取其實,而受到蹂踐,使不得蕃茂;取喻因上多賦歛,致使弱民更加窮困,表達百姓心中酸楚。「召南、摽有梅」以梅樹上的酸果,從留七成、三成到收成要用簸箕;取喻梅由盛而衰,猶男女之年齒。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而起興,寫盡剩女的期待,「迨(待)其謂之」,冀望開口約定,已是急不可耐,感情色彩不斷地加深。

「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尚書.說命下》)鹽,鹹;梅,醋。要作五味調和的羹湯,羹須鹹醋以和之,此典故乃殷高宗命傅說為相的言辭,後來因用以稱美相業,調和鼎鼐的言辭。「醢醬、桃諸、梅諸、卵鹽。」(《禮記.內則》)「梅諸」,王肅曰:「諸,菹(形聲)。」其本義即醃菜藏梅,已屬梅醬及梅乾的作法。「煮梅為豆實也」(《大戴禮記.夏小正》),意謂煮梅盛於木豆中當祭品。綜上所述,商周時期野生或栽培的梅果,是用來做調味品,及製作梅乾、梅醬用於祭祀和食用。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傾斜)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清.龔自珍)從嘗梅進入賞梅階段,是由魏晉到清末將梅花的形象特徵,就以文學藝術的手法,在中國文化中一路鋪陳而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詩中有畫,詩畫本一體,「山園小梅」枝椏橫斜,水月相襯,又以「疏影」、「暗香」寫梅,形神兼備,可說曲盡梅之風姿,日後只要提及二詞,就讓人聯想到梅花,也成了詞牌名。窗外瑞雪紛飛,若有花枝俏,「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宋.陳亮),故言:「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陸凱),「一枝春」耐人尋味,引人聯想。詩人善於煉字,不直言梅,而將梅花和早春的意象聯結。

「窮冬萬木立枯死,玉豔獨發凌清寒」(宋.歐陽修),別瞧梅樹老幹衰敗到不成樣子,時節一到,忽兒橫出一兩條枝椏,三兩片綠葉直竄,管它是嚴冬,白花卻凌寒獨自開,暗香浮動,方知梅花香味自苦寒來。「冰作骨,玉為容,常年鬢雲松」及「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宋.辛棄疾),梅花能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文人將此種孤高絕俗精神,比興成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及自身的美德。「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宋.王淇),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於高山幽谷或水驛荒村,文人受到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又渴望過一種清淨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蕩復誰知。」(唐.張九齡),梅花凌霜傲雪,然飽受嚴寒欺凌、風吹雪虐,無耐因花蒂弱,獨開獨落,弱蕾零落在歲末孤枝下,此種弱質負面的印象,其中蘊含著那份幽獨寂寥、冷清荒寒的感覺,對仕途受挫,抱負不能伸展的志士,唯有吟詩顧影自憐了。

揆諸梅的發展,從《山海經》的靈山梅「種」,《詩經》、《尚書》的梅「實」,《禮記》的梅「祭」,皆偏重在「嘗」的民生食用價值上。自南北朝、唐、宋到明清,對梅在文學藝術的表現,除部份畫作外,大部份側重在詩詞歌賦的抒發,文人墨士會寄寓在自身感受中,將梅比興成「高潔君子」、「裊娜美人」、「一枝春」、「落梅自憐」、「梅花驛使」、「隱者高士」,將梅花的自然美、人文美、意象美,穿透整個中國歷史文化軸心。綜觀梅花,花色在「潔」,果味在「酸」,體態在「曲」,神韻在「清」。總結出一個概念,就是個「美」!

圖中梅花疏、瘦、橫、斜的影像。


十二:

防疫雙重標準 反撲旅外台人





 
新冠肺炎全球延燒,近日台灣新增確診案例有多起在桃園機場篩檢出來,各地的部立醫院醫護人員輪流值班,穿著全套防護設備,在採檢站內透過壓克力防護罩採撿喉嚨的檢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全球延燒,近日台灣新增確診案例有多起在桃園機場篩檢出來,各地的部立醫院醫護人員輪流值班,穿著全套防護設備,在採檢站內透過壓克力防護罩採撿喉嚨的檢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月中旬,武漢受新冠狀病毒肆虐,有台商因心中糾結,找耆老為中國疫情卜卦,得姤卦,筮者言:天風姤,乾為天,巽為風,意謂天下要起風了,這陣風要吹遍天下。蓋民者,輒循於積習,而不知自拔,執政者為政牧民,命誥,在以曉諭、戒惕,而化民,當今命令必須具公開性、透明性、公平性、可行性、合法性等原則。
第一波疫情,對武漢台胞及公主號郵輪遊客處理,猶如部隊管理,控管有節有度。反觀近日第二波疫情,從歐美掃回本國,不僅旅客因故轉機數國,且入國門通關不順,人潮湧擠,猶如身處集市,感染風險徒增,造成檢疫黑數,處理難度不容樂觀。
無奈第一線陳指揮官,尚拘泥於「社區感染」定義及條件,不願公開提前部署,始終停留「決戰境外」模式;先是宣布全面入境管制,引發旅外台人緊張,更引發輿論對旅外人士批評。昔日因仇中反中,對台胞不理性的情緒病毒,如今反撲在旅外台人身上。
各國防疫不惜鎖國留學生急著回台,面對龐大人流返台,為何沒有「留學生模式」?甚至留學生連基本防疫物資口罩亦不可得。試想昔日規定出境尚可帶二百五十片口罩,自從能日產千萬片口罩國家隊成立,何忍置台灣子弟於不顧?

媽祖淨人心,醫學抗病毒…府院多方討好 噤聲不作為?

 
大甲媽祖遶境若如期舉行,會不會成防疫破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甲媽祖遶境若如期舉行,會不會成防疫破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月瘋媽祖!是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大活動在經濟上理應可帶動內需,無奈今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早在元宵節擲筊決定的日期及活動,受到嚴重的衝擊,廟方主事者所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就連執政者昔日「選擇國籍,自行承擔」的厲言不再,僅作溫情呼籲,希望神明慈悲會支持政府的做法,要做好延期備案。

神祇遶境進香,所謂「境」是指一定的轄區範圍,依據社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記憶、共同崇奉祭祀的神明,因其同質性高,活動熱度經年不衰。遶境傳統應源於春秋戰國時的社祭,而且是偏向民間社祭,窮鄉之社,扣甕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南北朝至於唐、宋,行像的儀式自西域傳入,即每年佛生日,將莊嚴佛像載之以車巡行城內,供信眾瞻仰朝拜。元、明以後,又為浴佛的儀式所代替,浴佛除了紀念佛祖的誕生外,還有潔淨世間眾生心靈的作用。到了十七世紀鄭成功登台,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台奉祀後,才有媽祖遶境回娘家的宗教活動。

追本溯源,媽祖遶境進香的意義,代表神明巡視轄區,驅邪納吉,安定人心,祈求平安,熱鬧共歡,酬神謝顧。這是神明的「例行性任務」,也是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誼活動。至於新冠肺炎疫情,以神道的看法應屬「瘟疫」,似宜由道教所祭拜瘟神起「瘟醮」,「媽祖會保護」是否流於主觀的信仰。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宣告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並表示遏止疫情爆發的「機會之窗」正在縮小。加諸武漢萬家宴及南韓大邱的新天地教會活動來看,所引發的病毒感染擴散,對台灣而言是警訊,不可以因為防疫前線將士用命,而有所輕縱,災難臨頭,豈宜賭氣強行以對。

媽祖遶境進香,筊杯結果如與眾人的意見不合,宜能守靜,甚至無所為都是吉利的,若將其視為「輿論壓力」,仍堅持己意去做,恐逢凶險。况且病毒是形而下之物,何以用神格化的媽祖去對抗,病毒是要靠免疫力及藥物去對抗,媽祖應是用來淨化人心。

憲法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係指人民有信仰及參與宗教活動之自由。然而宗教信仰行為的自由並非漫無限制,有關宗教信仰的崇拜與傳教之自由須不妨害公共安寧、社會秩序及善良風俗,並不得違反人民應盡之義務。府院不宜噤聲不作為,希望多方討好,而讓社會持續喧鬧對立,陷於險境。

「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晏子曰:『無益也,只取誣焉。天道不諂,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春秋、左傳)齊國出現了彗星,齊景公派人祭禱消災。晏嬰說,這有何用,還不就是自己騙自己。天道又不騙人,天命也不會有錯,祭禱能有何用?理性是宗教信仰行為的先決條件,是對信仰的加强,對信心的增强,理性與宗教信仰不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宗教脫離理性,不正彰顯「祝史之為,無能補也」的道理。

新冠肺炎媽祖遶境鎮瀾宮疫情鄭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