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刊登文章彙集(五)

 五十九

【文化印象】 荷香荷淨不染心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1.06.03  文/黃聰哲

 既稱荷,又稱蓮?實則荷即蓮,蓮即荷,二者本一物,僅植物總名及各部位名相差異而己。荷花被稱為活化石,應是中國原生植物,但在文字的演變上,荷與蓮到篆體才出現,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僅有「何」字可資辨析。

 《說文》:「何,儋(擔)也」、「荷,扶渠葉。」「何」之本義為擔負,何俗作荷。按:何、荷韻皆在哥部,韻同音亦同,義同擔,可通借。《說文》、《段註》皆提到「凡經典作荷者,皆後人所竄改。」因此,則「何」當為本字,而「荷」為後起之俗字,非「何」為「荷」之省借字。由於「何」字久假不歸,其本義隱晦,後人反以「荷」為正字。

 又荷其實(果)謂蓮,可知蓮亦荷引出之俗字。蓮莖上負荷葉及荷華,從文字的演變,賦予荷有肩承負擔的文化初始印象。

 按植物分類,荷花是睡蓮科,蓮屬,荷花種,然與睡蓮不同,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花及葉。睡蓮因晝舒夜卷,被譽為「花中睡美人」,荷花則僅花開花謝一個周期;至於荷葉亭亭出水,睡蓮則緊偎水面。

 《爾雅》:「荷,芙渠。別名芙蓉,其莖茄(梗),其葉蕸。」

 《說文》:「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

 宋‧邢昺《爾雅注疏》:「今江東人呼荷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為荷,蜀人以藕為茄。」此皆名相錯,習俗傳誤,失其正體者也,因此宋‧陸佃《埤雅》言:「荷揔(總)名也。華葉等名具眾義,故以不知為問,謂之荷也。」另外,在《爾雅》亦指出:「荷,其實蓮(蓮謂房也,即蓮蓬),其根藕,其中菂(蓮子),菂中薏(蓮心苦)。」從上引述可知荷和蓮最早是分別指稱植物的不同部位,因久傳混淆,正俗不分,現荷蓮並稱總名,已約定俗成。

 《逸周書》:「藪澤已竭,即蓮掘藕。」是較早有的文獻記載,先民從乾涸沼澤挖掘蓮藕食用,展現蓮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文景觀。

 而在《詩經‧陳風》有以下的句子:「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蕳」、「彼澤之陂,有蒲菡萏」,詩中荷、蕳及菡萏,皆指荷花,以賞荷花起興,因戀慕心上人卻不可見,情迷神傷,寤寐無為,涕泗滂沱,發而為歌。《詩經》將現實的食蓮,推進到賞荷的優雅。

 凡物首觀其生,次賞其形,進而審其神韻,終會其意境。觀荷生,一莖孤引,亭亭出水,蓮葉田田,上有並頭蓮,灼灼荷花瑞,下有根藕深深植。藪澤魚戲蓮葉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不知何處飛來鷗鷺慕娉婷。觀者終朝,情猶未足,復有狡童嬡女,相與同遊,若遇池荷跳雨,聚作水銀窩,綠盤擎出與人看,好一個荷趣六月天。賞荷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審其神韻,「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似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的〈愛蓮說〉可說以荷花不染的意境,將取物比德,轉化成深層的文化印象。荷性荷靜荷思定,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荷花的不染,與佛教以蓮花比喻清淨修持不染心,又使佛儒文化深層融和。

 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這段公案的旨意,在於無言說教。禪的妙道,語言文字難以表詮,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其言其意,盡在一朵蓮花中,是否能參悟禪理,豈在立文多言,法界真如,微妙法門,迦葉能微笑參悟,其實僅在一念之間,即領受心傳。

五十八

小英「我就是大人!」 刷存在感?

2021-05-09   聯合報  文/黃聰哲

「這個家裡不是沒有大人,我就是大人!」小英在民進黨黨部主委會議喊話;「大人」一詞當然張力十足,沒人否認小英是大人,但從怒斥這個家裡不是沒大人,大人一詞是褒義還是貶義,應已明矣。

如果小英德位相配,黎民百姓應是奔相走告,何需怒斥?如派系傾軋,拉幫結派,不能以德服人,而以威勢逼人,腐自內生,黑由內向外暈染;令人驚訝由綠轉墨綠到黑,時間變化如此快速,讓「清廉、勤政、愛鄉土」招牌蒙塵。

先從心理分析,「我就是大人」是權力宣示。小英行事風格,自己權當主機角色,以命令主導分機,收割成果,若遇重大缺失,也可推諉避責。如今黨字尚黑,派系過度政治操作,為求選票不計後果,權力漸被浸蝕,最難堪的是被黑、黃、貪所染,是可忍,孰不可忍?

另一方面,民進黨內初呈腐敗現象,小英有危機意識,急呼她就是大人,宣誓權力存在感。

就現實政治而言,「我就是大人」是種封建家父政治觀念,且是一種極危險的政治意識。試想小英已集府、院、黨大權於一身,尚覺不足,還要嗆聲她就是大人,未來是否由集權更走向專政?在「小英大人」心中,人民頭家似乎已成歷史灰燼。

台灣已被視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國軍不畏戰、不怕戰,最擔心的是主政者不知戰。「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左傳)戰爭猶如玩火,不知止戰,就會回燒自己。

 

五十七

【文化印象】 竹之人文精神與美學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1.05.06  文/黃聰哲

竹在中國,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遠古至今已形成一道民族文化景觀。或可說中華民族的竹文化,就是以竹為載體,漸漸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之一,並從中建立對竹的信念、習慣和價值觀。

良渚文化,保存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蹟,分布於錢塘江一帶,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其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竹編器物,足見竹在中國的實際生活運用,源遠而流長。

「竹」字的甲骨文,形似兩兩竝生,竹枝上有對襯竹葉的樣貌。「竹,冬生艸也。」《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云冬生者,謂竹胎生於冬,且枝葉不凋也。」在古代字形中,艸和竹相似而相反:葉片朝上為艸,葉片朝下為竹。《爾雅》將竹歸類為「草」,《山海經》亦稱:「其草多竹」。故戴凱之云:「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竹譜》則以現代觀點言之,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因氣候分布及植物分類,可分為草本型竹子及木本型竹子。

冊字,甲骨文形貌如用皮繩串連起來的大量竹木片,若用竹片書寫者,則稱竹簡。《說文解字》有云:「聿者,所用書之物也」,聿是筆的本字,甲骨文從手持筆,篆文再加竹,強調筆是採用竹子為材質。《尚書‧多士》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中國古代典冊的形成及流傳,竹簡、竹筆在其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自此成為中國文化的推手;日後以竹造紙的技術,繼續發揮著竹的功能;而竹製書寫工具,則是使漢字的書寫演化為書法藝術。

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大量竹的相關記載,如《山海經》記錄竹的分布、《詩經》引竹有四首,有形述盛宴嫩筍的美味、描寫竹叢松林密集茂盛的景色、憶淇水以竹竿垂釣的場景,以寓思鄉之情等。《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詩中每段章句,均以綠竹起興,以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起喻,來讚頌君子的內在美德、服飾之盛,及君子的道德修養,開創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周易‧說卦》說:「震為雷……為蒼筤竹。」孔穎達疏:「蒼筤竹,竹初生之時,色蒼筤,取其春生之美也。」二者皆以竹之初生,進喻自然生機之始育。

《周禮》側重在醃漬竹筍、播八音及孤、孫竹之管的專職設置。《禮記》及《儀禮》對竹的描述,則偏重於祭器的實際運用。「禮器是故大備……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指竹子的青皮)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禮記、禮器)禮是安身立命的大道,故百行無所不備。禮對人而言,尤如竹有青皮,松柏有其樹心,從二者可看出天下重要的端緒。借松竹以比喻禮,如松竹最得氣之本,故貫經四時,不因季節而葉無凋改。    

《文心雕龍》論比興:「比者,附也;興者,起也。」竹常為文人所比興,首觀竹之形:就其外觀而言,竹在地上的部分,有竹竿、枝、葉等,竹竿長且空心有節,柔韌有彈性,不畏強風吹襲;葉成披針形,竿、葉經年常綠(泛指常見品種);竹在幼苗階段稱竹筍,而地下則有地下莖、竹根、鞭根等,其攀附力強。

次審竹神韻,終會竹意境,竹何以為君子?是因為「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節貞,竹淩寒,竹貞潔,竹悟禪,竹清涼」。竹的實用性,與中華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竹的屬性中通外直,寧折不屈,也成了以竹比附高潔人格的特殊美學。總說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異質同構性,幾乎緊密合一。

 

五十六

【文化評析】 孔子的君子觀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1.04.06  文/黃聰哲

「君子」一詞,典籍中最早出現於《周書‧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意謂君子居其位,不要貪圖安逸;先知道農事的艱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句中君子和小人對舉同時出現,很明顯君子是指有位者或君王,而小人即是庶民百姓。

殷商時期雖尚無「君子」一詞,然從甲骨文中,已有「君」與「子」兩個單字出現。君從尹從口,本義為發號施令的統治者;子則泛指後代,包括子女和子孫。從武丁卜辭可知,子字一般是指武丁子弟輩,或有作為爵位之稱謂。子輩助殷王征伐、祭祀,在殷商時期有一定的勢力。理論上,君子即為君的後代,在宗法血緣社會裡,君包括天子、諸侯、家大夫等,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君子階層,古代「君子」一詞,是由「位」的概念演繹而成。

《中庸》第二十八章有云:「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孔子身處亂世,敏銳地感覺到時代變化,及其引起的君子階層危機,深切體認德不配位的嚴重性,在其與弟子的言行紀錄集《論語》中,由衷感嘆:「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為了解決這些憂慮,孔子決定從教育人手,抱持著「有教無類」的態度,本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在孔子的心目中,教育當前已無君子、小人之別,一方面要使有位者有其德,進而要使有其德者能有其位,形成「德位相配」的完美人格。

孔子思想的焦點,言論的重心,及教育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培養理想的道德人格。孔子所用以表達理想的人格,有聖人、仁者、君子、智者、賢者、大人、成人、士等稱謂。在《論語》一書中,就所用次數多寡而論,用得最多者當推「君子」一詞,其次是仁者,再次為賢者、聖人與善人,用得次數最少的是成人與大人。換個角度,從道德人格位階而言,聖人最高,仁者次之,君子又次之,何以言孔子要以君子為理想人格的代表名稱?

在〈述而〉篇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孔子的道德教育,不願陳義過高,可見一斑。然而在孔子的思想,君子與仁者實屬名異而義同,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憲問〉)但又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文中里仁此段話引用不小心遺落]在這裡,子路問君子之道,孔子答之以「脩己以敬」、「脩己以安人」,子路想深層追問,最後孔子答之以「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將君子之道「脩己以安人」、「脩己以安百姓」與仁者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再加上聖人之道「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就可體認君子、仁者、聖人之道,在言論申述上雖有不同,但在義理精髓處統一,甚而可互為引申旁通。

君子的道德內涵,幾乎散見在《論語》各篇中,從開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終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反覆論述,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君子修養體系。

會而通之,就狹義而言,君子在道德人格位階上,次於聖人,又次於仁者;就廣義而言,君子在道德人格內涵,上通聖人,下攝仁者。故言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代表,應是可被接受的論述。君子一詞並非孔子所創,在《論語》一書中君子尚保留社會地位的說法,但能以德位相配論,給君子一詞注入新義涵,在道德哲學及政治文化留個新典範,影響後世千秋百代。

君子的道德內涵,因時代的更迭,容或不同的引申及論述,但君子的文化印記,已成為哲人內省、修能典範,德位配否,更成為現代政治人物自我檢視的標準。


五十五


【文化印象】 蘭美蘭潔蘭幽香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1.03.11  文/黃聰哲

蘭,國香。極言其香冠於一國,文人用以讚譽人的風采、品行,在中國形成一道特殊的文化印象。 

蘭,香艸也。闌,柵門。古人將香艸插掛在居所,後衍生隨身佩帶,用來聞香熏蒸,避邪求吉。古人稱蘭有數種,有生長在水旁的蘭草、澤蘭,也有生長在山中曠野的蘭草,古人稱蘭多指此草。蘭花也生在山中,和前述三種迴異,分布在中國溫帶地區,後來被廣為栽培者稱「國蘭」,至於分布於低緯度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具有明顯的氣生根和附生習性的蘭科植物,則稱「洋蘭」。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提到楚地雲夢「其東則有蕙圃衡蘭」,顏師古注:「蘭,即今澤蘭也。」漢末三國時期,曹植在〈公宴〉一詩描寫清夜遊西園的景緻:「秋蘭被長坡,朱華冒綠池。」秋蘭叢生覆著於斜坡,芙蓉遮滿了一池綠水。野生蘭花可遇不可求,始生於何時?缺典籍文獻可考,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工栽培蘭花始於宮廷,直至唐代,蘭蕙的栽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

宋代詩人戴復古〈家居復有江湖之興〉:「寒儒家舍只尋常,破紙窗邊折竹床。接物罕逢人可語,尋春多被雨相妨。庭垂竹葉因思酒,室有蘭花不炷香。」詩中描述寒儒家舍,縱然過著破窗邊折竹床的生活,室內也要有蘭花代炷香,隱逸脫俗以明志。

清代鄭板橋詠蘭詩〈蘭〉:「屈宋文章草木高,千年蘭譜壓風騷。如何爛賤從人賣,十字街頭論擔挑。」作者透過詩畫隱喻其文章、人格的不得志,然人品高潔,彰顯其人文光芒,此時中國蘭藝更臻成熟,甚至東傳日本、朝鮮。

蘭花,不識者當路草,任其與眾草共蕪沒。要如何識蘭賞蘭?首聞其香,次辨其色,進觀其姿,終悟其韻。

香,可說是國蘭的精髓。蘭花香氣,幽香清洌,沁人心脾,尋之則無,無意卻來,孔子譽為「王者之香」。其香有下述特點:「清」,清芬不濁能解穢,此其一。「幽」,坐久不知香在室,若著意尋香又不香,此其二。「遠」,種蘭幽谷底,若有春風吹送,四遠聞馨香,此其三。「超」,在群芳競發時,氛氳掩眾芳,此其四。

色,主要指花色和葉色。國蘭以素色為上品,恬淡素雅,清新似水,為歷代名士推崇。至於葉色,國蘭有「看葉勝看花」的說法,基本上以濃綠或翠綠色光潤者為好。然現在蘭葉主要流行藝變,可觀賞葉的紋理、線條、金邊、錦砂、虎斑等。

姿,就是欣賞國蘭整株的姿態美。葉片要疏密有致,氣宇軒昂,以挺立為美。開花之後,能一枝獨秀最好,否則,各花之間,也要顧盼呼應,才能顯得端莊素雅。

韻,是指蘭花的神韻。蘭韻貴在素心高潔,幽香清遠,淡雅脫俗,清高隱逸,芬芳暗持,乃花中真君子。

中國文人常以比興的手法,借景借物來激勵自己提高人格修養,因蘭花自古就被賦予很多含義,故哲人以蘭修身,畫家以蘭達意、詩人以蘭抒情。

蘭花性自在:「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有自愛慎獨的品格,故君子自勵「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蘭花性融和:「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君子德在合而不孤,能與善人居,即與之化矣。

蘭花性不爭:孤蘭生幽谷,遇春風發送,芳香滿空谷,象徵君子身雖幽隱,而道德潛通,聲名顯著。

蘭花性高潔: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君子高尚人格的象徵。

蘭花性堅貞:「常綠鬥嚴寒,含笑度盛夏。」文人將此種嚴冬凌寒,比興成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及自身的美德。

中國文人以感性態度欣賞蘭花,而將其特性內化成「內美」、「修能」,象徵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氣質,進而與傳統文化融和,成為根深柢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五十四

 腰痠背痛常令人困擾,引發原因很多,輕則可能是肌肉拉傷、嚴重恐是腫瘤引起。圖/123RF

腰痠多年 傳統療法沒效 椎間盤突出 開刀解決

2021-01-29 聯合報 /健康版  文● 黃聰哲╱雲縣西螺

回顧腰痠噩夢始自40歲那年,剛開始没那麼嚴重,請人按摩也就輕易度過,但時隔不久又復發,接著推拿、整脊、針炙樣樣皆試過,丹、膏、丸、散也一一嘗過。

沒想到要看神經外科

經朋友介紹改看復健科,透過X光診斷是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採拉腰牽引治療,經過長時間治療,仍然時好時壞,因病發時間過度密集,復健科醫師建議轉神經外科診治。

對個人而言,神經外科是個很陌生的科別。為何不是看骨科而是神經外科?可能因脊髓神經密布,當然找神經外科治療較為專業,而且顧名思義,神經外科就是以外科手術的方法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所以凡是神經系統的疾病能夠經由手術改善或痊癒的,都是神經外科的醫療領域。

天生骨骼成長不全

脊髓開刀,直覺上不是小事,雖説治標又治本,但内心總有一絲絲被治成活標本的不安。自忖何妨先就近試試,接受檢查、看看結果、聽聽醫療計畫,病人有知的權利,更有選擇的權利,不是嗎?

經醫師做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約診看報告,診斷是第五節腰椎(L5)椎弓斷裂,這是天生骨骼成長不全所造成的缺損,而且L4L5有鬆脫的現象,不會自行癒合,同時影響L4L5S(薦椎),因壓迫神經,所以腰部痠痛。

沒有癱瘓風險才動刀

治療方法是開刀將L4L5S以活動式固釘桿連結固定,經風險評估,手術位置在第四腰椎以下,不會傷及脊髓神經,没有術後下肢癱瘓的風險,當下即刻決定接受手術。

手術後試著翻動身體,説也奇怪,腰部痠痛全然不見了,僅剩傷口疼痛,躺了病床七天,繫上束腰已能上下樓梯,行走自如,不禁感嘆是醫師神技乎?抑是神經科學堂奥乎。

※專業觀點

腰痠背痛原因 可從3面向辨別

2021-01-29 00:20 聯合報 / 整理╱記者陳雨鑫

腰痠背痛常令人困擾,引發原因很多,輕則可能是肌肉拉傷、嚴重恐是腫瘤引起。多數引發腰痠背痛的原因較輕微,也使民眾容易忽略,常先尋求按摩、復健、中醫治療,有時可能延誤最佳就醫時間。

腰痠背痛原因,可以從三大面向辨別:疼痛時間、部位、調整姿勢後的狀態。

腰部是由肌肉、韌帶、肌腱、骨骼組織而成,一般年輕人的腰痠背痛多與肌肉拉傷有關,屬急性肌肉痠痛,可先自行觀察二到三天。

許多民眾久坐、滑手機、同一姿勢維持太久,因此腰痠,也是肌肉拉傷引起,建議先改善不良姿勢,再觀察數天。姿勢不良引起的腰痠,初期可能只是肌肉拉傷,久而久之,力量轉移到肌腱、韌帶,最後就可能轉至骨骼,骨骼長期承受重力,極可能發生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引發腰痠,疼痛常超過三個月,即使吃藥也不會改善,當運用腰部力量時,明顯感受疼痛。但另外有一種情況是,平時不會感受疼痛,直到平躺,腰部明顯不適,疼痛不已,此時得懷疑是脊椎腫瘤引起的腰痛。

 

一般腰痠休息後,疼痛明顯改善,就不需就醫,但必須改善姿勢並強化核心肌群;疼痛超過三個月,或痛到難以忍受,可至神經外科就診,經由檢查確認引發疼痛的原因與位置,通常先給予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無法改善才會手術治療。

脊椎手術現在皆採微創手術,過去常有民眾害怕開刀,目前手術技術進步,以前開四到五個關節才能改善的疾病,僅需要開一到兩個關節即可,而且住院時間平均僅需三到四天。建議不要害怕就醫,由醫師評估治療方針。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林建和


五十三

小英牛轉乾坤 靠抗疫、兩岸

2021-01-28 聯合報 文/ 黃聰哲

歲末了,撣塵掃房貼春聯,象徵除舊布新,歲次辛丑年,生肖屬牛,這是以生靈與神格相結合,所建構的十二生肖動物意象,吉牛就常為春聯所引用。
春聯具祈福辟邪民俗意象,可增加喜慶氣氛。小英「牛轉乾坤」吉聯,除賀年祈福外,站在總統高度,似乎尚有對時局的看法、願景和承諾,應非僅贈送百姓貼心酸應景。
「牛轉乾坤」,據總統府表示扭、牛因諧音而互用,所以扭轉就成牛轉。乾坤本指天地,後引申為局勢,意謂由逆勢轉為順勢,從根本上改變整個局面。台灣有何逆境待扭轉?如何扭轉?執政者心態應如何待之?
先從心態言,「驕傲」一詞是小英執政的流行用語,國軍「穿軍服,我驕傲!」事實上軍紀敗壞,軍心渙散,導致國防部加重汰除。防疫指揮官,脚履木屐,身穿花襯衫,高喊「我台灣,我驕傲」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似乎因「嘉玲」常相伴,志得意滿。事實上,疫情戰役的勝利,並非疫情決戰的勝利,指揮官面對部桃醫院疫情嚴峻,臉色凝重,今昔對照反差太大。驕傲是自卑的孿生兄弟,人民對國軍、防疫有自信,自然會將榮譽桂冠送上,何需以驕傲自許。
「靠山」,意謂依恃高官或勢力,必然引出「靠勢」的劣根性。小英高調表示:「我是國軍的靠山」,莫怪工兵群官兵要高揮雙手相送小英,亦步亦趨高唱:「一想到你啊,就讓我快樂!」,和北韓「腳步聲」一曲,無論在畫面上、意境上竟會如此「雷同」。試想小英下台了國軍靠誰,不是要靠國家制度、靠民心支持;政治人物莫操弄,就讓國軍效忠中華民國吧!
次從扭轉逆勢言,新冠疫情正熾,抗疫首重疫苗購買,向誰買?何時有?都不知道。購買疫苗似乎比軍購還神祕,軍購小英可以不懼對岸而大內宣,唯獨疫苗不知受何方壓力而靜默,國外多國開打,唯獨台灣尚在小英阿中錦囊中,何故?
病毒,才是我們共同敵人,確立目標方不會虛耗火力,圍剿諤諤之士,浪費府院黨及側翼心力。在策略上,應是可兵棋推演討論,以科學為依據,廣開言路,隨時檢討,推演出最佳方案,最忌視異議如病毒盲目攻擊。在用兵上,全責在指揮官,首要以疫苗保護醫護防疫尖兵,殲敵要先知敵在何方,擴大採檢讓病毒無從匿蹤。
環顧時局,想掌握未來,一定要了解西太平洋。兩岸關係從緊張到惡化,甚而影響美國利益,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評估,中美關係最可能發生爭端地點是台灣,對美國衝擊與影響也最大,其級别被列在「中度機率」、「高衝擊」首位。近年來中共機艦不斷侵擾我西南海域,使中美在西太平洋衝突日益升高。拜登不會任衝突惡化,美中遲早要恢復對話,先期作業當然先促使兩岸對話,故坎伯呼籲兩岸恢復對話,美國當然不會介入。小英若想主動扭轉局勢,勢必抛棄兩國論與台獨主張,精選特殊角色交流對話。如仍反中仇中,輕則淪為棋子美中共管,重則兵戎相見。
「牛轉乾坤」的精諦,非坐享鴻福,而在於牛歲是否甘為孺子牛。


五十二

【歷史風華】 重慶市的古往今來

報  文/黃聰哲 |2021.01.21

唐代詩人李白有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如走陸路,沿途存在著高峻的山峰,顯得突兀、險峻、崎嶇,李白形容「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如走水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中亂流如電,虎嘯猿啼,令人淚沾裳。在險惡環境中隱藏著美感,也只有蜀道及長江三峽,留給後世文人詩詞歌賦的題材。現今從台北直飛重慶,僅要三小時,雖然交通便捷,卻少了過去克服困頓生活的成就感。

巴、渝是重慶的古名。巴,古國名,位於今湖北、四川、貴州一帶,曾參與周武王伐紂,因巴人以勇猛、善戰而著稱;渝,是因嘉陵江流經,故名為渝州。巴渝文化是指巴族在大川大山中所淬鍊出男人堅韌豪邁,驍勇不屈,女人柔情似水又英氣勃勃的精神。最具代表的是縴夫在巫山,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淺灘急流中,在號子指揮下,拉縴航行,那種與自然拚搏的生活精神,早已成為巴蜀人的精神基因。

從地理環境的認識,在抗戰時期,以其易守難攻的地形而被視為戰略要地;而重慶農業資源豐富,生長多種各類植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麥、紅薯四大類,尤以水稻居首,除了種植業,尚有畜牧業及漁業,有如此豐饒的物產,被定為「陪都」就不意外了。現代的重慶因產業內移,已經發展成輕、重工業及金融中心,成為大陸的直轄市。此外,重慶有三大特色:

重慶是「山城」:因依山建築,有的房屋地基後半段在山形幽深的堪岩上,前半段則以兩根圓柱支撐,為少見的建築景觀。在交通工具上,不見腳踏車,機車很少,轎車是主要交通工具;長年處於濃霧之中,而被戲稱重慶人只知上下左右,而不知東西南北。

重慶是「霧都」:重慶因地處盆地東南邊緣,又有長江以及嘉陵江匯合,所以形成雲輕霧重且多雨的氣候。

重慶是「火爐」:夏長酷熱,尤其在夏季最高平均溫在攝氏三十五度以上,酷熱難耐,到重慶旅遊宜選在春秋兩季。

現今重慶的市街充滿現代感,如國泰藝術中心,外型似插滿巨型筷子,俗稱「重慶筷子樓」。建材以鋼構為主,中國傳統的建築技術為工法,色調以紅黑為主,紅色是傳統的東方紅(絳色),黑色調為炭黑,兩者視覺反差極強,有傳統古色古香的元素,又有後現代奔放的空間感,筷子則是從華人飲食生活中所抽離的文化印象。

重慶地處大江大山中,所蘊育的巴渝文化,從古至今,仍可感受其韌性與活力。


五十

【文化瑣談】 牛載牛耕牛迎春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2021.01.07 文/黃聰哲

西元二○二一年歲次辛丑年,生肖屬牛,五行中辛屬金,民間俗稱「金牛年」。牛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從過去的出土文物中,可知牛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甲骨文的「牛」字有兩組字形,其一,有如牛身側面之描摹;其二,為牛首豎角之形,有「V」形鼻狀,及側出一對尖角,字形由繁到簡,可以看出文字的演變,進而推演出牡、牝等字形及「牢」字,「牢」字,帶有以欄圈畜養牛羊之意。

據唐杜佑《古史考》記載:「黃帝作車,至少昊始駕牛。」可知遠在黃帝時期,已知駕牛的技術。而《山海經》載:「後稷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叔均始作牛耕,應當是夏朝初年的事情,然不為疑古學者接受。

後來在商墓出土了青銅犁,當代學術界支持牛耕始於殷商時期,伺後又從山西渾源晉墓出土戰國牛尊,牛戴鼻環,從此有牛、有犁、有鼻環,才算奠定農耕的完整條件。

《莊子.秋水》:「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戰國時期發現給牛穿鼻的技術,使農耕更臻成熟,生活文明演進有其次第,應可推論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奠基於戰國時期。

《左傳》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殷人登牛以祭鬼神,到了周朝「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一般來說,使用太牢(為中國古代祭祀使用的犧牲物,只有天子可以使用)的情況,只有在天子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時才能使用,為了馴養出純美好牛,周朝特設牛人一職「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到了春秋時期,因天子勢弱,諸侯勢強,一些諸侯也越制使用。

自唐宋以來,詩人對牛的吟詠豐富,表達情感深厚,且具多層審美闡發意蘊。如「牛羊不戀山,只戀山中草」、「老翁牽牛飲溪水」,樸實描述牛吃草飲水的田園美景,由此引出「犢兒狂走先過浦,卻立長鳴待其母」,流露出子母牛情深。次從田園景象轉入人牛關係,牧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再到人與牛的情感,「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接著從人牛關係,衍生出對牛的憐惜,如「草繩穿鼻繫柴扉,殘喘無人問是非」、「不辭羸病臥殘陽」,不禁引發出「羸羸老牯牛,默默數春秋,田裡禾苗壯,一步一點頭」,對老牛、病牛打從內心底深處的感慨。

最後唐代白居易以一首〈官牛〉:「右丞相,馬蹄蹋沙雖淨潔,牛領牽車欲流血……」借牛諷諫時政。

到了宋朝,把牧牛引喻成牧心,牧心如牧牛,將初始的農耕文化,轉入深層心性素養的提升。如宋代黃庭堅〈畫牧牛贊〉:「鼻之柔也,以繩牧之。心之柔也,以道牧之。」引喻牛以繩牧之,人心以道牧之。宋朝禪宗大師廓庵師遠的〈十牛圖頌〉,則以牧牛的十個階段,比喻人修行的十個歷程。

五十、

急放萊豬 權力的腐化 讓謙卑質變

 
漫畫/波波
漫畫/波波


「從未與國會、在野黨與人民商量,也未告知社會大眾,顯示這個政府是不透明的,違背民主原則,違背透明化原則。」這是昔日在野的蔡英文主席對馬政府的重批,甚至揚言如不重啟談判,要馬總統下台。只是,萊豬的決定是在美國川普時期的暗盤交易,現將由拜登執政,台美交易未明,萊豬竟然必須「走在時代尖端」,自詡最會談判的小英,何以猴急至此?

政治人物如何從謙卑演變成自高自大,只有從權力角度去詮釋。人性很難禁得起考驗,尤其置於權力漩渦,猶如加入顯影劑即刻無所遁形,政治人物只要耽迷於權力,醜陋面目即無所遁形,這是台灣政壇的日常。

小英「謙卑、謙卑、再謙卑」,如何轉而變成「自大、自大、再自大」,這演變過程,完全是權力餵養形成。選前低頭哈腰,選後任我耍弄四年;選前是以民為主,選後是以我為王。主與王的區別,就在那核心的一點,就是無人制衡。我的王厲害了。

故言「童牛之牿」(易.大畜)隱喻凡事要抵惡於初,權力初始不加桎梏束縛,待養大了牛犟性發,只有扼腕喟嘆。小英初始的謙卑,由於集府院黨大權於一身,無人制衡,又無需負責,在權力催化下,自高自大與英皇何異?習慣使人民麻痺,尤以昔日覺青及綠營側翼團體,沉默得令人訝異,懷疑民主初心何在?

昔日小英主席参加「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遊行,保護「全體國民的健康」,昔日毒牛是指萊牛,今日萊豬就不是毒豬?如果不是毒豬,何以府院表示月子中心不吃,軍隊不吃,中小學營養午餐不吃,榮家不吃,那要給誰吃?重點是府院高官會吃嗎?小英表示:「是讓市場多一個選擇,並不是要求國人一定要食用。」殊不知M型社會,上層社會知所選擇,下層社會的「台灣牛」農漁勞工,哪有什麼選擇,路邊小攤肉燥飯、貢丸湯、便當及更多的再製品,如何分辨?與何不食肉糜是否有異曲同工之效,小英與晉惠帝相差幾希矣!

全民健康非蔡政府可輕易交換的籌碼。小英昔日口中的毒牛,與當今的萊豬,毒性何在?蘇偉碩醫師長期關注萊牛萊豬對人體傷害,不管是藍綠執政時期,皆本著專業初心高談闊論,馬政府時期沒事,今在蔡政府時期卻有事。府院掌有醫學專業資源及司法權柄,真理可愈辯愈明,小英捨此不由,拒絕在野黨主席的邀約,上行下效,自恃權力傲慢,引發人民內心吶喊「我不能呼吸」,對民主是禍是福,人民心中自有一把秤。

小英謙卑的質變無它,就在權力的腐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