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易經:吉凶轉化基於德

易經因談占筮休咎是卜筮之書,因此逃過秦始皇焚書浩劫。然而易經所言的休咎,並非世俗機械式的命定主義,而是有系統的建構休咎的義理,以遂行「德化主義」,方未淪為讖諱之說,而成為六經之首。
古易經其原始樸素的目的,就是要「使民決嫌疑定猶與」(周禮曲禮)。所以古易經在每卦爻之下皆繫有占辭,其核心內容就在表示休咎的斷占辭,其餘的辭句,或以取象,或以論事,來輔助說明之。所以說:「八卦定吉凶」、「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周易繄辭傳)然而在繫辭中,就有缺休咎的斷占詞。例如「比之匪人」(比、六三)、「觀我生進退」(觀、六三),就缺斷占辭。前者易判為凶,後者進退宜自審,就容易滋生辨証的爭議。經統計卦爻辭中,缺斷占詞者,卦有「晉卦」,在爻辭方面,有五十六爻,占全爻辭約百分之十四點五,皆要研易者自己辨証。
       「繫辭焉以盡其言」、「辯吉凶者,存乎辭。」(周易繄辭傳)卦爻辭未言休咎者,所幸聖人有「繫辭以盡其言」,我們可從卦爻辭所繫之辭,去推斷其吉凶。
       斷占之辭的對象不外對人、事、時、地,但也有概括斷占,至於其內容有吉、凶、悔、吝、亨、利、貞、眚、厲、、、等字以指示休咎,可知吉凶並非絕對對立,其中具有系統漸層的特質,玆以吉、凶、悔吝、無咎來作說明。「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就心理因素而言,有所得為吉,有所失為凶,然吉凶互倚互伏,得失僅一線之隔。「悔吝者,憂慮之象也。」悔在心理上為憂,憂則啓引奮發;吝在心理上為虞,虞則易導致懈怠,因此悔吝是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無咎者,是因有災咎,能以正道防之,而非出於機心故無咎,所以說善補過。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吉凶之間尚有悔吝,如果因吉而鬆懈放縱,那就由吝轉為凶。反之,如果是凶然而能知所憂慮,進而奮發向上,那就由悔而轉為吉。吉凶的轉化,是奠基於德,所以說古易經的吉凶斷占辭,經過儒家的詮釋,由命定主義轉化為德化主義,從機械化的概念,進化到有機的倫理觀。
      《坤、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餘殃。」慶是吉、殃是凶,而吉凶的轉化是在於善與不善的轉化,而這種轉化是積,是累進的有機轉化,並非機械式的二分法。《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方大本是為地之形容,作易者繫其辭以狀其象。而坤、文言則從德化的觀點來詮釋。所以坤文言說:「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坤象義理化,這是儒家的持色。
      在周易繫辭中將德闡述最系統化的,當推第七章:「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德要以踐履為基礎,德要以謙虛持之,德要以反復自覺來呈現,德要持之以恆而不自滿,德要以損減德之障礙來修持,德要以日漸增益為進程,德要在困頓的時候來明辨,德要如井以井養萬物,德要申命行事制定規章。周易的產生有其時代背景,「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顏師古注曰:「文王中古」,正值殷紂之末,世風衰頹,文王於獄中演周易,其目的在於匡時済世,因此彌綸道德意識,敎化世人,所以充滿德化主義的色彩。如將古易經僅閾限在讖諱之說的吉凶斷占,那就差矣。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種憂患是立足於德化的承當,以求匡時濟世,遇吉凶得知通變,樂天知命而不憂,逢悔吝得知趨避而化吉,面對無咎,當思善補過,自求多福,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總之,作易者以「脩德」為樞要,微言吉凶之通變,憂悔吝於纖介之間,期待有所超轉,懼無咎慎防已起或未起之悔,以求順天,期得天祐之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