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溪頭行

昨夜霧很濃,今晨臺階露濕,晨光斜照,遠處峯巒有點朦朧的感覺,林木修竹,鬱鬱蒼蒼,總有一些小動物愛相迎。小松鼠、小蜥蜴及黃胸藪眉,可能因遊客餵食,並不畏生,任人拍照,黃胸藪眉可是此地的嬌客,為台灣特有種,俗稱蕃藷仔鳥或溪頭老鼠,很可愛。

門票很便宜(10元),脚力也很「節约」,僅可走到大學池,將散步權充健行,老地方走出新境界,發現一些以前被忽視的物種:
臺灣青芋:是台灣的特有種植物,經煮熟後可食用,被戯稱為姑婆勇之怨。
裂葉秋海棠:莖長圓柱狀,葉有明顯淺裂,兩面有毛,綠葉鑲紅邊,葉很美。秋瑾很喜愛這種花,以花言志,曾賦詩一首:「栽值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平生不藉春光力,幾度開來鬥晚風。」
大花曼陀羅花:花俯垂,有白色、紫色或淺黃色花冠,全株有毒。
蕨類植物:蕨類是個古老的家族,其種類繁多,山林中常見,其型態很美。
野菇:高溫潮濕的天氣,提供菇菌極佳的生長環境,枯木上常長出許多不知名的野菇,生命力強但可不能亂吃。

木欄杆的落葉,尚在穀雨時節,何故以怨春。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文化印象】 油紙傘的今昔風華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2.04.19 文圖/黃聰哲

古代稱傘為簦或蓋,《集韻》稱傘字通作繖,典出《晉書‧輿服志》,故繖爲傘的古字。傘,為形音字,形象一把撐開的傘,部首「人」代表傘蓋或傘面,字中間的四個「人」部件像傘架,或稱傘骨,「十」像傘柄。因此民俗觀字形,視傘字中的五個人部件,喻為多人多子,實際上與人的意義毫無關聯。


傘,《集韻》道:「禦雨蔽日,可以卷舒者。」禦雨蔽日,是人類生活基本需求,而「可以卷舒」是方便於攜帶,物質文明的演進。製傘工藝始於何時,何人所造?據典籍實難考證,有謂始於黃帝所作華蓋,或謂太公所作曲蓋演進而來,因皆非信史,難為疑古學者所徵引。


《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又《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傘蓋。」據此推之雨傘之用,三代已有,其傘蓋是蒙以絲帛。


油紙傘,製作材料有竹、紙、桐油,竹及桐油在三代前已具備,故紙便成了製作油紙傘演進的關鍵材料。《格致鏡原》載:「至元魏之時,魏人以竹碎分,並油紙,造成傘,便於步行騎馬,傘自此始。」到了隋朝,《隋書‧禮儀志》載:「皇宗及三品已上官,青傘朱裡。」唐至五代國初,京師皆不禁打傘。具有藝術價值的油紙傘,從此傳遍全國,甚至外傳到日本、朝鮮及亞洲地區,並被日本稱為「唐傘」。尤其北宋清明上河圖,可觀賞到市井許多庶民手持油紙傘的身影,悠遊市集,足見油紙傘已普及,是民間重要的禦雨蔽日用具。


一、始觀油紙傘形態


元代薩都剌道:「開如輪,合如束,剪紙調膏護秋竹。日中荷葉影亭亭,雨裡芭蕉聲簌簌。晴天卻陰雨卻晴,二天之說誠分明。但操大柄常在手,覆盡東西南北行。」傘舒其形如輪,卷則如縛束,以黃桐油膏護,則通透明亮,睛天有如層層荷葉,雨天有如雨打芭蕉聲,手握木竹柄,任爾東西南北行。


二、次審油紙傘文化藝術


油紙傘以文字、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等各種藝術表現方式,在煙雨江南體現出中華民族生活智慧的文化特性。


油紙傘的工藝精細繁複,以傘骨能將三百六十度均分,形如網狀結構的美感。有舞台劇以傘骨配合舞者肢體語言,來表達其藝術內涵。


油紙傘的傘面,結合書法及國畫畫風,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長青竹、華貴的牡丹等,在畫師精心彩繪、書法題字落款下,一幅傳統藝術品融入文化,就此傳承千百年。


江南煙雨,油紙傘中佳人增古韻。江南多雨,古鎮曲徑通幽,油紙傘中才子佳人,相依傘下鬢私語,半為遮雨半遮羞。


油紙傘成為詩中常見的意象,二三油紙傘,撐起萬年愁。不見前塵人去處,剩得詩句相酬。文人墨客借以抒發內心愁緒。


三、終觀油紙傘民俗文化意義


美濃的油紙傘製作技術,傳承了中國文化。美濃客家語是四縣腔,油紙音轉成「有子」,且傘字中有四人,象徵多子多福。傘開圓如輪,寓意美滿團圓;傘可遮日避雨,象徵驅惡避邪;傘骨為竹,竹代表長壽,又有節節高升之意。在客家習俗裡,油紙傘是一種吉祥物,女兒出閣,即贈與一對紙傘,男孩成年禮時,也要送紙傘,神轎及新娘下轎皆以油紙傘來遮蔽。終觀其民俗文化,皆以平安吉祥為底蘊。


油紙傘,本為為禦雨蔽日的民生所需,因與古典文化藝術相融和,從尋常百姓家蛻化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我非Hakka人,我喜歡客家庄。

首遇客家庄是年青時参加荖濃溪泛舟,進入六龜區土壠灣,區內有許多客家老建築,屋牆爬滿老枯藤,刻畫出時光的旅痕。

客籍族群多數以務農為生,生性勤儉耐勞,但對子女儒學教育非常重視,文風鼎盛,故有「花蓮鳳林出校長,高雄美濃出博士。」的美稱。


勾人舌尖的Hakka菜:

民以食為天,客家飲食源於務農的生活形態,飲食習慣傾向「鹹、香、油、濃」的重口味,並且好用各式醃製菜類作為食材,伺因經濟發展,目前已走向改良式客家菜,較為少油少鹹。客家人的主食以稻米和蕃薯為主,因此在客家館的白飯中常有些許蕃薯點睛,這與閩南人主食差異不大。早上嗜飲擂茶,其中包含玄米、茶葉、芝麻、花生、香菜、九層塔,共同研磨成糊狀,加水烹煮後食用,不僅具飽腹感,且提神醒腦。偶遇午晚飯點,有幾道Hakka菜給舌尖留下深刻印象。一、客家小炒:條狀的魷魚、五花肉、豆乾與芹菜、蒜苗、蔥、辣椒煸香、爆炒以米酒、醬油調味,口感鮮香有嚼勁,是下酒佳餚。二、梅乾菜扣肉:五花肉以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佐以葱、姜上鋪梅菜乾蒸透,走菜時將肉反扣在盤中。以少許梅菜及一片五花肉蓋飯,淋上少許湯汁,是殺飯神器,口感肉爛味香,鹹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三、薑絲大腸:主要食材有薑、豬大腸、醋爆炒,是一種客家傳統美食。四、苦瓜炒鹹蛋:苦瓜切薄片汆燙去苦味,鹹蛋黃先下鍋慢慢爆香,再倒入苦瓜讓鹹蛋黃能夠均勻混沾。五、客家粄條:粄條滑潤Q彈,豬絞肉鲜甜、紅蔥頭、蒜片、蝦米炒香,配高麗菜絲、紅蘿蔔絲、韭菜頭,佐調味料翻炒均勻即可。六、排骨豆乾湯:以排骨湯的鮮甜,帶出菜豆乾的回甘口感。


樸實中帶點奢華的客家花布:

從克儉生活中,以剰布拼湊展演出來的花布文化。中南部的客家人,以藍染技術著稱,客家服飾以「客家藍衫」為主,北部的客家人,偏愛以花布製作衣褲,於是用山茶花、油桐花和荷花等花汁來印染笠布、頭巾及後來的藍衫邊滾,「花布」因此成為客家人的傳統文物。花布上鮮艷而華麗的大朵牡丹,顯得花俏俗氣,但經過不斷改良、創意設計,使花布成時尚風潮。第一夫人周美青以低調的人格特質,曾穿上客家花布的裙裾,彰顯出低調的奢華。


傳統客家缸甕窯VS美濃陶壁公共藝術窯:

缸甕是農家生活基本需求,苗栗縣向來是陶藝重鎮,後來發現頭份有最早的客家窯廠。缸甕具有古典文化藝術色彩,到了近代因空間裝置的需求,美濃在朱邦雄博士親自精心設計製作出陶壁藝術,使陶壁在空間藝術,增添出美濃窯的特色。


美濃油紙傘已非昔日禦雨蔽日用,今成非物質文化藝術:

油紙傘的傘面,結合書法及國畫畫風,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長青竹、華貴的牡丹、窈窕淑女、青山綠水,在專門畫師精心彩繪,以書法題字落款,一幅傳統藝術品,融入文化就如此傳承世世代代。


浪漫臺3線沿線有16個客家庄,沿途風景秀麗,及客家文化的注入,適合慢食、慢遊、慢活。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台灣人看大陸》被定格的味蕾

 

前言:

唐、元稹詩云:「食物風土異,衾裯時節殊。」意謂食物因風俗習慣與地理環境而有所差異,被褥床帳等臥具要因時節而調適。俗云:「一方食物,養一方人。」旅遊,除欣賞各地美景之外,就得要品嚐那一方人的食物,方能深入體會其風土人情。

辣,對華人並不陌生,辣雖然被形容成一種味道,但經研究「辣」的感覺實屬於一種痛覺,而並非味覺。味覺會令人產生愉悅感,比較容易理解,但言痛覺也會令人感到喜歡,那就比較難以形容。有句粗俗的說法,「今夜辣嘴巴,明晨就屁股。」這是嗜食辣味的共同經驗。

2019年春参加雲林糕餅公會,到四川重慶旅遊,終於將蜀、湘、滇三地辣味,完成中國辣味的拼圖,於6月為文「被定格的味蕾」投稿中國時報兩岸徵文,事後因COVID-19疾病肆虐,宅居防疫也没出過國門,同時將這件事忘了。昨夜上Google搜索資料,竟然發現自己昔日的文章,又勾起深層的記憶。

台灣有川菜館,不要以川菜館辣的經驗去挑戰蜀地的辣,否則會辣到你懷疑人生。

 

《台灣人看大陸》被定格的味蕾

2019/06/05 中國時報 兩岸徵文-言論 黃聰哲

四川的辣叫麻辣,湖南的辣叫嗆辣,貴州的辣叫酸辣,台灣的辣叫嘴辣。四川的辣椒,大量使用花椒,舌尖的感覺具有獨特濃烈香氣,吃多味蕾有麻麻的感覺,所以稱為麻辣。湖南的辣椒,大部分曬乾直接炒,在口感上較嗆辣。貴州的辣椒,經過發酵,在口感上屬酸辣。

 

至於台菜大部分帶點酸甜,縱然偶有辣椒也僅是點綴,相較上不算辣,自從辣台妹成立辣台派,「大陸同胞」旅台看台灣政論性節目,被辣得匪,那叫嘴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川椒又叫秦椒,戰國七雄秦國本在甘、陝一帶,後來因爭戰擴張版圖到巴蜀,蜀地多霧潮濕,而秦椒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有促進食慾的功效,後來秦國統一,致使中國北方傳統的家常調料中,花椒與大料是必備的燉肉料。

 

「蔥、薑、蒜、辣椒細切拌香油、醋、醬油膏」,這道佐料小菜是年輕時的最愛,對辣本來就不排斥。這次到重慶旅遊,下飛機第一餐就是四川麻辣鍋迎賓,每人一份小鍋,我選陰陽鍋小試,即一邊清湯食物川燙後沾醬,醬料做的特別香濃,在台灣似乎沒嘗過,另一邊即道地四川麻辣鍋,為了遊客味蕾的適應度,麻辣醬料多寡斟酌自選,年紀大膽子小,僅用半匙醬料淺嘗。同桌年輕人用全辣鍋,醬料用三匙,瞧他吃的汗流滿臉,張口哈哈哈。

 

唉!英雄出少年,找個時機也得試試,否則還真枉費蜀地走一回。

 

「四川雞雜小麵」,是早上一家五星級旅館所提供。雞雜是包括雞心、雞肝、雞腸和雞胗的統稱。小麵是指麵條的粗細,較台灣意麵粗,麵量約台灣早餐乾拌麵一倍,雞雜醬料份量豪氣可自取。點了一碗湯麵加上一匙雞雜醬料,稍事攪拌挾麵入口,那「鮮、甜、麻、辣」的滋味,味蕾全被定格,待整碗湯麵吃完,不僅鼻腔通暢,全身毛細孔即刻肅立致敬,汗流滿面,期間當然也張口哈了好幾下,當務之急就是回房擦個汗,整天精神舒暢。

 

唉!未到蜀湘之地,不要說多會吃辣。(黃聰哲/雲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