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陽儒陰老的思想與政術〈二〉

二、易、老、儒的哲學思維:
中國先秦思想,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被稱為哲學位階,僅有周易及老子道德經,因為兩者從宇宙生成論、認識論,而衍生的人生論有較系統化的論述。
(一)、周易的哲學思維:
周易主張「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繫辭上)從字義來看似乎是在講八卦如何形成,其實是寄言周易的宇宙觀。周易主張宙宇末生成之前,是混沌未分的一團元氣,周易將其稱為太極,這是主張宇宙本體由氣所形成的,我們姑且稱它為「氣本論」。這種氣有清濁之分,清者上升成天,象徵為陽氣;濁者下降為地,象徵為陰氣,所以說太極又分成陰陽、天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功能德性,就是生養萬物,所以序卦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天地能化生萬物是因為天地、陰陽交感而化生,所以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咸、彖)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獨地也不生,必需天地、陰陽交感才能化生。「故,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意謂萬物因天地二氣交密,而化育醇厚,男女猶如陰陽二氣交合其精,而萬物化育孕生。人類生命及萬物皆為天地、陰陽二氣所化生。周易從宇宙混沌到天地化生,到男女陰陽化生的論述,也建構其完整的本體論。至於其辯証邏輯的認識理論,更不用贅述。至於其人生論,因詮釋周易的「十翼」是儒家的作品,因此與儒家重現世的生活要求較為類似。周易對人生在世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就是要當個君子,要當個君子,有下列的德目要修習,即元、亨、利、貞、仁、義、禮、智、至中、且正、持變、求和等等。但周易並不滿足於君子的位階,其最高理想是求為聖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大人就是儒家所稱的聖人,聖人必須修習覺悟,「極深而研幾」,「精義入神」,「知神之所為」,「窮神知化」,其目的就是要成「成天下之務」。能與日月、四時、鬼神相合,甚至先天而天弗違,這不僅是人神合一,天人合一,是一種超越現實生命,是一種心靈生命的揭發。
(二)、老子的哲學思維:
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生成的第一義,那道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始。」道即然無名可道,那它到底長個什麼德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宇宙本體的道是混沌未分的一團元氣,因為它是混而為一,故稱「道生一」。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含陰陽二氣,故稱「一生二」。獨陰不行,獨陽不立,陰陽交合,「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因而生成和氣,故稱「二生三」。陰陽二氣交合,男女媾精,因而化生萬物,故稱三生萬物。老子對宇宙生成及本體論述的多完整啊。進一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的生成即然從道而演生,道當然也有個法則以供遵循。人不遠地,仍得安全,所以要法地。地為天所覆,所以不違天,才能得天之庇,所以地要法天。天為道所化生,當然要法道才能得所處。而道所表現出來的與自然無違,所以說道法自然。這種道法自然的認知體係,亦自成邏輯,進而衍生其人生觀「道常無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萬物將自化」,「天地將自定」。「無欲」是道家對生命的基本要求。反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道德經50〉如果求生太厚,本是好好的生命,反而將其置於死地。從「無欲」,進而「歸真反樸」,轉入生命的第二境界,「抱神以靜」,「必靜必清」,「乃可長生」。
(三)、孔子的哲學思維:
孔夫子的一生述而不作,在論語或孔子家語書中,所呈現的皆是對話語錄,而且語錄所記載大多數採結論式的表達,較少採辯論式的記載,這是東方文化的特色。加諸「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所以曾被外國學者,評為不是嚴謹的哲學論著,最主要是在夫子的言論較少系統討論形上學中的宇宙論。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子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論語•子罕》
子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
子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由以上從論語中所引十三條項,可綜合出孔子所言的天,有諸義:如自然天,乃指自然運行的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其一也。主宰之天,認為天對萬物有主導的力量,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此其二也。命運之天,天命之自然,吾人無可耐何,如「富貴在天」、「噫,天喪予!」義理之天,是宇宙最高的原理,如「天命之謂性」(中庸),而孔子將其內化為奉天行仁德,如「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此其三也。
根據西方哲學的分類中,形上學是分為本體論與宇宙論,宇宙論是說明宇宙的生成變化,這在孔子思想體系中是缺乏的,不若周易及老子那麼完整。而本體論,又叫存有論,是說明存有的根源,是分開兩個部門,中國哲學所走的路子當然不是西方哲學的取向,走向執的存有論,西方古希臘的存有論是從「是」或「在
」入手的,英文是"to be",是一個動詞,西方古希臘是環繞著這個動詞而講存有論。在論述的演化過程中,又分出外在的存有論及內在的存有論,就孔子對天的闡述,其特點在於其主體性、內在道德性、實踐性,故其所走路數偏向實踐。然而孔子的「知天命」,使天命與人我又結合為一,天命一詞使超經驗之心,與我經驗之心結合。綜觀孔子的形上學本體觀,亦自成體系,進而完整的學、思體系,也建立了完整的認識論。至於孔子的倫理思想的論述,則是先秦思想中的強項。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思想體系以仁為核心向外推展,擴及義、禮、道、德各倫理內涵,而對行仁完全以自我修養義務行仁,從仁民到愛物,在求天地間的和諧,而以止於至善為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