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擇善是固執焉?抑是我執焉?

        「擇善」本是中國傳統的美德,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善與義同是倫理學的名詞,本來就有主觀的價值判斷成份存在,但也因有其客觀的條件,所以才能成就其普世價值。
        朱熹說:「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惡者必可惡,其為人可欲而不可惡,則可謂善人矣。」可見善與惡、義與利的基本條件,是要天下所能容忍,要社會規範所能接受。趙歧說:「已之可欲,仍使人欲之,是謂善人。」善與義絕非強人所難,是自己能做得到,而且是有方法做得到,讓對方有期望的感受,順勢利導樂於為善行義。趙歧與朱熹皆在詮釋孟子所說:「善人也,信人也。」的道理。若要擇善行義,必先知善識義,而知善識義以良知為源頭,以習知為開展,以取信為依據,然後才可以推到下一步,就是具體如何擇善行義。其心識過程,不外乎要令人忍受接受、感受、享受擇善行義的內涵與方法,才能收敎化的功效。所以說:「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孟子集註》當面臨善與義之辨,當以心智自我約朿,而以合宜的態度來處事。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禮記、中庸》對於追求誠信的人,對於善行要堅持執行,善是對價值的取捨,固執是對善的心理堅持,善是可以理性對話的,並非絕對性的善,因此固執並非鐵板一塊,可隨辯証對話的結論,而修正心理的堅持,對義的態度亦同。因此「擇善固執」是要因事制宜,要令人能忍受接受、感受才行,為什麼現在整個社會,被某些人所謂「善與義」所綁架,讓整個社會瀕臨崩潰的邊緣,徵結就是在「我執」。「我執」是佛家用語,就是潛意識以私我為核心,來解讀「善與義」,凡合我者為王道,違我者為邪道,在「我執」潛伏下的固執,沒有對話的空間,不問社會規範能否接受,不考慮可行的方案,一切以「我執」為核心,主張革命有理,公民不服從,踐踏社會秩序,從不考慮人我之間的感受,社會所能接受、忍受的程度。
        最近社會從「反國光」、「反壟斷」、「反都更」、「反服貿」、「反核四」到「反自由經濟示範區」,其手段從癱瘓街道、佔頜立法院、攻陷行政院到計劃占領捷運,甚至不認同我認為的「善與義」,我就絕食死給你看。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將「反」的行為,視為一種時尚流行,可增加曝光機會,甚至東施效顰拿水果刀切腹。我們觀察社會現象,只要把時間軸稍為拉長,隱藏在細節中的魔鬼就會出現。現在所反的事件,有些在二○○八年以前就己存在,但民進黨執政就沒人反對。一連串的反社會行為,如果反對的核心觀念,建立在反中、反馬的「我執」意識型態中,只有引用周易所說:「革,水火相息。」《革卦、彖》鄉親啊!「由民進黨執政吧」《龔濟言》。因為國民黨在野比較遵守憲政秩序,國民黨的青年軍比較寧靜,好讓我們的社會休養生息。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禮記、中庸》在中庸一編中認為治理國家大事有九項綱領性的措施,最重要的是在這個「豫」字,直白的說就是「你準備好了嗎?」當家就不能再鬧事了,要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總不能一再以「概括承受」應付。「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彖)請以文明的動機及語言,來說服我,過程手段要以正道,這才算「革而(妥)當」,不至於後悔,也給國家社會喘口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