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陽儒陰老的思想與政術〈七〉

〈四〉、「中和」是陽儒陰老的共識: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周易從宇宙生成論來立論,認為天地之間有陰陽二氣,而「天地絪縕」陰陽二氣有交合的作用,也因為有此作用才發揮「生生之為易」的功能。然而陰陽二氣在互交互過程中,產生對立統一的現象,最重要是要達到「保合太和」,才能使「萬物化醇」。
在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的過程中也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42》其中「沖」字的字本義是向上湧流,其引申義《玉篇》:「虛也」,如「大盈若沖」。又《廣韻》:「和也,深也。」又唐玄宗曰:「沖者,中也,是謂大和。」若以「沖氣」應是指混沌未分之氣,因為氣有陰氣、陽氣和沖氣是為「三氣」。然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陽亦在陰之內,不在陰之對。故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說明「抱陽」是憑借「負陰」才得以實現。陰陽兩氣是正反兩端,是矛盾對立,如何沖氣以為和,而成太極?陰陽要和諧,首要暸解陰陽和諧,是一種動態和諧,而非機械性和諧,對於守中執正是應對變局中的守靜待變,這是周易的核心觀念之一,也是老子對天道的闡述,「負陰而抱陽」是自然現象,「沖氣」天道運轉的自然律,守中執正以為「和」,才是人道要追求的和諧。
孔子在論語中罕談氣的問題,僅有三次談氣皆與養生有關。至於在孔子家語一書中,曾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又說:「一陽一陰,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進一步在繫辭下第天章有言:「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數〉,以通神明之德。」由以上可窺知孔子對氣的理論建構是較缺乏的,但對「陰陽合德」是對周易哲學理論體系的闡述,應是合其要旨,尤其對守中執正以為「和」的論述,在「中庸」一章中甚為完整。孔子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又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致中和應是孔子的理想,與周易的意旨應不違背,但與老子體自然而無為的「沖氣以為和」似乎多了點人為自修的力量,一部周易各有體會各有闡述,這是先秦思想活潑的地方,致於施於治術上應可因應時局而互補。
七、結論:

周易之所能成為群經之首,因為「潔淨精微,易教也」〈禮記·經解〉,「《易》以道陰陽」〈《莊子·天下篇〉,「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太史公自序〉「說天者,莫辯乎《易》」〈法言〉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漢書·藝文志〉各方的說法雖各異,然周易對太極論建構出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其「有」部為儒家所傳承,而形成日後陽儒的特色。其未明言之「無」部為道家所闡述,而形成陰老的哲學思想。兩者給中國文化,形成陽儒陰老的動態哲學傳統,運用於政治治術上,誠如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