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傳統的陰陽觀:
遠古社會對大自然的變化皆採觀察法來認知,如對晝夜、寒暑、日月、男女的觀察,並以綜合歸納的思辨方式,產生陰陽的概念。至於用算數概念,來說明陰陽概念,應首推易經,易到底始於何時,應不可考。但在殷周甲骨文中,我們己証實發現數字卦,對數字己經有了奇偶的概念。易經本是卜筮之書,其爻的產生是藉由蓍草演算出來,初期應僅有奇偶的概念,進一步藉由數字的普遍性、抽象性、概念性進步到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至於老陰和老陽的概念,也是老祖宗智慧的表徵。
算學被借用到卜筮,本是遠古民智未開,對幻化多變的自然界及紛雜的人際關係,決嫌疑定猶豫之用。同時透過簡易的理則思維,從奇偶數的變化產生陰陽的概念,也從數字的變化推理到老陰老陽的概念,在從老陰老陽認知「易變」,在從「易變」對照自然界的變化,發現統一對立的哲理,如果說這是思想觀念的大變革應不為過。
四、易經陰陽觀對中國思想的影響:
易經的演化過程是先有爻再有經卦,從經卦重疊而有重卦,重卦經演卦而有卦序,至於卦爻所繫的卦爻辭,是何時所有?是累世記錄?何人所繫?因文獻不足唯有擱置了。至於「十翼」據史記孔子世家所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但歷代學者皆提出質疑,基本上認為孔子述而不作,且繫辭太多子曰條目。因此有認為是戰國後期的著述,且先後次序為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確定古易經先於傳,傳是在詮釋古易經,然而純樸的古易經除了卜筮之書外,對中國哲學思想確產生了極深的影響。在未賦予「十翼」的古易經,基本上傳達了什麼哲學意涵。雖然古易經未明載之下,只要熟讀應可體會出下列概念出來:宇宙間有陰陽二氣,及陰陽的概念,此其一。「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及「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觀念,此其二也。陰陽動靜,陰多陽少,陰少陽多,陰陽合德,此其三也。陰陽雖對立,但也促成陰陽統一,此其四也。
在先秦思想家中,受易經影響最深的,首推老子及孔子。「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絶。」《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自已又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可見孔子對易用功之深,對易學之喜好,可以想見,所以孔子(或言其門生)對易經輔以「十翼」(彖傳上下、大象、小象、繫辭傳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將經傳合成「周易」一書,使易經一書從卜筮之書,成為哲學書籍,成為六經之首。而老子曾為東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飽覽群書,其道德經亦深受易經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