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陽儒陰老的思想與政術〈六〉

〈三〉、對賢人政治的企求,而流於人治主義: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第三》可見周代禮法的本質與條文周詳完備,何以還會走向衰微,誠如孟子所言「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西周未期王室的沒落,引起檢討的聲浪,賢人政治的企求,便成為時勢必然的推論。人治主義就是對統治者的人格條件及治理能力的要求,但因為不同的政治主張,對賢人的內涵要求則大異其趣。
在古代典籍中常見「聖人」、「君子」、「大人」等稱謂,「聖人」是指有神聖美德的人,是至高無上的,「君子」是指藉由不斷地修己而成有德者,「大人」則專指在高位的人而言,但也必須待民如子,否則就被稱為獨夫。就以賢人政治而言,各政治思想家皆希望在邦國有道時,賢人能為君為王或者出仕以敎民養民,則為共同的旨趣。
周易對「聖人」、「君子」、「大人」相關的條目就多達百餘條,可從其宇宙生成論,演譯出的人生論,來看其所謂「聖人」、「君子」、「大人」所應具備的條件,略述數端於後:周易深體天道反復變易,君子在處變處復之道,必須具備「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玄妙)」、「君子知微知影」、「君子見幾而作」的能力,此其一也。周易的核心觀念之一在於位,君子之位要即中且正,故「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若難中至少要求正,此其二也。周易是聖人觀象所得,因此「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君子以治曆明時」引天道於人道,所以明天道是大人、君子應具備條件,此其三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君子要「君子終日乾乾」,進德修業要及時,「見善則遷」,見過則改,時時不忘學習以聚集從政的能力,此其四也。君子要效天乾乾,效地厚德載物,遇到困頓阻塞,要如「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因此崇德便成君子必具備條件,此其五也。「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君子必須以虛方能受人,此其六也。「容民畜眾」是君子的政治任務,對自要律以「非禮弗履」,對治術要「明慎用刑而不留獄」,發展均富的社會「養賢以及萬民」,如此方可「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此其七也。
老子即然以道來建構其思想體系,因此就以此推及其政治領導者的涵養。略有數端分述於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14》道者自古就己存在,因此只要循道的紀綱,去實行即可。這種古道就是老子所說「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經、25》歸真反樸即可,不必多所造作,此其一也。「聖人云:我想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是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57》老子主張以正道治國,以無事取天下,無為是為政者必有的涵養,否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適得其反,此其二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道德經、6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道德經、64》老子深知其道好還,禍福相倚,所以身為領導者見微知著的能力是必備的,此其三也。「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7》「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道德經、67》要學江海為百谷王的器識,不僅內政可容民,外交亦可排難解紛,相安無事,故謙謙君子,是領導者必備條件,此其四也。「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49》「聖人常善就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道德經、27》領導者必須有一顆寬容的心,才能養民,此其五也。
我們從道德經所歸納出,數項為人君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再引周易所認為大人、大君、君子所必具備的一些條件,就會覺得那麼眼熟,似有某部份的傳承。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君子見幾而作。
君子知微知影。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玄妙)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孔子在政治思想以仁為核心,在制度上採從周及正名,在治術上採養、敎、治,因此其對君王的要求,有下列數端:「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憲問〉又說:「仁者安仁」,做為一個領導者,首在安於仁,才可以仁安民,進而以仁敎民,此其一也。孔子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中庸〉孔子主張從周正名,憲章文武,因此領導者必須具備「克己復禮」的條件,如此天下才可歸仁,可說是人治制度兼備,此其二也。子曰:「文武之政,佈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極言為政在人,因此為政必需是賢人,自身必須修身修道,此其三也。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13〉「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2〉德禮主義,一切要從自身自己,以道誨人,以達其敎化目的,此其四也。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16〉「有國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氐〉養民以惠,使民以義,進而要分配平均,君子能否達到均富的財經能力,此其五也。「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顏淵〉「聽訟,吾猶人也。必使無訟乎! 」〈顏淵〉「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為政〉孔子主張為政不在殺,息爭止訟,其源頭在於施禮法,這是為政必具備的能力,此其六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