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嗛》:亨,君]子有終。
(竹) 《 》:卿,君 子又。
【注釋】:
謙字是卦名兼卦辭。
今本作「謙」,帛本作「嗛」,竹本作「」。
今本、帛作「亨」,竹本作「卿」。
今本、帛作「終」,竹本作「」。
謙、嗛二字音qiān,上古音同屬談部,可通假。
《集韻》:「謙,或作嗛。」《前漢·藝文志》:「易之嗛嗛。」《師古註》:「嗛與謙同。」嗛是古謙字。
今本、帛作「亨」,竹本作「卿」。濮茅左:「卿讀為亨。」可資參考。
謙:《說文》:「謙,敬也。从言兼聲。」
《段玉裁》註:「敬,肅也。謙與敬義相成。謙或假嗛爲之。」
《玉篇》:「謙,遜讓也。」
《增韻》:「謙,致恭也。不自滿也。」
《釋文》:「卑退爲義,屈己下物也。」
《朱子·本義》:「有而不居之義。」《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爲禮。」
《正韻》:「謙,胡兼切。與嫌同。」《荀子·仲尼篇》:「信而不處謙。」《註》:「言得信於上,不處嫌疑,使人疑其作威福也。」
《集韻》、《正韻》:「苦簟切,歉上聲。安靜貌。」《禮·大學》:「此之謂自謙。」《註》:「謙讀爲慊。慊之言厭也。」
《朱傳》:「謙,快也,足也。」
《韻會》:「謙與慊通。」意謂滿足。《禮記 ·大學》:「此之謂自謙。」
《謙、彖》:「天道虧盈而益讓。」意謂謙是大有之後,引天道來說明謙有不盈之義。
《說文》:「謙,敬也。」謙的字本義是在內心的肅敬謹慎。
《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為禮。」意謂謙有謙退、禮讓之意。
《鄭康成》:「謙者自貶損以下人。」是謙有謙損之意。
綜上所引,謙卦有下列幾個特點:
1、謙字形諸於外,是謙虛、謙遜、謙損、卑退、禮讓之義。
2、謙字形諸於內,是側重於內心上的肅敬謹慎。
3、謙道的核心精神,是出乎於敬,止乎於禮。所謂的謙讓,並非一昧卑退、一昧屈己,而是當讓則讓,當爭則爭,其爭讓的原則,要發乎內心的「誠敬」,也就是要以道德為基礎內涵,最後止乎於禮法,使一切爭讓皆是在禮法的軌道上進行。所以謙道是以內在崇高誠敬之德,而處卑下禮讓之義。
4、謙的基本是在於有、或「大有」,才可談不居、禮讓,所以謙卦是排列在大有卦之後,序卦傳也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如果自己一無所有而談謙,似嫌空泛,所以謙道是在取有餘而補不足,這是謙道初步的看法。再者從「撝(揮)謙」的精神來看,雖然自己一無所有,消極上不屬自己的不爭,僅守本份誠敬,而加以揮退,似乎更合乎謙道的精神,這是這是謙道中階的看法。最後自己雖然不富實,但己本著誠敬的心,以謙德待人,若猶有不服,則撻伐不行謙德者,以維護謙德的運行,有權位的人對桀傲不顺者,甚而可出兵立威,當無不利,這是謙道最終的看法。
5、謙卦以謙謙、勞謙、撝謙、鳴謙為基調,卦爻皆吉,無不利。
【卦辭大意】:玩占遇此卦則亨通,君子行之有好結果,並取象謙道說明。
初六:謙謙君子(1),用涉大川(2),吉。
(帛)初六,嗛嗛君子,用涉大川,吉。
(竹)初六, 君子,甬涉大川,吉。
【注釋】:
1、謙謙君子:
謙謙:是指謙遜貌。
謙謙君子:是指謙虛而嚴於律己的人。
2、用涉大川:
今本作「用」,帛本作「甬」。用、甬二字讀音為yōng,上古韻同屬東部,可通假。
用:
《說文》:「用,可施行也。」
《蒼頡篇》:「用,以也。」
用涉大川:在易經中常看到「用涉大川」及「利涉大川」二者不同,本爻辭「用涉」者,是指用以「謙謙君子」的態度來渡涉大川,是取象說明。如果詮釋成可行度涉大川,或利於度涉大川,則屬於爻辭的休咎斷占,宜明辨。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則吉,並取象說明君子以謙遜謹慎的態度,來渡涉大川是吉利。六二:鳴謙,貞吉。
(帛)六二,鳴嗛,貞吉。
(竹)六二,鳴 ,□□。
【注釋】:
鳴:
《說文》:鳥聲也。从鳥从口。
《段玉裁注》:「鳥聲也。引伸之凡出聲皆曰鳴。」
《廣雅、釋詁》:「嗚,名也。」是有聲名見聞於外。
嗚字屬會意,其字本義是鳥叫,後來引伸為出聲,或聲名見聞於外皆屬之。
鳴嗛:
謂謙德表著於外
王弼注:「鳴者,聲名聞之謂也。」
孔穎達疏:「鳴謙者謂聲名也,處正得中,行謙廣遠,故曰鳴謙。」
朱熹:「以謙有聞。」
鳴嗛,猶言以謙遜的好名聲,由近而傳聞於遠。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貞問則吉,並取象以謙遜的好名聲,由近而傳聞於遠來說明。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帛)九三,勞嗛,君子 有終,吉。
(竹)此爻残缺
【注釋】:
勞:
《說文》:「勞,劇也。从力,熒省。用力者勞。」
《爾雅·釋詁》:「勞,勤也。」
《禮·儒行》:「先勞而後祿。」《註》:「猶事功也。」
《曹丕·與吳質書》:「未足解其勞結。」《註》:「謂憂心之結。」
《廣韻》:「勞,慰也。」《禮·曲禮》:「君勞之,則拜。」
《韻會》:「勞者,敘其勤以答也。」
《朱熹》:「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周易本義》
《胡炳文》:「蓋謙非難,勞而能謙為難。」《引周易折中》
《孔穎達》:「勞倦于謙也。」《周易正義》
勞謙:有二解,因有功勞而謙遜,將勞釋為事功,此其一。雖勤勞但不居而謙恭,以字本義用力者勞而謙來詮釋,此其二。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則君子有終〈成〉是吉,並取象於君子終日乾乾,勞倦有功尚能謙遜退讓,最終有成來說明斷占辭。
六四:無不利,撝謙。
(帛)六四,无不利,譌嗛。
(竹)□四,亡不利, 。
【注釋】:
今本作「撝」,帛本作「譌」竹本作「」。
《段玉裁》:「按爲僞譌古同。通用。」
《段玉裁》:「詩曰。民之譌言。今小雅作訛。説文無訛有吪。吪,動也。訛者俗字。」
《九經》:「麾撝同,通作揮。」
撝:
《說文》:「撝,裂也。從手爲聲。一曰手指也。」
《段玉裁》:「撝,裂也。《易》:『撝謙。』馬曰:『撝猶離也。』按撝謙者,溥散其謙,無所往而不用謙,裂義之引申也。一曰,手指撝也。敘曰:『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易》:『撝謙』注曰:『指撝皆謙。凡指撝當作此字』。」
《馬融·廣成頌》:「一曰手指麾也。
《易·謙爻》:『撝謙。』
《王弼註》:「指撝皆謙,不違則也。。」
《程傳》:「施布之象。」
《朱子》:「發揮也。」
《馬注》:「猶離也。」
《李富孫》:「撝義與麾同。」又言「京房作揮」。
由以上的引述,可知撝的字本義是裂解、殘裂,引申為以手指為揮,其義又被引申為發揮或揮退兩種絕然不同的字義。
撝謙:
《朱熹》:「故戒以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程注:「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撝(揮)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其意是指人的行止舉勳,必發揮謙道不敢私自安滿。
《俞琰》:「撝謙者,以手撝卻九三,而辭退其承己,所以示不敢當之意。」《俞氐易集說》
綜上二說,不管是行為舉止皆要遵行謙道,或者是揮退奉承自己,皆是在施行謙德,所以撝謙是泛指謙遜。
《俞琰》:「撝謙者,以手撝卻九三,而辭退其承己,所以示不敢當之意。」《俞氐易集說》
綜上二說,不管是行為舉止皆要遵行謙道,或者是揮退奉承自己,皆是在施行謙德,所以撝謙是泛指謙遜。
六五:不富以其鄰(1),利用侵伐(2),無不利。
(帛)六五,不富以亓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竹)六五,不 丌 , 利用 伐,亡 不利。
【注釋】:
1、不富以其鄰:
今、帛本作「富」,竹本作「」。
富,从宀、畐声。从貝、畐声。幅,從巾、畐声。福,從示、畐声。
富、幅、福、畐皆音fú ,上古音韻母皆職部可通假,「」从貝、畐声是形聲字,貝廣而多與富通。
今、帛本作「以」,竹本作「」。「」字為以的古文字。
今、帛本作「鄰」,竹本作「」。《吹景錄》:「鄰、厸、吅、三字,一字也。」
「」吅、吝、厸皆是鄰的古文字,「」從厸從吝,屬形聲字,應與鄰通同。
不富以其鄰,意謂雖然不富實,然以謙德待鄰,而得人親近。
2、利用侵伐:今本作「侵」,竹本作「」。侵,从人又持帚;「」從戈又持帚,從戈當為持干戈動武之意,為會意字,應是侵的古文字。
侵:
《說文》:「侵,漸進也。从人又持帚,若埽之進。」
《春秋·胡傳》:「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在此是指 侵犯而言。
《廣雅》:「侵,凌也。」
侵的字本義,人持帚掃地,漸進之貌。引申為侵犯、進攻、侵凌。
《正韻》:「侵,音寢。貌不揚也。」《前漢·田蚡傳》:「貌侵。」《註》:「師古曰:『短小曰侵。』亦作寢。」所以《周易考異》:「王廙作『寢』。按寢伐猶言寢兵,謂征不服者,宜先寢兵息戰。」
利用侵伐:有兩種說法,雖然不富實,然以謙德待鄰,若「猶有不服者,則利以征之。」《朱熹》,此其一。「征不服者,宜先寢兵息戰。」《王廙》對不服者,宜本謙讓之德,寢兵息戰,行睦鄰之道,故無不利,此其二。揆諸爻象所言:「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似乎《朱熹》所言較貼近本義。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則利用侵伐,無不利。並取象說明雖然不富實,然以謙德待鄰,若猶有不服者,則出兵征伐,以撻伐不行謙德者,當無不利。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1),征邑國(2)。
(帛)尚六,鳴[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竹)上六,鳴 ,可用行帀,征邦。
【注釋】:
1、利用行師:
師:
今本作「師」,竹本作「帀」。「」、「」、「」,三字皆是師的古文字。師字本是會意字,其字形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從帀,而帀( zā)就是包圍的意思,所以說「列卒周匝(帀),星羅雲布。」《漢、班固、西都賦》因此推論竹本「帀」字,就是師的省体字,與師意同。
《説文》:「二千五百人爲師。從帀從垖。」師字是會意字,從帀從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圍。四下裡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其字本義,是古代軍隊編制,引申泛指軍隊或兵力。
在易經中兵力,多以軍爲名,次以師爲名,少以旅爲名。師者,舉中之言。
利用:
今本作「利用」,帛本作「可用」。其實今本的經部與象傳也有「利用」、「可用」的差異:
「利用行師,征邑國」(謙、上六)
「可用行師,征邑國」(謙、上六、象)
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異,要瞭解這個差異,先就周易經、傳有關「利用」、「可用」、「不可用」相關的出處列出,或許較容易看出其端倪:
周易出現「利用」二字在經部共出現11次,在象、彖、繫辭共7次:
「利用刑人」(蒙、初六)
「利用刑人」(蒙、初六、象)
「利用禦寇」(蒙、上九、象)「利禦寇」(蒙、上九)
「利用侵伐」(謙、六五)「利用侵伐」(謙、六五、象)
「利用行師,征邑國」(謙、上六)「可用行師,征邑國」(謙、上六、象)
「利用賓於王」(觀、六四)
「利用獄」(噬嗑)「雖位不當,利用獄也」(噬嗑、彖)
「利用為大作」(益、初九)
「利用為依遷阈」(益、六四)
「孚仍利用禴」(萃、六二)
「利用享祀」(困、九二)
「利用祭祀」(困、九五)「利用祭祀,受福也。」(困、九五、象)
「利用禦寇」(漸、九三)「利用禦寇,順相保也。」(漸、九三、象)
「利用出入」(繫辭上)
「利用安身」(繫辭下)
周易出現「可用」二字在經部共出現3次,在象、彖共3次
「可用行師,征邑國」(謙、上六、象)
「二簋可用享」(損卦)
「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損卦、彖)
「可用汲」(井、九三)
「其羽可用為儀」(漸、上九)
「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漸、上九、象)
周易出現「不可用」二字在象、共2次
「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剝、上九、象)
「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豐、九三、象)
由以上的資料可知,「利用」二字在經部共出現11次,在象、彖、繫辭共7次,「可用」二字在經部共出現3次,在象、彖共3次,相關詞語「不可用」二字在象、共2次。在經部「利用」二字共出現11次,而「可用」二字在經部共出現3次,可知易經經部對「利用」、「可用」二詞是同時並存,而且在詞義上有層次的差别,並不會產生「疑後人“利用”多見,遂改爻辭“可用”为“利用”。」的現象。縱然在著作時間較晚的「象、彖、繫辭」,對「利用」、「可用」二詞也是同時並存,詞義上也有層次的差别,更可証明这種推論。
至於楚竹在易經上,之所以有「可用」二字,是否傳抄錯誤,或者「楚簡本“可用”是故書原貌」的推論,都失之主觀揣測,宜保持原貌。
至於「利用」、「可用」二詞在義理上,是否可通達,兹引先儒宏論:
孔颖達疏:「《經》言‘利用’,《象》改『利』為『可』者,言内志雖未得,猶可在外興行軍師征邑國也。”
趙汝楳:「聖人原其心以立言,故不云『利用』而云『可用』,『可』之為言未必用也。」
俞琰:「爻辭言『利用』,爻象乃斷之曰『可用』。可者當其時之可也,可則用,不可則已。」
刁包:「爻曰利,象曰可,正所以許其利也。」
魏荔彤:「可者可以用,可以不必用之意也。德教以化之為主,不得已則『可用行師』,毫無立威好武之見存也。」
謙是謙卑退讓,何以有六五「利用侵伐」及上六「利用行師」,要大動兵戎的道理?謙的外表形態是以謙損卑退為義,然而在内心存有肅敬之德性,循禮施謙,如果謙德的聲聞己經遠播,尚且得不到懷服,而心存不軌,當非徒然退避而己,當可興兵立威,但居於謙德以敎化為主,兵戎可以不用當然不用,避免有損謙德,若不得己當可用行師,絕非窮兵黷武之輩,為行謙德不得己而己。
2、征邑國:
今本作「邑國」,帛本作「邦」。古文字邦、國通,而且是分封與邑亦通。有主張「漢人避漢高祖劉邦諱改“邦”為“國”。而“邑”疑从“邦”字“邑”旁來」,可資参考。
邑:
《說文》:「邑,國也。」
《段玉裁》:「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
《正韻》:「邑,都邑也。」
《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
《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
《書、湯誓》:「率割夏邑。」《註》:「王畿亦稱邑。」
《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註》:「侯國亦稱邑。」
《爾雅》:「邑外謂之郊。」郭璞注: 「邑,國都也。」
朱駿聲通訓定聲:「《書》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謂國。」
《唐、慧琳》:「天子治居之城曰都,舊都曰邑也。」《一切經音義》
《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孔穎達疏:「小邑有宗廟,則雖小曰都,無乃為邑,為尊宗廟,故小邑與大都同名」
綜合以上所引,邑的字本義是國,是上古時代對城市,及其周邊行政區域的稱謂。在古代的分封制度中,因階級有尊卑高下不同,所管轄的地域有大小不同,所以邑應是小邦國。
國:
《說文》:「國,邦也。」
《段玉裁》注:「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析言之也。』許云:『邦,國也。國,邦也。統言之也。』周禮注又云:『邦之所居亦曰國。』此謂統言則封竟之內,曰國曰邑,析言則國野對偁。古者城?所在曰國,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
《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
《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
在先秦,國是諸侯的封地的名稱,依諸侯的爵位,有公國、有侯國、有伯國、有子國、男爵則有許國。當時的列國與周天子保持朝貢關係,周朝並不直接管轄列國。
邑國:
是指古代大夫、諸侯的封地。《易•謙》:「利用行師,征邑國。」高亨注:「邑國,大夫之邑,諸侯之國。」
邦:
《說文》:「邦,國也。」
《段玉裁》:「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析言之也。』許云:『邦,國也。國,邦也。統言之也。』周禮注又云:『邦之所居亦曰國。』此謂統言則封竟之內曰國曰邑,析言則國野對偁。古者城?所在曰國,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
征邑國:意謂僅征討自己分封的領地。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則可出兵征伐自己的领地,以求得志。並取象以謙遜的好名聲,由近而聞於遠,對謙德仍不懷服者,以行師征邑國應可得志來説明。
占辭分析之十五謙卦
卦 形
|
卦 名
|
爻 題
|
斷 占 吉 凶
|
輔 助 說 明 斷 占 吉 凶
|
謙卦
|
亨
君子有終。
| |||
初六
|
吉。
|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論事〉
| ||
六二
|
貞吉。
|
鳴謙〈論事〉
| ||
九三
|
君子有終。
吉。
|
勞謙〈論事〉
| ||
六四
|
無不利
|
撝謙。〈論事〉
| ||
六五
|
利用侵伐,無不利。
|
不富以其鄰〈論事〉
| ||
上六
|
利用行師,征邑國。
|
鳴謙〈論事〉
|
〔說明〕:1、謙卦以謙謙、勞謙、撝謙、鳴謙為基調,卦爻吉無不利。
2、謙卦、初六與九三,其所繫占辭皆有二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