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讀報是一種教育,校園全面停訂報紙是種反教育。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在是秀才不出門己被海量資訊所淹沒,不知孰是孰非?推究其原因就是「目前是數位匯流時代」,資訊己形泛濫,社會常發現因承受錯誤的資訊,而導致偏差的行為及言論,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學生。
      柯文哲市長常期依賴網路,理所當然認為所有人都是靠電腦、智慧型手機獲得資訊,殊不知這是種錯誤的推論。試想青年學生思想尚末成熟,上網尋求媒體資訊,是電子報還是「宛君」、「鄉民」資訊,其判斷力如何?實令人暗中捏把冷汗。縱然青少年學生喜歡滑手機,也要透過敎育方法培養其讀報興趣。
    「讀報教育」,就是閱讀報紙的教育,也就是以報紙為教材,讓孩子從報紙中學習新知識,在國外稱為「NIE」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何以「讀報教育」會被視為教育的一環?因為經過研究發現讀報可培養識字能力及閱讀習慣,豐富的報紙素材,能夠彌補教科書內容的不足。尤其是報紙上的各類新聞時事,可刺激學生思辨討論,進而培養學生多元觀點的思考能力,這是公民社會最好的公民敎育。
    進一步要問是否閱讀任何報紙皆可能發揮敎育功能嗎?何種學齡適何閱讀那一類的報紙?即然讀報是一種敎育,那老師的功能角色如何?媒體應如何協助發揮敎育的功能?
    不容否認報紙遣詞用句及刊載內容,有其學齡的適用度。就國內報紙而言,國中小適合閱讀國語日報及中學生報,到了高中對報紙的選擇宜擴大,只要正向光明,拒絕腥羶色即可。老師的角色要廣蒐與教材有關的報紙,輔導學生閱讀,甚至剪報設計教學單元與學生討論。而家長的角色就是伴讀,就如同閱讀好書一樣,當閱讀到好的報章,跟孩子一起討論一起分享,不僅可增進親子關係,也可避免青年學生竟日面對網路面板所引起的人際疏離。
    環顧國內媒體雖被姤病,但平面媒體不乏發行屬於青少年學生所需的版面,如副刊、文教要聞、科技新知、青年論談、古今縱橫、希望工程、英文週報精選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大考中心試題委員還要借重新聞來活化考題,其目的是要活潑學生的學習,不要讓學習侷限於敎科書。媒體下鄉舉辦寫作研習營,雖然我們不以此為滿足,但宜鼓勵媒體善盡社會責任。
    「報禁」是白色恐佈年代的產物,「全面停訂報紙」是民主時代的官威,讀報不僅是敎育的一環,也是青年學子的權利,敎育單位有責任促成,難不成要叫全台北市校園只剩下敎科書。柯P長期封閉在外科病房,決策有其生活工作背景,我們尚可理解,然從事敎育工作的敎育局官員,為每年為省一百一十七萬元而全面停訂報紙,棄置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吾「不知其可也」?無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