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孔夫子愛其禮,從「吾從周」的話應指周禮。根據禮記記載:周朝太牢最早只能是天子祭祀時使用,太牢一般是指一隻活全牛,而少牢則是大夫祭祀所用,一般是指活全羊,而士紳只能使用饋食,也就是用一頭活全豬。
古代圈養生畜的的技術並不佳,肉類是很珍貴,而將其用以祭祀神衹祖先,核心義意在於禮敬,祭祀完之後祭品則分食並不浪费,此種傳統禮儀在民間因而被流傳下來。佛教後來主張素食,以鲜花素果代替。道敎仍保留此祭品,有三牲及五牲吉禮之別。
昨夜福興宮有廟會很熱鬧,特别擺設一大桌祭品,因有創意吸睛,尤其是五吉禮豬、雞、鴨(鵝)、魚、蟹,其中考乳豬小到令人感慨。
道敎對於祭品的重視,吉禮豬要全豬,在新埔鎮褒忠義民廟祭典,以神豬獻祭,已有將近180年的歷史,被視為地方大事,信徒為展現最大虔誠,養神豬都會先擲筊向義民爺報告,並竭盡所能把豬養到最大,於是產生了「賽神豬」習俗。為了「賽神豬」就採取一些非自然的飼養方法,引起質疑是否讓神豬「健康成長」,合乎現代社會觀感,以健康的牲畜祭拜神明,也較為尊敬。同樣的考乳豬小的可愛,但小到來不及成長,過猶不及是否就是這個道理。
任何宗敎儀式及祭典,只要不驚世駭俗,站在文史觀念皆要尊重,但核心精神禮敬、分食不浪费及尊重自然成長,應不宜偏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