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當懶人包取代了地下電台

        地下電台是台灣的創舉,懶人包也是台灣的創舉,皆有其產生的背景,及滋長的環境。在時間上以2008年為一區隔,概略說20世紀未期是地下電台的高峰期,而21世紀初期為懶人包的開展期,2014年因太陽花學運而驚動執政當局,以後要如何發展,宜觀後效。
        地下電台於1990年興起,因媒體被壟斷,加以地方電台所需功率較小,成本不大,所以就運用而生,許多未得政府配發執照,逕自利用電波對外播放音訊的電台。
        地下電台初期是政治反對運動的一部分,有人因此稱之為「民主電台」。為了宣揚自己所屬或傾向的黨派的理念,開設了許多政論性節目。一方面是獨派的堅持,一方面是在野黨要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政略,因此地下電台皆以台語廣播為主,電台分怖在中南部居多,廣播內容是以批評執政黨及宣敎獨派及民進黨的政治理念為主。這些電台在都會區能快速流動是與計程車結合,而在鄉村是以收音機的方便性,不斷的向農、勞工洗惱式廣播,甚至進而以call in的型態互動,增強收聽者的參與感,而形成群聚的效應,引導民眾的情緒管道,使執政黨所受壓力漸增。
        地下電台的副作用,是主持人與名嘴用強烈的民粹語言訴求群眾,動員群眾,使社會的集會秩序更加險峻,最嚴重的是地下電台為增加營收,節目進行商品的廣告及販賣,尤其以藥品為主,販賣不合格的藥品,甚至誇大藥品的功能,造成不少非法藥物氾濫的情況發生,及錯誤用藥而導致洗腎的案例。
        2000年政府開放小功率電台申請設立,部份地下電台因此合法化,但因堅持以台語廣播,在老人逐漸凋零,新新人類對台語的隔閡,為了吸收青年選票,其功能就萎縮了。加以第四台的興起及SNG車聯線,更壓迫地下電台的生存空間,2004到2008年可說是第四台的天下。
        使用工具的變革,會導致生活型態的改變。當平面媒體與電子媒體的資訊皆可在網路中獲得,那前兩者的生存空間就受到擠壓了。2010年12月17日在突尼西亞所發生的「茉莉花革命」短短的一個月內促使政府垮臺,而且引發了阿拉伯的革命浪潮,其速度之快,影響之廣,是維特的推波助瀾,所以稱為「Twitter革命」。
        當生活對新、速、簡的需求更迫切時,加上新一代對網路的依賴,懶人包就運用而生。懶人包就是平時沒時間、沒心力的懶人,對某一事件、某一觀點無法做全盤暸解,就有人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及核心觀點等相關資料,整理打包成簡要之圖、文內容,甚至是影音讓閱者快速瞭解。
        當你看到的鏡頭及影音銀幕的內容,不是你想看到什麼?而是操鏡的人想讓你看到什麼!就如同齊柏林自稱《看見台灣》,是個「一個半小時認識台灣的懶人包」。反觀,高雄市政府委託齊柏林拍攝《飛閱高雄》的短片懶人包,就是以唯美的角度,介紹「他心中最具特色的高雄港、美濃小鎮、月世界惡地形、沿海魚塭等景觀,向世人展現高雄美景」,然而從左營、小港、林園的大煙囪就不見了,日月光對後勁溪的污染也刻意被略過了,對外國人是很好的懶人包(宣傳品),但對國人就省省吧。
        懶人包最大的爭議是在缺乏真實、全面、客觀等條件,如果把懶人包被視為文宣品參考就好,那應不嚴重。我們的社會在缺乏求真求實的精神,輕信網路鄉民所轉載包裹式的內容,不分辨來源的客觀性、真實性,讓整個社會起乩作亂,豈不令人心痛。試想法輪功反中,只要守法當然值得尊重,台獨反中、反馬,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反中倡獨如果在地下電台、平面媒體、電子媒體,因攤在陽光下,全民己知所分辨,各選其所好,這是民主人權。但懶人包背後那位製作者的意識形態,我們全然不知,任其餵食特製的資料,而與之起舞可不哀哉。
        三月天的學運反服貿、反自由經貿園區後,相繼中韓、中德、中法的經貿合作,台灣會否被邊緣化?有識之士不覺得焦慮嗎?
        當學運的主導者的政治立場曝光之後,我們反而覺得淡然,在當今「反」字當道,「反」被識為執政的終南捷徑,為反而反我們就不足為奇了。但隱藏在懶人包後面的真面目,一天不揭穿,我們要負出的社會代價就不會停止。地下電台以國人的腎藏作代價,懶人包要以什麼作代價,社會才知所警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