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當選舉成為選戰,人性就由謙卑轉為好鬥,為求勝而無所不戰。

        台灣正面臨七合一選舉,是台灣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要選出的公職人員高達11114人(依據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統計),參加選舉的人更形成爆炸的趨勢,所發用的經費,還真難以估算。在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情況之下,在此祝福個個高票當選。
        「選舉」字本義本就有,選擇推舉的意涵。在中國古代社會選賢與能,是從上而下,即掌權者求賢若渴,所以在上者的態度是急切謙卑的。在「選」字的部首是從「辶」也就是從「辵」(ㄔㄨㄛˋ),從字形來看其上半部為「從彳」,彳者的意思就是乍(忽然)行。從字形來看其下半部為「從止」,止者的意思是乍止。所以廣雅的解釋「辵,奔也。」就是奔走的意思意謂著求賢的行止上,是急切到下階梯,不拾級而下,而是用奔走的速度求賢。但面對賢的態度是謙卑的,「巽」古同遜,在易經中巽代表風,是謙讓恭順的意思。至於被選舉人,要本著「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儒行》,不可汲汲營營於名利的追索。若受託要推薦賢人,則必需本著「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所以見到賢者,要誠敬雙手推舉,說文解字說:「舉,對舉也。對舉,謂以兩手舉之。」以上是古文對「選舉」的字本義,及選舉人及被選舉人的心理行止的表述。
        就現代政治理論而言,在「人民主權」的觀念下,政府權力是來自人民對於被統治者的同意。因此,民主政體必需藉由「自由而公平」的選舉方式來表達人民對政府權力的同意,所以「選舉」就成為民主政體的基礎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就有投票資格、參選資格、選舉形式的規定,雖然各國的國情容或有不同,規範有出入,但「直接選舉,一人一票,票票等值」,這是基本共識,是選舉的普世價值。
        傳統的選舉觀與現代選舉觀,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由上而下,較接近選擇的形式,雖然有所謂「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的說法,但決擇在於朕一人,或少數人。而現代選舉是由下而上,決擇完全在於多數決,而非決定於少數。但在政治倫理價值觀上,傳統選舉較重德性能力的考量,相對現代的選舉較重方法、權術的運用。
        當今選舉為討好選民,首重自我推銷,因此傳統德性的要求就成為絕響,對選民的態度謙卑低下,在活動上豈僅急切二字,簡直就以跑斷腿來形容,企圖握到選民的每一雙手,拉親結派,終其目的就是為了選票。選後就不是以民為主,而是以我為主,所幸有期限的限制及法律的規範,以防民主變調。
        因為名額有限,尤其是一對一的選舉,就可把嘉年華式的選舉,走味為選戰。即然稱得上「戰」,就得「執戈上刃」《書·顧命》,非得「割喉割到斷」,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都得抹黑抹到不是人,賄選、暴力時有所聞,甚至妄情的演出「槍聲響起」。我們期望發揮傳統對「選舉」政治倫理觀,結合當今的選舉制度,而真正的達到選賢與能的目的。

照片取自網路,字體蒼勁有力,書法佈局四平八穩,惟將戰字的弋刃,壓在選字的(奔跑)部上,猶如部被壓被割斷,其巽風的謙虛,就無從積極奔走表現,從何談為選民服務。就整體觀之戰字壓垮了選字,不知筆者其人文素養如何?難道心中只有戰嗎?或許可激發服務處工作人員的熱血,不知選民是否也能因戰而激發熱情或因戰字太激情引發選民的反感?或許數術專家對弋字壓在選字的部上另有詮釋?也許答案就在開票當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