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否淡定賀新春
否極泰來,泰極否來,否泰來來去去;泰兮否之所寄,否兮泰之所倚,否泰本是相倚互寄;物不可終泰,物亦不可終否,管它是否還是泰,是泰生活輕鬆過,是否生活努力過,新年頭過老生活。換個行頭戴新帽,燃放爆竹三兩聲,喜向朝陽迎春風,輕敲鍵盤賀好年!!!
泰〈1〉:小往大來〈2〉,吉亨。
(帛)《口》:小往大來,吉,亨。
(竹)此卦残缺
【注釋】:
〈1〉泰:卦名。今本作泰,帛本於此本是殘缺,但在昭力篇:「易曰:『《柰》之自邑告命,吉。』,自君告人之謂也。」其中「自邑告命」是泰卦上九爻辭。但昭力篇的「柰」字,在篇譯過程有爭論,此字的下半部是「示」這有共識,但上半有認為應是「木」字而成「柰」,此其一。有認為是「大」字而成「奈」,此其二。有認為上半應是「文」字而成「文示」二字堆疊,非但辭書無此字,亦難求其義,此其三。
廣韻柰,奈二字韻母同泰開,聲母同泥,古韻泰、柰,奈皆在月部同屬舌音,音韻皆同可通假借。
廣韻柰,奈二字韻母同泰開,聲母同泥,古韻泰、柰,奈皆在月部同屬舌音,音韻皆同可通假借。
柰:
說文曰:「柰果也。假借爲柰何字。」。《廣韻》柰有靑、白、赤三種。可知柰的字本義是蘋果的一種,通稱“柰子”;亦稱“花紅”、“沙果”。
說文曰:「柰果也。假借爲柰何字。」。《廣韻》柰有靑、白、赤三種。可知柰的字本義是蘋果的一種,通稱“柰子”;亦稱“花紅”、“沙果”。
《廣韻》那也。柰、那通。《王維·酬郭給事詩》強欲從君無那老。那作柰。《韓愈·感春詩》已矣知何柰。柰作那。
通「奈」,意謂奈何、如何。如《荀子·強國》:「然則柰何?」又如《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柰若何!」可知柰的引申義,可通那、奈二字。
泰:
說文曰:「泰,滑也。」。
段注曰:「字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傳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寧,汏輈以貫笠轂。皆滑之意也。滑則寬裕自如,故引伸爲緃泰,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又引伸爲泰侈,如左傳之汏侈,西京賦之心奓體泰是也。汏卽泰之隷省,隷變而與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誤字。夳,古文泰如此。按當作夳。從仌,取滑之意也。從大聲,轉寫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爲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爲太。展轉貤繆,莫能諟正。」
段注曰:「字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傳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寧,汏輈以貫笠轂。皆滑之意也。滑則寬裕自如,故引伸爲緃泰,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又引伸爲泰侈,如左傳之汏侈,西京賦之心奓體泰是也。汏卽泰之隷省,隷變而與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誤字。夳,古文泰如此。按當作夳。從仌,取滑之意也。從大聲,轉寫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爲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爲太。展轉貤繆,莫能諟正。」
釋文引馬注:「泰,大也。」《易·泰卦》意謂大之極、極大。如《左傳·哀公九年》:「遇泰之需。」疏:「泰者,大也。」又如《禮記·曲禮上》:「假爾泰龜有常。」疏:「泰者,大中之大也。」
又通也。《易·泰卦》:「天地交泰。」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實同字。」並引鄭云:「通也」
《字彙》:「泰者,安也。」意謂安定、平和。如《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又如《論語·堯曰》:「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玉台新詠、古詩》:「否泰如天地。」
綜上所述泰卦有幾個特點:
一、泰、太、汰、奈、柰、大諸字因文字演進,或通假、或引申,有同義的現象。
二、從字義上而言,泰字從水,水在手中下滑甚利不留滯,與否塞義反。在遠古農業時代,驟雨不留滯能疏通河水,土壤與稼穡得以生養,萬民得以生活,永享太平,是泰之本義。
三、就卦象而言,天地交,贊化育,天地之間的生化,但見萬物蓬勃發展,這是泰之時的特色。相應天地生化的道理,過之則泛濫;不足則枯萎。
四、就氣本論而言,陰陽二氣能交感,萬物負陰而抱陽,氣沖和而舒暢,這就是所謂的通,能通則達。引申為人事而言,上下左右縱橫皆能溝通無阻,志向一致何事不成。
五、就易例而言,凡有陰陽交感的現象皆吉。易曰:「上下交其志同。」,從天地交感,到萬物的交和,引申到人倫志同,以遂其生。
六、泰因交泰而通達,通達能安和方能成其大,大而不可驕侈,即泰而不驕之謂。進而發揮通泰含容的德性,方能安定平和。
綜上所述泰卦有幾個特點:
一、泰、太、汰、奈、柰、大諸字因文字演進,或通假、或引申,有同義的現象。
二、從字義上而言,泰字從水,水在手中下滑甚利不留滯,與否塞義反。在遠古農業時代,驟雨不留滯能疏通河水,土壤與稼穡得以生養,萬民得以生活,永享太平,是泰之本義。
三、就卦象而言,天地交,贊化育,天地之間的生化,但見萬物蓬勃發展,這是泰之時的特色。相應天地生化的道理,過之則泛濫;不足則枯萎。
四、就氣本論而言,陰陽二氣能交感,萬物負陰而抱陽,氣沖和而舒暢,這就是所謂的通,能通則達。引申為人事而言,上下左右縱橫皆能溝通無阻,志向一致何事不成。
五、就易例而言,凡有陰陽交感的現象皆吉。易曰:「上下交其志同。」,從天地交感,到萬物的交和,引申到人倫志同,以遂其生。
六、泰因交泰而通達,通達能安和方能成其大,大而不可驕侈,即泰而不驕之謂。進而發揮通泰含容的德性,方能安定平和。
〈2〉小往大來:
就象數而言,往、來二者是指內外卦而言;大、小是指陽陰而言。依易例,大謂陽,小謂陰;下卦稱內,上卦稱外。卦自內往外為往,往則指卦之在外;卦自外來內為來,來則指卦之在內。(以爻論亦若是)所以小往是指內坤往外;大來是指外乾往內。泰之時,小陰之氣上應,大陽之氣下貫,上下通達,陰陽交相感應,故吉亨。
就易理而言,當泰之時,陽健之君子居內,陰順之小人在外;君子之道增長,小人之道逐漸消退,故吉亨。
就卜筮而言,小人往外遠離,君子往內群聚,道得以行,故吉亨。【卦辭大意】:玩占遇此卦則吉亨,並取象「小人往外遠離,君子往內群聚」來說明吉亨的道理。
初九:拔茅茹〈1〉,以其彙〈2〉,征吉。
(帛)[口口]:犮茅茹,以亓胃,[口]吉。
【注釋】:
〈1〉拔茅茹:今本作拔,帛本作犮。犮古同拔、跋。
茅:
彙:
說文段注:「彙蟲也。彙字各本無。今補。釋獸曰:『彙,毛刺。其字俗作蝟,作猬。』周易:『拔茅茹以其彙。』鄭云:『勤也。以爲謂之叚借也。』王弼云:『類也。以爲會之叚借也』。似豪豬而小。从。而小二字依廣韵補。有毛刺似豪豬。故从也。」
《唐韻》《集韻》《韻會》于貴切,音胃。
《爾雅·釋獸》:「彙,毛刺。」《註》:「與蝟同。今蝟狀如鼠。」《疏》:「彙,卽蝟也。其毛如針。」
茅:
《說文》:「茅,菅也。」按,菅之不滑澤有毛者,可縮酒;又以為藉。其字本義,是草名。即白茅,俗稱茅草。如《易·大過》:「藉用白茅。」
茹:
《爾雅·釋草》:「茹,藘。」《註》:「今蒨草也。」如《詩·鄭風》:「茹藘在阪。」《傳》:「茅,蒐也。」又引申為, 植物的地下部分的真根、球根、塊根或其他變莖 。 如「 拔茅連茹」。意謂相互連結。
拔茅茹:茅根相牽連貌。喻同類事物之相互牽引。王弼 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宋 梅堯臣 :「此地結根千萬歲,聯華榮莫比茅茹。」意謂拔茅草會將與其連結的根,一起拔起。
〈2〉以其彙:
以:王引之經傳釋詞曰:「以,猶及也。」彙:
說文段注:「彙蟲也。彙字各本無。今補。釋獸曰:『彙,毛刺。其字俗作蝟,作猬。』周易:『拔茅茹以其彙。』鄭云:『勤也。以爲謂之叚借也。』王弼云:『類也。以爲會之叚借也』。似豪豬而小。从。而小二字依廣韵補。有毛刺似豪豬。故从也。」
《唐韻》《集韻》《韻會》于貴切,音胃。
《爾雅·釋獸》:「彙,毛刺。」《註》:「與蝟同。今蝟狀如鼠。」《疏》:「彙,卽蝟也。其毛如針。」
《玉篇》:「彙,類也。」
經典釋文曰:「音胃,類也。李于鬼反,傅氐注云:『彙古偉字美也。』古文作,董作夤,出也。鄭云:『勤也。』」
綜上所述,彙是今文書,古文作,𣓑()之作彙,傳寫譌也。蝟、猬是俗字。謂、會是假借字,匯字是音同韻同,通假。董作夤,蓋夤、寅音同,而通假,其意進也,與全文義通。 我們在不同的版本看到彙、、𣓑()、蝟、猬、謂、會、匯、夤等字,或因音同韻同,或因通假義通,或因引申義通,這在古文字是常見。
經典釋文曰:「音胃,類也。李于鬼反,傅氐注云:『彙古偉字美也。』古文作,董作夤,出也。鄭云:『勤也。』」
綜上所述,彙是今文書,古文作,𣓑()之作彙,傳寫譌也。蝟、猬是俗字。謂、會是假借字,匯字是音同韻同,通假。董作夤,蓋夤、寅音同,而通假,其意進也,與全文義通。
虞翻、王弼、程傳、玉篇、陸德明皆將彙釋為類,彙的字本義是蟲也,類是其引申義。朱熹認為「三陽在下,相連而進,抜茅連茹之象」,意謂三陽在下,相連推進,非僅本茅之根,類同其他茅根亦同時被拔起之象。
「拔茅茹以其彙」全句意謂抜一根茅草的根,類同其他茅草,一起被連根拔起。引申到人事上,是說君子預上進,需夥同其類上進。
〈3〉征吉:
征:古本征作往,二字形相似,義尚通。 全句意謂,前進會是吉。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前進是吉,並取象說明抜一根茅草的根,類同其他茅草,一起被連根拔起,形容賢者以其類進的道理來說明。
九二:包荒〈1〉,用馮河〈2〉,不遐遺〈3〉,朋亡〈4〉,得尚于中行。
(帛)九二,枹妄,用馮河,不騢遺,弗忘。得尚于中行。
【注釋】:
〈1〉包荒:今本作包荒,帛本作枹妄。古韻荒、妄二字韻母同屬陽部,韻同可通假借。
陸德明《經典釋文》:「包,本又作苞。荒,本亦作巟,音同。鄭注禮云:『穢也』,說文:『水廣也,又大也。』,鄭讀為康,云:『虛也』。」
包:
《玉篇》:「馮,乗也,陵也,登也。」
《爾雅·釋訓》:「馮河,徒涉也。」《疏》小雅小旻:「不敢馮河。」毛傳云:「馮,陵也。然則豈(空)涉水陵波而渡,故訓馮爲陵也。」
馮的字本義為馬行疾,訓馮為凌是引申義。故言馮河是徒步涉河。用馮河,意謂以徒步涉河。至於「用馮河」的釋義有二派不同的說法,程、朱主張「馮河,謂其剛果足以濟深越險也。」,此其一。王弼主張:「用馮河者,無舟渡水,馮陵於河,是頑愚之人。此九二能包含容受,故曰用馮河也。」,此其二也。
按:九二中剛乾為健,要越兌(澤)體,遠應六五,當以剛果之斷涉河而行,而非「不敢馮河」或「暴虎馮河」之輩。就字義而言,全句占辭重點在「得尚於中行」,乾健中行,在泰時首在「包荒」,次在馮河遠應。
朋亡,即不結朋黨。龔煥曰:「初九『以其彙』,九二則欲其『朋亡』,何也?初九在下之賢,則欲引類而進。九二大臣,所以進退天下之人才者,故欲亡其朋類。」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雖缺斷占之辭,然從其占辭引人取象中去論斷,其斷占應屬吉論。因為在泰道中能尚中行,以包巟之德,剛果之斷涉河而上行,不疏遠遺棄賢良,不結朋黨營私,完全切中泰卦「大來」的核心特色。
陸德明《經典釋文》:「包,本又作苞。荒,本亦作巟,音同。鄭注禮云:『穢也』,說文:『水廣也,又大也。』,鄭讀為康,云:『虛也』。」
包:
《宋本廣韻、目次、下平五肴》包、枹、苞三字同「韻母:肴。聲母:幫。聲調:平聲。」
《方以智、通雅》:「古呼包如孚,脬與胞,桴與枹,莩與苞,浮與抱之類,同原相因,故互通。」
帛本「枹」」的字本義為擊鼓杖、樸屬叢生。經典釋文所稱的「苞」,其字本義為席草,可制席子和草鞋。,包、苞、枹三字音韻皆同,古可通假。
說文解字:「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凡包之屬皆從包。」包字小篆字形,外邊是「勹」。中間是個「巳」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所以包的字本義為包裹,其引申義為包容。在周易中有關包字,如「蒙」的包蒙,「泰」的包荒,「否」的「包承」、「包羞」、「包桑」,義同此。,但《易·姤卦》:「包有魚。」《集韻》認為:「庖通作包。」
荒、巟:
《宋本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荒、巟二字同「韻母、唐合。聲母、曉。與荒同。 」古巟、荒二字通用 。
《宋本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荒、巟二字同「韻母、唐合。聲母、曉。與荒同。 」古巟、荒二字通用 。
荒的字本義,為荒蕪。
所以說文曰:「蕪也。荒之言尨也。故爲蕪薉。從艸,一曰艸掩地也。周南,魯頌毛鄭皆曰。荒,奄也。此艸掩地引伸之義也。」
而荒的引申義,有大、廣大、無邊際,及四荒(方)之義。
說文段注云:「巟,水廣也。引申爲凡廣大之偁。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傳曰。荒,大也。凡此等皆叚荒爲巟也。荒,蕪也。荒行而巟廢矣。今易作荒。陸雲。本亦作巟。」
而巟的引申義,有大、廣大、及、至等函意。
所以說文曰:「蕪也。荒之言尨也。故爲蕪薉。從艸,一曰艸掩地也。周南,魯頌毛鄭皆曰。荒,奄也。此艸掩地引伸之義也。」
而荒的引申義,有大、廣大、無邊際,及四荒(方)之義。
《爾雅·釋天》:「果不熟爲荒。」
《爾雅·釋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大、廣大、無邊際。如《詩·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巟的字本義,為水廣也。說文段注云:「巟,水廣也。引申爲凡廣大之偁。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傳曰。荒,大也。凡此等皆叚荒爲巟也。荒,蕪也。荒行而巟廢矣。今易作荒。陸雲。本亦作巟。」
而巟的引申義,有大、廣大、及、至等函意。
《玉篇》:「及也,至也。」
虛:
釋文:「鄭讀為康,云:『虛也』。」說文曰:「虛,大丘也。」虛的字本義為大丘。
《正韻》:「休居切,音噓。空虛也。」如《易·繫辭傳》:「周流六虛。」《註》六虛,六位也。《疏》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虛解釋為方位如六虛,應屬引申義。
釋文:「鄭讀為康,云:『虛也』。」說文曰:「虛,大丘也。」虛的字本義為大丘。
《正韻》:「休居切,音噓。空虛也。」如《易·繫辭傳》:「周流六虛。」《註》六虛,六位也。《疏》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虛解釋為方位如六虛,應屬引申義。
穢:
釋文:「鄭注禮云:『穢也』。」《說文》注曰:「穢,蕪也。」穢的字本義,即是田中雜草也。王弼訓穢為荒穢,即是荒蕪之謂。
包荒:揆諸先賢,有主張應釋為包容荒穢者,如程、朱、王弼、胡炳文者;有主張包容虛陰者,即九二之陽包容六五之虛,如翟元、惠棟;有主張包容四方者,如毛奇齡。
按:上(外)卦為坤,坤為地,地之德為「直方大」,「草木蕃」必蕪,地道能含容萬物,水流廣佈其間,草木蕃蕪並存,潔穢同處,六五居於上卦之中,本乎地德以應九二,九二需以包荒之德含容,方能能彰顯泰道。
〈2〉用馮河:
《說文》:「馮,馬行疾也。」按:上(外)卦為坤,坤為地,地之德為「直方大」,「草木蕃」必蕪,地道能含容萬物,水流廣佈其間,草木蕃蕪並存,潔穢同處,六五居於上卦之中,本乎地德以應九二,九二需以包荒之德含容,方能能彰顯泰道。
〈2〉用馮河:
《玉篇》:「馮,乗也,陵也,登也。」
《爾雅·釋訓》:「馮河,徒涉也。」《疏》小雅小旻:「不敢馮河。」毛傳云:「馮,陵也。然則豈(空)涉水陵波而渡,故訓馮爲陵也。」
馮的字本義為馬行疾,訓馮為凌是引申義。故言馮河是徒步涉河。用馮河,意謂以徒步涉河。至於「用馮河」的釋義有二派不同的說法,程、朱主張「馮河,謂其剛果足以濟深越險也。」,此其一。王弼主張:「用馮河者,無舟渡水,馮陵於河,是頑愚之人。此九二能包含容受,故曰用馮河也。」,此其二也。
按:九二中剛乾為健,要越兌(澤)體,遠應六五,當以剛果之斷涉河而行,而非「不敢馮河」或「暴虎馮河」之輩。就字義而言,全句占辭重點在「得尚於中行」,乾健中行,在泰時首在「包荒」,次在馮河遠應。
〈3〉不遐遺:今本作遐,帛本作騢。「騢」字,《集韻》《韻會》《正韻》何加切,音遐。
遐、騢二字在宋本廣韻,目次下平九,皆是「韻母,麻二開。聲母,匣。」音同韻同,可通假。
不遐遺:孔穎達注曰:「遐,遠也。遺,棄也。」程傳:「治乎泰者,當周及庶事,雖遐遠不可遺。若事之微穩,賢才在僻陋,皆遐遠者。」全句意謂,不疏遠遺棄。
〈4〉朋亡:今本作朋亡,帛本作弗忘。。侯乃峰云:「古音弗在幫紐物部,朋在並紐蒸部,聲紐同屬重舌音,二字以雙聲通假。忘,《正韻》:「無方切,音亡。」,古忘、亡同。
《说文》:「亡,逃也。」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隐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隐蔽處。亡的字本義,是逃離、出走。《唐韻》《集韻》《韻會》武方切,音忘。失也。亡字的引申義為失、滅,亦通忘。朋亡,即不結朋黨。龔煥曰:「初九『以其彙』,九二則欲其『朋亡』,何也?初九在下之賢,則欲引類而進。九二大臣,所以進退天下之人才者,故欲亡其朋類。」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雖缺斷占之辭,然從其占辭引人取象中去論斷,其斷占應屬吉論。因為在泰道中能尚中行,以包巟之德,剛果之斷涉河而上行,不疏遠遺棄賢良,不結朋黨營私,完全切中泰卦「大來」的核心特色。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1〉,艱貞無咎〈2〉。勿恤其孚,于食有福〈3〉。
(帛)九三,无平不波,无往不復,根[口,口口。口口]亓復,于食[口口]。
【注釋】:,
〈1〉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今本作陂,帛本作波。《集韻》:「逋禾切,音波。或作波。」陂、波二字古同。
說文段注:「陂,阪也。陂與坡音義皆同。凡陂必邪立。故引申之義爲傾邪。一曰池也。」
陂的字本義,是山坡、斜坡。
經典釋文:「陂,傾也,又偏也。」傾、偏是陂的引申義。
全句是以地勢沒有常平常陂,以陰陽消長無往不復,來引喻泰否的過程,泰兮否之所寄,否兮泰之所倚,陽消陰長,陰消陽長,本就是易道易理之常。
〈2〉艱貞無咎:帛本在此殘缺不全,從略。本句是占斷之辭,意謂遇到艱難之際來占問是無災咎。
〈3〉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恤:
說文:「恤,憂也。收也。」段注:「各本作憂。今正。釋詁及小雅杕杜,祈父傳皆曰。恤。憂也。比部引周書無毖于卹。今尙書作恤。恤與卹音義皆同。又疑古衹有卹。恤其或體。」
孚者,信也。
有福:
羅振玉云:「福為祭酒,卻饗神飲之餘。」《殷虛文字類編》
全句意謂,要相信泰道通泰之當然,在機運變化固然艱辛,但不要憂愁,應有福酒可飲。
〈1〉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今本作陂,帛本作波。《集韻》:「逋禾切,音波。或作波。」陂、波二字古同。
說文段注:「陂,阪也。陂與坡音義皆同。凡陂必邪立。故引申之義爲傾邪。一曰池也。」
陂的字本義,是山坡、斜坡。
經典釋文:「陂,傾也,又偏也。」傾、偏是陂的引申義。
全句是以地勢沒有常平常陂,以陰陽消長無往不復,來引喻泰否的過程,泰兮否之所寄,否兮泰之所倚,陽消陰長,陰消陽長,本就是易道易理之常。
〈2〉艱貞無咎:帛本在此殘缺不全,從略。本句是占斷之辭,意謂遇到艱難之際來占問是無災咎。
〈3〉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恤:
說文:「恤,憂也。收也。」段注:「各本作憂。今正。釋詁及小雅杕杜,祈父傳皆曰。恤。憂也。比部引周書無毖于卹。今尙書作恤。恤與卹音義皆同。又疑古衹有卹。恤其或體。」
孚者,信也。
有福:
羅振玉云:「福為祭酒,卻饗神飲之餘。」《殷虛文字類編》
全句意謂,要相信泰道通泰之當然,在機運變化固然艱辛,但不要憂愁,應有福酒可飲。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時運雖艱難但貞問者無災咎,隱含著泰中有變的說法,但不要憂愁,應有福酒可飲,泰中雖然有變,但變中仍泰的斷占辭。並以地勢沒有常平常陂,以陰陽消長無往不復,來取象說明。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帛)[口口,口口],不富以[口口,口口口口。 ]
【注釋】:
經典釋文:「篇篇如字,子夏傳作翩翩。向本同云:「輕舉貌」。古文作偏偏。」
翩:
說文:「翩,疾飛也。」
段玉裁注:「疾飛也。魯頌傳曰。翩,飛皃。泰六四翩翩。虞曰。離飛故翩翩。」
《廣雅》:「翩翩,飛也。」《詩·小雅》:「翩翩者鵻。」《詩·小雅》:「緝緝翩翩。」《傳》:「往來貌。」
翩翩:字本義為,疾飛的樣子。
以其鄰:周易尚氐學:「以,與也。」
不戒以孚:王引之經傳釋詞:「以,猶而也。」
翩:
說文:「翩,疾飛也。」
段玉裁注:「疾飛也。魯頌傳曰。翩,飛皃。泰六四翩翩。虞曰。離飛故翩翩。」
《廣雅》:「翩翩,飛也。」《詩·小雅》:「翩翩者鵻。」《詩·小雅》:「緝緝翩翩。」《傳》:「往來貌。」
翩翩:字本義為,疾飛的樣子。
以其鄰:周易尚氐學:「以,與也。」
不戒以孚:王引之經傳釋詞:「以,猶而也。」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在泰之時不待誡告,自然而然受到誠信對待。並舉事說明,與自己一樣並不富有的鄰人,一起急速過來。因為「不富而從者,其志同也。」不待誡告,而誠意相合,這也是泰道的特色。
六五:帝乙歸妹〈1〉,以祉元吉〈2〉。
(帛)六五],帝乙歸妹,以齒,[口口]。
【注釋】:
〈1〉帝乙歸妹:
帝乙:子姓,名羨,中國商朝晚期國王,末代商王帝辛之父。虞翻注:「帝乙」,紂父也。
歸妹:
《說文》:「歸,女嫁也。」如《詩·周南》:「之子于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妹:王弼注:「妹者,少女之稱。」
帝乙歸妹:帝乙嫁少女於周文王西伯昌。
顧頡剛考證:「自從大王『居歧之陽,實始翦商。』以來,商日受周的壓迫,不得不用和親政策,以為緩和之計。所以王季的妻,就從殷商嫁來,雖不是商的王族,也是商畿內的諸候之女。」顧頡剛進而指出,《詩經·大明》中的「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即描寫此事,這是一件史籍上商周聯姻的故事。
〈2〉以祉:今本作祉,帛本作齒。祉、齒二字,古韻母同屬之部,且皆從止得聲,可通假借。
以:劉百閔注曰:「以,古音有。」
祉:說文:「祉,福也。」以祉,就是有福。
〈1〉帝乙歸妹:
帝乙:子姓,名羨,中國商朝晚期國王,末代商王帝辛之父。虞翻注:「帝乙」,紂父也。
歸妹:
《說文》:「歸,女嫁也。」如《詩·周南》:「之子于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妹:王弼注:「妹者,少女之稱。」
帝乙歸妹:帝乙嫁少女於周文王西伯昌。
顧頡剛考證:「自從大王『居歧之陽,實始翦商。』以來,商日受周的壓迫,不得不用和親政策,以為緩和之計。所以王季的妻,就從殷商嫁來,雖不是商的王族,也是商畿內的諸候之女。」顧頡剛進而指出,《詩經·大明》中的「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即描寫此事,這是一件史籍上商周聯姻的故事。
〈2〉以祉:今本作祉,帛本作齒。祉、齒二字,古韻母同屬之部,且皆從止得聲,可通假借。
以:劉百閔注曰:「以,古音有。」
祉:說文:「祉,福也。」以祉,就是有福。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則有福而且大吉,並取帝乙嫁女和親之事,使兩國通泰和好,而有福大吉來說明。
上六:城復于隍〈1〉,勿用師。自邑告命〈2〉,貞吝〈3〉。
(帛)尚六,城復于湟,[口]用師。自邑告命,貞閵。
【注釋】:
〈1〉城復於隍:今本作隍,帛本作湟。
隍:
經典釋文:「隍,音皇,城塹也。子夏作堭,姚作湟。」堭、湟是別體字,皇是省文,故隍、堭、湟、皇音同義同。
隍:
經典釋文:「隍,音皇,城塹也。子夏作堭,姚作湟。」堭、湟是別體字,皇是省文,故隍、堭、湟、皇音同義同。
說文段注:「隍,城池也。池之在城外者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周易泰上六》:『城復于隍。』虞注曰:『隍,城下溝,無水稱隍,有水稱池。』」
復:
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
然復音覆,古文可通覆。《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故可釋為傾覆。
全句意謂,城牆傾覆於壕溝。
〈2〉自邑告命: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則貞問之事有困難。正如城牆傾覆於壕溝,是在非常時期不可興師動眾,僅能在自己領地內發號施令,因泰道己極,否道漸成,人事難通,所以成事困難。
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
然復音覆,古文可通覆。《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故可釋為傾覆。
全句意謂,城牆傾覆於壕溝。
〈2〉自邑告命:
邑字在甲骨文字形,上為囗表疆域,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其字本義為國。
說文段注:「邑,國也。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周禮:『四井爲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
朱駿聲通訓定聲:「《書》‘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謂國。」
《正韻》:「都邑也。」即 國都、京城。《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
王畿亦稱邑,如《書·湯誓》:「率割夏邑。」。
侯國亦稱邑,如《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 ,通稱諸侯的封地、大夫的埰地 。
邑的字本義就是國,但多大才能稱之為邑,諸如「大邑周」、都邑、王畿、侯國、四井、人聚會的地方、沒有宗廟先君之主皆稱為邑,雖然名目有點繁雜,但基礎上要有人民及是自己的領地為基本條件。
邑的字本義就是國,但多大才能稱之為邑,諸如「大邑周」、都邑、王畿、侯國、四井、人聚會的地方、沒有宗廟先君之主皆稱為邑,雖然名目有點繁雜,但基礎上要有人民及是自己的領地為基本條件。
〈3〉貞吝:今本作吝,帛本作閵。吝、閵二字,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韻母真,聲母來。古可通假。
【爻辭大意】:玩占遇此爻,則貞問之事有困難。正如城牆傾覆於壕溝,是在非常時期不可興師動眾,僅能在自己領地內發號施令,因泰道己極,否道漸成,人事難通,所以成事困難。
占辭分析之十一泰卦
卦 形
|
卦 名
|
爻 題
|
斷 占 吉 凶
|
輔 助 說 明 斷 占 吉 凶
|
泰卦
|
吉。
亨。
|
小往大來〈取象〉
| ||
初九
|
征吉
|
拔茅茹以其彙〈取象〉
| ||
九二
|
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取象〉
得尚于中行。〈論事〉
| |||
九三
|
艱貞無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論事取象〉
| ||
六四
|
不戒以孚。
|
翩翩,不富以其鄰〈論事〉
| ||
六五
|
以祉元吉
|
帝乙歸妹〈論事〉
| ||
上六
|
貞吝。
|
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論事〉
|
〔說明〕:1、泰卦自然取象,所繫占辭有二項,吉,其一。亨,其二。
2、初九自然取象。
3、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吉。
4、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即論事又取象。所繫占辭有二項。
5、六五以帝乙歸妹的史事,來輔助說明斷占吉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