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知生知死是謂安生

      長輩陪我們走成長路,我們如何陪長輩走黃昏路,甚至如何陪長輩渡過殘年的歲月是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看小孩的成長,內心都想如何逗小孩開心。但我們為什麼送長輩,不會想讓長輩走的安祥、舒心。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死。臨終是親情再相聚,如何能不痛苦、不悲傷、盡責任的走,讓靈肉分開,使肉体安祥不痛苦,該還給大地的,塵歸塵土歸土,一點也帶不走,「人從那邊來?」「人從娘胎來」「人死到那裡去?」「人死到墳墓去。」,這是屬於肉体的部份。至於靈的部份,讓靈如何超越超越精神層次,給自已安生。人生晚年有個信仰,在精神上有個依托也是不錯的選擇。晚輩是否願意,漸層、循序、有耐心的陪長輩走精神超越的路,其實安長輩的心,就是安自己的心,才不致於死別痛心難耐。願普天下人能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是謂永生的道理,那才真正的安生。

談生死

http://oldhung007.blogspot.tw/2013/12/blog-post.html


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有感,附錄如下:

有關醫學部份應與醫生及護理人員充份溝充,尊重專業!!



或許你不一定想知道,但是為了你父母不能不知道:
臨終期一般為10-14
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南宮博士與您分享)
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嚥出現困難,周圍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
但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縟以保溫。
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縟,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
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
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是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
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週,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處於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
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並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
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美國老年病學會制定的臨終關懷八要素:
1、減輕病人肉體和精神症狀,減少其痛苦。

2、採取能讓病人表現自己願望的治療手段,維護病人的尊嚴。

3、避免不適當的、有創傷的治療。

4、在病人還能與人交流時,給病人和家屬提供充分的時間相聚。

5、給病人儘可能好的生命品質。

6、將家屬的醫療經濟分擔減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醫療費用要告知病人。

8、給死者家庭提供治喪方面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