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平時可募兵,戰時宜徵兵

平時可募兵,戰時宜徵兵
      「紅色英勇勲章」是一部小說,在描述一位士兵因為恐懼逃離戰場,後來戰勝了怯懦再度投入戰場,他希望「也可有因作戰而造成一道傷疤,和一枚紅色英勇勲章」,後來這位士兵的確負了傷,實際上是被逃兵用槍托擊中頭部而受傷,因此這枚勲章應該並不英勇,這件事實雖被掩蓋了,但當他的部隊再次面對敵人時,因緣際匯他成為了旗手,他為了洗刷內心的恥辱,勇敢的領導部隊進攻。這部小說雖被美國退伍軍人,痛斥為「對美國士兵和軍隊惡毒的諷刺。」但不容否認的,當士兵面臨生命受威脅,要如何克服恐懼,美國願意為他寫部小說,拍一部電影探討它。再看韓戰長津湖戰役,聯軍被中共支援軍圍困,在費斯中校率領下突圍反攻,有九位士兵頒授陸軍十字勳章,並受到戰史的記載。是的,在戰爭中將帥的領導指揮很重要,但沒有優秀的士兵,能幹的將帥也難剋敵致勝啊。因此,一個完美的戰爭必需具備卓越的戰略統帥、優越的野略軍官、優秀的士官及剽悍的士兵,缺一不可,作戰是一種集體作為。
      當前我們的軍事戰略指導,是防禦作為下發展不對稱戰爭。所謂不對稱戰爭,應是指武力相差懸殊的作戰型態。但在美國強大國防力量下,它們認為「潛在對手會越來越尋求訴諸不對稱手段,發展利用美國潛在弱點的完全不同的戰法。」不對稱戰爭的核心觀念,是在「未來戰場創意設計」,絕不跟敵人的武力與戰法作戰,必須針對敵人的缺點主動求戰,因此精兵主義及國防科技發展,亦應成為幕兵的思考重點,可否將國防役兵力投入國防研發及運用。
      在產業界最缺的黑手,並不缺學力:在國防武力最缺的是專業軍人,而不是不相關的學力。因此,在武裝部隊必需訓練出專業的職業軍人,累績作戰訓練經驗,而不能以文學校學力的標準來評估,此點觀念必需受到社會的認同。
      行政院「95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指示國防預算應儘可能在 3 年內達到 GDP3%的標準前提下,來實施募兵制度,但最近三年國防預算分別為二.六八%、二.七一%及二.五四%,這種預算經費實施現制尚覺不足,若要實施全募兵制,其他國防經費勢必受到人事經費的擠壓,更不利於國防發展。
      目前現員人力結構,士官比略低,其配比平均宜調為「122.5」,士官的重要性較傳統的素質要求要更高,可從募源及養成敎育著手。至於士兵目前以募集服役四年之志願士兵為主,宜考慮一年的志願士兵。青年日報於96 7 8 日中陳述:「徵兵之兵源,主要在執行『一般守備』工作,其工作大約半年內就能熟練。」因此在戰備上不影響,至於其義務役十一個月,可累計並提供福利誘因,應可解決。青年人應募最重要在社會對軍人的認同,其次是考慮就業、就學、學習技術、收入及福利措施,因此國防部如何提高募兵在役期間文化和專業水平,使其退役之後可與社會接軌。
      國防部需盡最大的努力向年青人解說為什麼當兵令人嚮往,三軍統帥要向人民解說軍隊使命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平時我們或許可行募兵制,但到戰時一定要恢復到徵兵,以因應國家的需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