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連山」、「歸藏」漢書藝文志未列可否據言已失傳?

「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周禮‧春官大卜》古易經除周易之外尚有連山易及歸藏易,而且其經卦有八卦,重卦有六十四卦,為太卜及筮人所掌。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史記/魯周公世家》「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昭公二年》周禮是周公攝政以後王官世守之舊典,以之言西周之文化,但是在典籍較可徵引的是在戰國時期。由此可知「周禮」典藉的存在是較可信的,而周禮春官、大卜明確條例記載,據此推論「三易」在周代是存在的,應非妄言。然而後世皆據以漢書藝文志,而斷言連山、歸藏二書己佚失,而失傳了。
一、依據周禮所記載三易確實存在,何人所作?成書於何時?其意如何?
1、周易:
周易成書一般認為,即以周為名當始於周朝,文王演卦而來,而且為周朝人所用,周易則以乾卦、坤卦為開始。「周」的意思,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其字數有二萬四千二零七字,經部約五千字。
2、連山易:
「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山海經》
「連山,宓戲(伏羲);歸藏,黃帝。」《周禮、鄭玄注引杜子春》
一般認為連山易是在上古時三皇中的伏羲所作,夏朝占簭就用連山的占法。連山以艮卦為首,表示「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連山》易相傳有八萬言。
3、歸藏易:
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宋代、家鉉翁)
相傳歸藏易為黃帝所作,商朝占簭就用歸藏的占法。《歸藏》易以坤卦為首,表示「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
二、從典籍遺占事例,証明三易是存在:
「周禮」所言占簭我們從古代典籍「左傳」、「國語」所遺留下來的遺占事例來進一步分析。
〈一〉、大凡以周易去占簭者,即明言其所依據。
1、 莊公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
2、 襄公九年:穆薑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薑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
3、 昭公五年:初,穆子之生也,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以示卜楚丘、、、。
4、 昭公七年: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縶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縶,尚克嘉之。」
5、 哀公九年:宋公伐鄭,晉趙鞅蔔救鄭。史龜曰:「敵宋不吉」。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
6、 晉語: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也。
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
由以上的引例,皆有明言是以「周易筮之」或「是在周易」等言,很明白表達是以周易的方法占簭而得到的結果。
〈二〉、雖末明言但引用周易卦爻詞,來說明占簭結果。
1、僖公十五年:初,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遇〈歸妹〉之〈睽〉。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又曰:「歸妹,睽孤,寇張之弧,姪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2、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3、襄公二十五年: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禦武子以弔焉。見常薑而美之,使偃取之。、、、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且其繇曰:『困于石,據於蒺梨,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困六三:『困于石,據於蒺梨,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4、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將叛也… … 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坤六五:「黃裳元吉。」》
5、晉語:董因迎公於河,公問焉,曰:「吾其濟乎?」對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謂天地配亨,小往而大來。』今及之矣,何不濟之有?」《泰,小往大來,吉亨。》
占簭的方法,雖然沒有言明是以周易的簭法,但所占簭的結果,是以周易卦爻斷占之辭來論斷,當然是以周易占簭之法筮得,才可以用周易卦爻辭來解釋。
〈三〉、未明言是否以周易去占簭,也不引用周易卦爻辭來闡明占簭結果者。
1、閔西元年、、、初,畢萬筮仕於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
2、閔公二年,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復於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3、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才亡,不敗何待?」三敗及韓。
4、成公十六年:晉候將伐鄭。楚子救鄭。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以中厥目。』國蹙,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
5、周語:晉孫談之子「周」適周,事單襄公。、、、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成公之歸也,吾聞晉之筮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終,君三出焉。』一既往矣,後之不知,其次必此。
綜上所述第一、二類是以周易占筮應無太大爭議,然第三類即不明言以周易占筮,其斷占卦爻辭又無引用周易卦爻辭,因此引出一些反思,是否以周易易卦性情來論斷,還是與連山易、歸藏易有關?但來據此証明周易的存在,應是合理可接受的推論。
〈四〉、史載遺占事例:
「《洪範》云:『擇建立卜筮人,三人占從二人之言。』蓋筮時《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並用。夏殷以不變爲占,《周易》以變者爲占,三人各占一《易》。《士喪禮》:『筮宅東西旅占,旅,衆也,與其屬共占之。』
《春秋演孔圖》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陽豫》之卦。』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無文。』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唐、賈公彥》
《史記》:「始皇得鎬池君璧,言明年祖龍死。卜之,得游徙吉,陽豫、遊徙,《連山》卦也。」《明、羅苹、路史注》
從歷史遺占的事例,可知始皇之占與孔子之占,皆得「陽豫、遊徙」之卦是連山易之卦名,現僅存其卦名耳。古代對占簭極為慎重尊重,因此有「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的說法,而在洪範有「三人占從二人之言」,及「三人各占一《易》」,當然就是指以三易而每人各占一易而言,所以古代是三易並存,三易共用,應是很明顯的道理。
三、歸藏易漢書藝文志未列,從歷代典籍及當代出土的秦簡証明事實是存在: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意,《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禮記、禮運)
孔穎達注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後乾。」
賈公彥曰:「此《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於其中。』又曰:『殷以十二月為正,地統,故以坤為首。』
鄭玄注:「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
「《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於傳注所引者。……若《三墳書》以《歸藏》易為氣墳,其爻卦大象曰:'天氣歸,地氣藏,木氣生,風氣動,火氣長,水氣育,山氣止,金氣殺。各為之傳,則較傳注所引大不倫矣。」《清、朱彝尊》朱說是。秦簡《易占》與《三墳書》之《歸藏》易全不相涉,可知《三墳書》之《歸藏》易不可信。
「《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貫於《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隋書•經籍志》
「初坤、初乾、初離、初坎、初兌、初艮、初震、初巽,此歸藏之易也。」
《南宋、羅沁、路史發揮》
以上是引述歷代對歸藏易的看法,似乎歸藏易,並非後人依據漢書藝文志未列,就說歸藏易己失傳,反而是由歷代典籍看到一些端倪。
直至1993年3月,湖北江陵縣荊州鎮郢北村王家台15號秦墓出土的394枚約4000字的易占竹簡,整理者認為「文字形體最古,接近楚簡文字,應為戰國末年的抄本」,荊州博物館王明欽認定是《歸藏》,後有的學者稱為秦簡《歸藏》。
在此之前左傳曾出現「三墳」之名,相傳此本晁公武《讀書誌》以為張商英得於北陽民舍。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毛漸得於唐州。後來經訓詁考証,確認為偽書故宋元以來自鄭樵外,無一人信之者。而且「三墳書」中的「歸藏」,與王家台秦簡《歸藏》完全無關。但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歸藏,與王家台秦簡《歸藏》相比對所錄文字有多條相同,廖名春認為《歸藏》中的《鄭母經》。申論至此,可知歸藏易在歷史的記載是斷斷續續的,直到王家台秦簡《歸藏》出現,才証知存在並非虛言,而是深埋在中原的地下。
四、從歷代典籍來看連山,是否因漢書藝文志未列,而受質疑:
桓譚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煩而殷易簡。又曰:《連山》藏於蘭台。
皇甫謐曰:夏人因炎帝曰《連山》。《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爲首,艮爲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於山,夏以十三月爲正,人統,艮漸正月,故以艮爲首。
鄭諤曰:《周易》以九六爲占,而《連山》、《歸藏》以七八爲占,《周易》占其變者,《連山》、《歸藏》占其不變者。
鄭樵曰:《連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鄭東鄉曰:自庖犧至夏商,八卦雖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常變也,《連山》始艮,《歸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變爲占,其數止於六十四而已。
葛寅炎曰:《連山》,庖犧先天《易》也。
王禕曰:《易》自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卦,當時蓋有圖而無書也,後聖因之作《連山》,作《歸藏》,作《周易》,皆本于伏羲之圖而取用各不同。
何喬新曰:《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出于長孫無忌次述,文多缺誤,其書不傳久矣,然求之尚有可言者,所謂“兼山艮”,即《連山》之遺意也,六爻皆別,人象。書雖不存,象可得而推焉。
綜上所引,古易經是始自伏羲所畫的八經卦,以後重之成為六十四重卦,在當時僅有卦圖而無繫斷占之詞,而三易的形成是採伏羲八卦圖,而各自取用不同,形成日後對古易經的認知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別,因而有了三易之分。周易以九六為占,《連山》、《歸藏》以七八爲占,《周易》占其變者,《連山》、《歸藏》占其不變者。而《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爲首,艮爲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進而認為周易艮卦的「兼山艮」,就貝有連山及止義,不但間接推理其存在性,也說明其理出同源。然而對連山易仍有不少的質疑聲浪:
劉炎曰:「或問《連山》、《歸藏》之真僞,曰:《漢志》不錄《連山》,《唐志》則有之;《漢志》不錄《歸藏》,晉《中經》、隋、唐《志》則有之。昔無今有,其僞可知,况其言之不經耶。」
胡一桂曰:「《連山》十卷,見《唐.藝文志》,自唐以前幷無其書,則唐之《連山》似隋世僞書。」
《北史.劉炫傳》:「隋文搜訪圖藉,炫因僞造《連山》及《魯史記》上之,馬端臨據此以爲炫作,或有然者。蓋炫後事發除名,故《隋志》不錄,而其書尚傳于後,開元中,盛集群書,仍入禁中爾。」
以漢志不錄連山,到了「唐.藝文志」卻有了蒐錄,據以論斷其佚失,尚且說的過去,如果據此論斷其為偽作,那是站不住腳的論証。但如果以劉炫偽造連山易上呈,事發受到除名的處份,而其書不慎流入民間。劉炫偽造的連山易是偽書,但不能否定在劉炫之前就有連山易存在的事實,否則周禮也不有,春官太卜掌三易那麼肯切的說法。目前因典籍佚失,不足以引証,連山易的真面目,尚待是否有新出土的文獻來佐証。
宋朝朱元昇在《三易備考》一書中特別推崇連山易,認為《連山易》是三易之首,特別主張《連山易》作於伏羲,即伏羲易,也被子稱為先天學。而《歸藏易》則推崇坤卦,坤有藏之義,為黃帝所作,又稱“黃帝易”,此易是中天學也。《周易》作于文王,以乾為首,稱為後天之學。《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周易》首乾,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雖為不同時代所用,但從內容言之,實相貫通,從其本原而言,先天易是本,中天易、後天易皆源于先天易。從朱元昇師承邵雍,我們就可以知道其立論的原始。朱熹在「周易本義」一書,卷首列了伏羲八卦次序圖,然後又列了文王八卦次序圖,並附文說明:「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人用之位,後天之學也。」邵子指的就是北宋的易學家邵雍,而這所謂的「伏羲八卦經圖是先天之學,文王八卦經圖是後天之學。」完全出自邵雍的「皇極經世」一書的主張,後來為數術學派所運用,而朱元昇據此做出更完整的論說而己。
五、結論
古代典籍由於年代久遠,中國部份書又好偽託之道,使古籍的訓詁考証倍增難度,幸好古人有藏書的好習慣,也許在中原的地下,尚埋藏多少未出土的典籍,真令人期待,「連山」、「歸藏」漢書藝文志雖未列,但從歸藏易的出土,似乎又顛復了我們的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