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鐘聲是寒山寺的文化印記





鐘,因中空受氣多,故聲晉大,易引起共嗚,如在夜間其聲悠揚易於遠傳。「鐘鼓樂之」《詩經•周南》在中國古代鐘、鼓是用來當樂器。在字義上鍾是酒器,而鐘是樂器還真是天差地別,但在古時候文字是通用,簡體字都寫成「钟」。由於聲音大可遠播,到了後來可請專人撞鐘報時,鐘至少到了唐代就具有報時的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鐘,故鐘生計時之意,屬於衍生字義。鐘本是貴族用的,後來因其具有尊貴的性質,加以皇權發達,就演變成皇宮專用。
鐘,在佛教當初僅作為集眾之用,所以也稱「信鼓」。古印度在還沒有「鐘」的時期,多半是敲木製的「犍椎」集眾。以後佛教東傳,便引用宮中的鐘。
鐘,在佛教界認為具有嚴肅的義意,聽聞鐘聲的修行者,可止「息其瞋(痴)心」(大唐西域記)「人命將終,聞擊鐘磬之聲,能生善心,能增正念。」(俱舍論),甚至「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增一阿含經)鐘在佛教界即然具有如此大功德,在隋唐之前鐘敲撞了千百年,到了寒山寺成立後也敲了上百年,大家也習以為常,此時在宗教印記上寒山寺僅是座高僧古剎。
到了唐朝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將寒山寺從宗教印記推向文化印象的千年古剎,而且傳唱不綴。寒山寺夜半鐘聲,觸發了大詩人張繼的愁思,「楓橋夜泊」卻將寒山寺留下文化印象。
「夜半鐘聲」會否太擾人,會有寺廟午夜敲鐘的質疑。後經考證說吳中地區的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鐘」。如白居易詩:「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
現代的寒山寺每遇新年要敲「一百零八鐘」,有種說法:「鐘聲晨昏叩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氣,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數。」但也有佛門弟子說:「鳴鐘一百八下,以醒一百八煩惱之睡也。」以上說法皆缺較嚴謹的考証,到底從何而來?從何而始?其真正意涵如何?姑且從俗存疑。
此次寒山寺旅遊,特別到鐘樓撞三下,費用包含在團費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