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雞鳴不已 君子振奮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雞鳴不已 君子振奮

2017/1/27
|
作者:文/黃聰哲

今年歲次丁酉,生肖屬雞。雞字,甲骨文的寫法大致分兩類,一是從「鳥」,是象形字,有冠長尾,嘴喙張開似在啼鳴;另一類是加個「奚」字,是形聲字,卜辭用本義,為家畜。《說文解字》注云:「雞,知時畜也。從隹、奚聲。鷄,籒文雞從鳥。」

雞,自古就屬家禽之一,翅膀短,其特性輕躁好動,不能高飛;雄性能報曉,雌性能育雛。因公雞能啼鳴司晨,所以又叫「司晨鳥」(《玉篇》),而公雞先振動翰毛而後引頸高啼,叫聲音尖銳細長,所以又稱「翰音」(《禮•曲禮》),至於雌性雖亦有叫聲,但短促低沉也不知時,所以説:「牝雞無晨」《尚書•牧誓》。

喔喔之雞,因能知時打鳴甚得文人的推崇,雞鳴聲很自然就揉入中國文化。公雞打鳴在時辰上,古時候認為三更以前啼叫的雞,叫「荒雞鳴」,中夜聞荒雞啼,惡聲擾人被視為不祥,正常雞叫通常在五更時分。

「雞鳴」入詩,大概就是從《詩經》開始興起。《詩經·國風》:「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及「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兩篇詩作皆以夫婦間對話展開,同是面對貪戀衾枕的丈夫,將「雞鳴」報時,作為催促丈夫上早朝,或戈射鴉燕好烹調,分别為貴族與平民夫婦生活的寫照,以「雞鳴」作為起居準繩。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瀟瀟,雞鳴膠膠」、「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國風》)淒淒,是感覺風雨的寒涼;瀟瀟,則從聽覺聽出夜雨驟急;陰雨晦冥,是從視覺可看出眼前晦暗景象──天色晦冥、風雨交加,但群雞仍信守司鳴。故後世許多士人君子,常以雖處「風雨如晦」之境,仍要以「雞鳴不已」的精神自勵。

《易.中孚》:「上九,翰音登於天,貞凶。」雞的叫聲雖然響澈空中,終究非登天之物,而欲登天,信非所信,有失中孚之道,何可長久?故言「凶」。《詩經》、《易經》同樣是「雞鳴」,何以有不同的評價?公雞報曉,先振動翰毛而後引頸高叫,是信守之禽,《詩經》取其雞嗚自勵,故有「翰音」之象;然而,《易經》「翰音登於天」,聲聞直竄上天過於常情,有失中道,所以給負面的評價。

咯咯母雞叫,叫出母雞育雛的特性。「母雞喈喈領七雛,且行且逐鳴相呼。」(宋.王淮)母雞咯咯叫於前,小雞唧唧相和於後,將母雞帶小雞的情境,入畫入詩。「母雞啄兒粟,一啄還一呼。」(宋.丘葵)母雞呼小雞啄粟進食,雖是平常百姓家實境描述,但隱約透露出母雞慈性。「啄烏搏雞雛,翼翼雞母護。」(明.雪江秀公)母雞護雛心切,若有烏鳥來襲,母雞會咯咯示警,並展開雙翼護雛。

母雞不打鳴,故言牝雞本無晨,「宮中夜半牝雞啼,千門萬戶皆翻覆。」明.李東陽此詩,應是源於「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尚書•牧誓》的典故。牝雞司晨,字面上的意思是母雞代替公雞執行清晨報曉的鳴啼,實則借物諷時政,痛批婦人超越分際專權主事。

公雞會打鳴與雄性激素有關,如閹雞和母雞就不會打鳴。公雞能準時五更報曉,是基於生理時鐘的内控,然偶有錯亂,所以有明.範汭的詩句:「滿船離思半江月,未到五更雞亂啼。」午夜荒雞鳴,古時雖曰不祥,但祖逖認為此非惡聲,因而聞雞起舞志在中原。


同是「雞鳴」一聲,各自體會抒發,心念一轉,心念一開,福慧就來。

     縱橫古今
雞鳴不已 君子振奮
2017/1/27|作者:文/黃聰哲|點閱次數:33|環保列印 
字級:大字體 一般字體 小字體
文/黃聰哲
今年歲次丁酉,生肖屬雞。雞字,甲骨文的寫法大致分兩類,一是從「鳥」,是象形字,有冠長尾,嘴喙張開似在啼鳴;另一類是加個「奚」字,是形聲字,卜辭用本義,為家畜。《說文解字》注云:「雞,知時畜也。從隹、奚聲。鷄,籒文雞從鳥。」

雞,自古就屬家禽之一,翅膀短,其特性輕躁好動,不能高飛;雄性能報曉,雌性能育雛。因公雞能啼鳴司晨,所以又叫「司晨鳥」(《玉篇》),而公雞先振動翰毛而後引頸高啼,叫聲音尖銳細長,所以又稱「翰音」(《禮•曲禮》),至於雌性雖亦有叫聲,但短促低沉也不知時,所以説:「牝雞無晨」《尚書•牧誓》。

喔喔之雞,因能知時打鳴甚得文人的推崇,雞鳴聲很自然就揉入中國文化。公雞打鳴在時辰上,古時候認為三更以前啼叫的雞,叫「荒雞鳴」,中夜聞荒雞啼,惡聲擾人被視為不祥,正常雞叫通常在五更時分。

「雞鳴」入詩,大概就是從《詩經》開始興起。《詩經·國風》:「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及「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兩篇詩作皆以夫婦間對話展開,同是面對貪戀衾枕的丈夫,將「雞鳴」報時,作為催促丈夫上早朝,或戈射鴉燕好烹調,分别為貴族與平民夫婦生活的寫照,以「雞鳴」作為起居準繩。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瀟瀟,雞鳴膠膠」、「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國風》)淒淒,是感覺風雨的寒涼;瀟瀟,則從聽覺聽出夜雨驟急;陰雨晦冥,是從視覺可看出眼前晦暗景象──天色晦冥、風雨交加,但群雞仍信守司鳴。故後世許多士人君子,常以雖處「風雨如晦」之境,仍要以「雞鳴不已」的精神自勵。

《易.中孚》:「上九,翰音登於天,貞凶。」雞的叫聲雖然響澈空中,終究非登天之物,而欲登天,信非所信,有失中孚之道,何可長久?故言「凶」。《詩經》、《易經》同樣是「雞鳴」,何以有不同的評價?公雞報曉,先振動翰毛而後引頸高叫,是信守之禽,《詩經》取其雞嗚自勵,故有「翰音」之象;然而,《易經》「翰音登於天」,聲聞直竄上天過於常情,有失中道,所以給負面的評價。

咯咯母雞叫,叫出母雞育雛的特性。「母雞喈喈領七雛,且行且逐鳴相呼。」(宋.王淮)母雞咯咯叫於前,小雞唧唧相和於後,將母雞帶小雞的情境,入畫入詩。「母雞啄兒粟,一啄還一呼。」(宋.丘葵)母雞呼小雞啄粟進食,雖是平常百姓家實境描述,但隱約透露出母雞慈性。「啄烏搏雞雛,翼翼雞母護。」(明.雪江秀公)母雞護雛心切,若有烏鳥來襲,母雞會咯咯示警,並展開雙翼護雛。

母雞不打鳴,故言牝雞本無晨,「宮中夜半牝雞啼,千門萬戶皆翻覆。」明.李東陽此詩,應是源於「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尚書•牧誓》的典故。牝雞司晨,字面上的意思是母雞代替公雞執行清晨報曉的鳴啼,實則借物諷時政,痛批婦人超越分際專權主事。

公雞會打鳴與雄性激素有關,如閹雞和母雞就不會打鳴。公雞能準時五更報曉,是基於生理時鐘的内控,然偶有錯亂,所以有明.範汭的詩句:「滿船離思半江月,未到五更雞亂啼。」午夜荒雞鳴,古時雖曰不祥,但祖逖認為此非惡聲,因而聞雞起舞志在中原。

同是「雞鳴」一聲,各自體會抒發,心念一轉,心念一開,福慧就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