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計篇》軍事武力是國家大事,故言「不可不察」;「兵者,國之爪也。」《墨子·七患》兵械是國家的利爪,故言「不可不備」。兩岸雖皆主張和平,但終究還未到「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局面,小英要與對岸「溝通」,總要有些底氣為依託,當思「那兵是平時備著用的,如何到變起倉卒,才去募兵?」《隋唐演義》
軍心士氣是構成部隊戰鬥力主要因素,要穩定軍心使士氣高昂,身為三軍統帥曾表示要以「國軍的榮辱,就是我的榮辱。」、「大家為國打拚的同時,不需要煩惱家裡的經濟狀況。」如此毫氣怎敎軍人不動容? 所以有評論認為,小英的國安團隊正在進行一場收攏軍心的工程。然而當裁軍與年金改革的兩把大斧,朝預告破產的軍人退撫制度砍去時,小英的政治表演藝術,是「摸頭喊話」? 還是「開鍘革新」? 在軍人內心自然點滴在心頭,難免產生「有事軍人幹,沒錢幹軍人! 」的怨懟,導致「軍薪」、「軍心」兩茫然。
服兵役制度在台灣尚稱公平,不知是政客無度的揮霍導致財政的困窘,還是討好選民,役男役期一路溜滑到現在僅剩一年,但士兵訓練所需時間不變,排除入伍訓練、專長訓練與部隊基礎訓練這三個階段的時間,所剩役期不多,導致士兵專長訓能無法累積傳承,造成國防戰力停滯的惡果。為了彌補惡果國防部實施「全募兵」,但在預算不足下,決定以「裁軍換募兵」, 裁軍是由時任總統李登輝強力要求下,開始實施精實案開始,歷經精進案、精粹案, 兵力從四十五萬兩千人裁二十一萬五千人,至今己裁百分之四十七,員額大幅精簡,同時增加退撫基金支出,造成基金缺口增加。
軍人退撫制度在一九九七年由原本的「恩給制」改為「共同提撥制」,並配合政府精簡政策開始裁軍,大部份裁撤人員未屆滿最高服役年限,就因組織裁撤須提前退伍,導致軍人退撫基金的定期給付金額逐年增加,國防部曾建議政府專款補助,但行政院主計總處並未同意。裁軍制度造成退撫基金分數比例變化,繳錢分母鋭減,而領錢的分子劇增,面臨破産,揆諸其由是政府決策,國家制度所造成的,軍人是受害者,尤其少中校及士官所得,上不足俸養父母下不足以撫育子女。小英應誠實審度國家是否需要軍人,訂定專法專案專款提撥挹注財源,延緩基金流失,或回到恩給制徹底解決。
此次年金改革的狠,轉型正義的毒,政客名嘴的侮辱,讓軍方人士對小英政府的不滿,集中發泄出來。軍人對國家的忠誠,是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法律秩序的信任。試想,連憲法與「軍官、士官之退除給與及保險退伍給付優惠儲蓄存款辦法」都沒辦法保障軍人退役後的生活,導致軍心浮動,進而影響募兵制成效, 豈是明智之舉?
軍人最基本是人,同時也是「身穿軍服的公民」,因此軍人在戰時犧牲、服從的敎條中,當保障其平時人身及表意的自由。「當傳統智慧犯錯,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睜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塞勒博士)軍人年金改革因政府「制度改變」,而損害其權益,國家有必要提供鼓勵他們發聲的自由,執政黨不可打壓,倒致民主退步。至於退伍軍人抗議團體公然標榜過去畢業軍校、服務部隊等背景,這是以備役為榮,而非「造反」,更非國防部長的權責,民進黨大可不必氣急敗壞責問「部長在幹啥?」。縱然執政黨要强貼「造反」的標籤,「在營為良兵、在鄉為良民」的心願受到打擊, 孰以致之?
「軍薪」搖曳心浮動,軍人第一次上街頭大家都在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