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土耳其見聞錄〈一〉思辯篇


『印象土耳其』是什麼?
提到土耳其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是從歷史去連結,回憶4000年以前古希臘文明的誕生地,擁有多少世界遺產與古蹟?
還是從鄂圖曼帝國迫害基督徒,去連結土耳其?
還是從有點模糊的外國史課本去連結,「鄂圖曼帝國」勢力延伸到歐洲?
還是從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史詩「木馬屠城記」,去連結土耳其?
還是從莫札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和清真寺,去連結土耳其?
還是從民生必需品「土耳其軟糖」、蘋果茶、地毯,去連結土耳其?
還是從頭紗下的女人、中東肚皮舞孃、旋轉舞去連結土耳其?
還是從1999年兩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去連結土耳其?                                
一、就戰略觀點看士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它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西臨愛琴海,西部與保加利亞接壤,並面臨希臘,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有三個海峽,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土耳其是歐亞必經的孔道,又扼住黑海通往地中海的航海咽喉,由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可直通大西洋,由地中海可南至非洲。因此土耳其從古至今皆是兵家重地,造就它強大國防的需求。
                           
        土耳其武裝部隊由陸軍,海軍和空軍組成。其國土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又與八個國家接壤,因此需要一個強大的陸軍,土耳其陸軍約53萬人,編有4個集團司令部。
其海岸線長約5000英哩,又與黑海、地中海、愛琴海圍繞,經直布羅陀海峽可直通大西洋,海軍可為其出口擴張國力,因此相形之下強大的海軍,也是必然的需求,其海軍約有5萬人,主要編成為,海軍司令部(駐安卡拉)、艦隊司令部、東北地中海司令部、北部地區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司令部、南部地區和愛琴海司令部、黑海司令部、地中海司令部及1個海軍陸戰團。
土耳其中部安納托利亞是國家的心臟地帶,是一片海拔3000英尺的高原,對發展空軍及戰略投射武器是最佳的地略要點,其空軍約6萬人,編有2個戰術空軍司令部、運輸司令部、訓練司令部、後勤司令部、11個攻擊戰鬥機隊、7個戰鬥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憲兵和海岸警衛隊平時受內務部指揮,但戰時他們服從陸軍和海軍的指揮。
    武裝部隊由參謀本部參謀總長指揮,國防部屬最高行政機構,總理則透過軍事委員會指揮,而總統是武裝部隊三軍統帥,透過國家安全委員會決策,透過國防部和總參謀本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

       土耳其的國力,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就是在冷戰時期其武裝部隊也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

二、從「世俗主義」的政略觀點透視土耳其:
凱末爾在著名戰役土耳其獨立戰爭後的一晚漫步在戰場上,在撒卡里亞的岩山上看見恆星反射月亮形成了血紅的光芒彷彿巨大的血泊,這就是土耳其國旗來源的傳說。其實 紅色代表鮮血、勝利和權威;月象徵驅走黑暗、迎來光明,及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也像徵幸福和吉祥。
      1923年土耳其成為一個共和國,由凱末爾為第一任總統。凱末爾從根本上改革了土耳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他主張「世俗主義」作為新的民族認同思想,即政教分離的政策。亦即國家的政策、法律不為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服務,使土耳其社會非宗教化,降低伊斯蘭教的主導地位,並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書寫土耳其語。在外交上他偏向歐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後與西方結盟並接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1952年參加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賽普勒斯及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2010年土耳其修憲公投通過了新的憲法,並限制了軍隊的權力。

      土耳其政治是以議會代議民主的共和體制為框架,奉行多黨制,土耳其總理是政府的領導人,行政權由政府行使,立法權則屬於政府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司法則獨立於行政及立法。2007年10月21日,土耳其全民公決通過憲法修正案 ,這項憲法修正案將現行的議會選舉總統制改為全民直選,總統任期2014年起由7年降至5年,可以連任一屆,這种政治体制總理是由內閣多數党党揆組閣,類似內閣制。但新憲的總統採全民直選,直接代表民意,如果總統與總理屬於不同政党,再加上政見不合,勢必埋下不穩的政治因素。2013年7月22日土耳其大選揭曉,由執政黨正義發展黨再度獲得勝利,其得票率達到46.6%,該黨可望拿下550個國會席次中的340席。由此次的選舉結果厄多岡可以繼續執政,權力更集中。土耳其近十年來在總理厄多岡幾任的領導下,經濟成長迅速,各項發展欣欣向榮,把土耳其帶向歐洲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厄多岡難免自滿於自己的政績及民意支持度,試圖 將公園改建商業中心,還要將商場興建具伊斯蘭軍威象徵的鄂圖曼軍營,在加上任內一再增建伊斯蘭清真寺,努力彰顯往日的伊斯蘭文化遺產,形塑政教合一的政略氛圍,試圖違背「政教分離」〈世俗主義〉的憲政精神,背離實行民主的一顆真誠的心,因此引起中產階級的疑慮,逐暴發抗議的風潮,被國內批評形同「現代的鄂圖曼蘇丹Sulṭān〈皇帝〉」,被西方媒體譏為「殭屍民主」〈zombie democracy〉
      對土耳其政情的觀察,土耳其人民對國旗、國歌〈獨立進行曲〉及國父凱末爾的尊敬,是令人訝異的,旅遊參觀國父紀念館,正值國歌響起,所有人原地立正致敬,令人動容,自忖現任總理厄多岡想違反「政教分離」〈世俗主義〉的憲政精神,應會付出一些政治代价,甚而引起國際的不安及關注。其實 總理厄多岡對內尚要面對,庫德族的「分離主義」,要求獨立,及邊界與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的難民的動亂及暴動。

三、土耳其婦女項上頭巾的政治意涵:
      
      土耳其婦女 過去,項上的蓋頭只是代表民族的傳統,一種社會習慣,或者是進入清真寺的宗教信仰。現在土耳其女子的蓋頭有了新的內容,是她們向社會發出的醒目信號。 因為在土耳其政府提倡學習西方文化,有明令禁止在官方和教育場合婦女不得戴蓋頭,但是女子堅持這麼做,是對政府表示自我的存在。
      2008年二月間,土耳其國會通過准許女性在大學校園佩戴伊斯蘭教頭巾兩項憲法修正案。執政黨〈正義發展黨〉的提案理由是,一九九七年以來,禁止女性在大學佩戴伊斯蘭頭巾的法律,導致許多穆斯林女性不能進入高等學府就讀,既違背憲法「人人有權享受國家機構同等待遇」,也違反憲法「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接受高等教育權利」等規定。
      土耳其憲法法庭於2008年六月初作出判決,裁定國會於今年二月間通過的允許婦女在大學校園內佩戴伊斯蘭頭巾的兩項憲法修正案,違反土耳其憲法有關政教分離的立國精神,應屬違憲;這是對伊斯蘭教色彩濃厚的土耳其執政黨正義發展黨的一次沉重打擊。

土耳其傳統婦女對項上戴頭紗的堅持,是基於穆斯林基本教義的信守,也是傳統社會女子的習慣。現代婦女對項上戴頭紗的喜愛,是證明自我存在的意義,也是憲政精神對自由的尊重,更是婦女唯美的追求。




土耳其現代婦女有不戴頭紗的自由。

依憲法規定軍、公、教、警及大學校園,婦女不得戴頭紗。

詳情請鏈接:http://oldhung007.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21.html      土耳其旅遊/人物風情篇 


四、旋轉舞vs肚皮舞是宗教性?是藝術性?還是情色性?

      到土耳其旅遊夜間看場秀是免不了的,尤其安排在洞窟看秀,圓型梯階的秀場雖不豪華,反而顯得有點拙樸、本土味十足,尤其在肚皮舞孃表演之際,觀眾在其腰際塞點獎金,又十足紅包場的味道。      
所先登場是旋轉舞,是宗教性十足的舞蹈,燈光全暗要求觀眾不可照相、不可鼓掌叫好,先由一位長老帶領四位舞者入場,敬禮後脫去外袍,便開始旋轉,右手向上,表示接受神的賜福及接收從他而來的能量;頭向右側,表示沒有了自我,及完全接受神的安排,他們相信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旋轉,萬物生生不息的,猶如旋轉不停,利用旋轉達到與神的溝通及接觸。


       接著是快節奏的音樂配合,肚皮舞孃的表演,舞台燈光五光十色,其特色是舞孃隨著音樂快速節奏,擺動腹部、臂部、胸部,使每吋肌膚隨著音樂而律動。搖擺的舞姿,時而優雅、時而感性,時而傲酷神秘,令人目不暇接,觀眾隨著音樂節拍鼓掌,情緒亢奮。至於肚皮舞的評价,有人認為是源自於埃及,與宗教儀式有很大的關連,是身心合一的修身養性之舞,是神聖,崇高的宮廷舞。也有人認為是古埃及女祭司表演的宗教舞蹈,祈求生育之神圓夢。也有人認為是中東地區慶祝婦女多產以及頌生命的神秘及歡楽的一種傳統舞蹈。也有人認為是酒館的娛樂,或妓院的性服務。肚皮舞是宗教性?娛樂性?藝術性?情色性?是耶?非耶?看官認為?


五、昔日商城驛站,今成文化遺產古城。
   
      倘佯在土耳其國度,您可感受到高原的陽光是如此熾烈,五月的春風如此涼快,高原的空氣如此新鮮。擁有4000多年歷史的它,您可感受到西方文明與清真寺傳音塔,在天地間交融;古希腊、羅馬建築遺跡,與現代建築物在明月下交相爭輝。

       要瞭解土耳其似乎要回顧一下歷史,才有辦法理解其古蹟,否則容易造成時空混淆。現代土耳其人普遍認為自己是突厥人,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占領了安納托利亞地區,隨後又經歷了希臘人的統治,最後於公元前l世紀還經歷了羅馬人的統治,君士坦丁大帝就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宮,將此地稱作君士坦丁堡。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為突厥人所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鄂圖曼一世。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皇帝),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統合。於19世紀不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國家的衝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今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據小亞細亞立國,廢除傳統政教合一制度,更改國號為土耳其,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由於戰爭土耳其的回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得以沖激融合,也因見証歷史政教合一的缺失,復受歐美的影響,促使國父凱末爾主張「世俗主義」政教分離。我們在土耳其可以看到許多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築遺跡,也就是建立在這種歷史因素之上。
蕃紅花城中鄂圖曼風格的建築:
      蕃紅花城在十七世記鄂圖曼帝國時期,是黑海沿岸重要的通商城市,經濟給這個城市帶來繁榮,同時留下鄂圖曼風格的建築。其建築特色是:兩到三層木造結構的建築,上面樓層突出於下層,並有雕刻的支架作為支撐。房屋用木材框架作為基礎再填充土磚,最後塗上灰泥以及稻草的混合物,外牆刷上灰泥或石灰再用木頭裝飾。

鄂圖曼風格的建築


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建於1661年。
清晨民家的煙囪,炊煙袅袅。


高原的玟瑰花特別艷麗


蕃紅花城的人民非常和善,示意照相留影皆微笑以對,甚至留下網址希望將照片寄給他們。

土耳其見聞錄〈二〉宗教篇


請鏈結:http://oldhung007.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2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