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心靈對話錄

心靈對話錄

緣起:
Ameca Wu是位管理界年輕的女性學者,在fb對話中偶知老殘修習佛、易、老,不知不覺就談起三家的核心議題 —「人的心靈」問題。而老殘是位紅塵浪中翻滾一生,年屆黃昏,心靈閉塞,被「文字嶽」困鎖一生,一老一少,「闔各言爾思」?玆節錄如后:

Ameca Wu
關於佛學, 易經, 老子, 抑或是道或者甚麼都好, 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一種心境上的昇華, 智慧, 及生活的體驗, 入世出世皆無妨, 畢竟天人合一, 無相是一種體悟, 而不單單顯現在文字上頭。

黃聰哲:
形而上的東西,如果強要以文字解釋,的確容易引起文字障。老殘正是拿「心經」來作章句解,把「金剛經」當作研究辯証邏輯用,將「六祖壇經」當小說看的人〈情節還頗具張力〉到頭來還是個自了漢。在無明旋渦中間,轉個不停,悟不出個實相來。論道談體,皆要把胸中的「靈」敞開,用靈去接觸,方能理出個頭緒。無耐老殘心中的靈,似乎被文字困住了,僅能在文字上盤旋,似乎尚缺那麼點因緣。

Ameca Wu
其實,文字是一個很偉大的發明,同時,也是個限制的產物,因為文字, 許多知識經驗可以傳承,也因為文字,而受囿於文字的兜轉上頭,進而限制了心的探索。或許黃老可以試著,把這一切,書也好,經也好,抑或是許多真實的故事經驗,都當成故事看著,不受限於文字的解釋或者說明,只是閉上眼睛,深呼吸,看著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心去感覺天地的流動,去感受人世的情感起伏,去體會這地球空間甚至是宇宙間那種自然的規律,而不加評論,也先別想去套用到任何一段文字當中,此時,你的感覺和體會就是真實的,就是與天地同在,無須擔憂是否會有所偏頗或者任何負面的想法,一切想法正如浮雲般,怎麼來就怎麼去,恰如人的一生似白駒過隙,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就是這樣的流走著,真正感受著,真正身處當中,才能真正的體會何謂無相,何謂道,而非強迫自己要淡然,要照著道佛的"文字指示"走著,人生何其要如此的累呢? 這也不是真正該做的方式呢。
其實把靈敞開並不困難,體會佛道抑或說是宇宙天地間的真理,是很簡單的事情,也許黃老可以試試看。
補充: 在習於感受與天地同步之後,會可以很自然地露出一抹微笑,那是種了然,如同佛的那抹似有若無的微笑,至於執著也好,喜怒哀樂也好,都能釋然的看著,因為那是人所擁有的東西,時間過了,也就過了。

黃聰哲:
今日早茶時間,細品您的文章,內觀自省,自己之所以尚未能「自在」,隱隱約約似乎看出自己內心那層罣礙。不管釋、易、老之所以參不透,其中皆因有個「我」,因執於我當然放不下;因我執,可道者當非常道,可名者當非常名;因我執,易簡當然不可得,易變當然不可處,更難言吉凶應對了。
因為有個我,遇法門文字,當然要納入邏輯体係推敲一翻。在紅塵浪裏翻滾,有個我,當然寵辱皆驚。因為有個我,浮雲明月,竟然叫人感覺如此遙遠。也因為有那個我,連本性實體所具有的「那抹似有若無的微笑」,也是那個我在微笑,可非真實的我在微笑。也因為有那個我,本想將雜念「流」掉,也變成常「留」心中。但沒有個我,又沒法省思這些大哉問。唉!直叫人覺得可愛,又可惱的我?!我?!我?!
奧古斯丁的靈我二元論,主張當「我」死亡,靈猶可存在。由於您的言論,讓我進一步直覺「我」雖未死亡,靈不僅當然存在,而且可借由自觀的方式分離昇華,來認識自已的靈。誠如所言,「真正感受著,真正身處當中,才能真正的體會何謂無相,何謂道」離我求道不可得,清靜非深山所獨有,道也許深藏在紅麈浪中,天道真理也許真就在那須彌與芥子之間。
去年到佛光山參光旅遊,巧遇滿宜法師閒談山光水色,沒想到法師憑空突語:「施主,你有知識障!」「啊哈!真是直指人心。耐何!怎麼辦?」法師說:「放下!」〈並引用禪宗的典故解說〉,老殘知道放下是什麼。但不知如何放下?法師說:「從生活中的五識學習逐一放下、、、」誠哉斯言,「放下」知易行難,頓覺腦門有股清涼意。

Ameca Wu
「我」,因為有我,所以人生有追求,有慾望,有精彩,因為有我,所以人生有執著,有念,有煩惱,在參透的階段,我會分成以下幾個階段,一,內觀,靜靜的看著自己的靈,不加評論,亦無任何的要求,只要觀察即可。二,外省,靜靜的看著天地,只需感受即可。三,接受,這個階段說來簡單,但是最困難的部分,如海納百川般接受自己,他人或天地宇宙的一切事物,接受了,自然也就放下了,因為萬物的流轉皆順應一樣的規律,那種規律很難以文字描述之,但心的感受卻是最深的,這也是為什麼文字幫助了人類文明發展,同時也扼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本能。
靈,本就可以是自由,不受拘束悠遊的,但當然有「我」這個肉身在,會覺得靈似乎是被限制住了,然,這是真的嗎? 即便有「我」存在,靈還是可以昇華存在,那末當「我」死亡,靈仍可存在,或許這就是一種所謂的永生,或說是道家佛家追求的境界。而何謂天道真理,其實並無需要特意去追求些甚麼,這些本就是存在於一草一木,俯仰於天地當中,而須彌與芥子除了文字,定義,名稱不同之外,真正又有甚麼樣的分別呢?
我想,推敲應是讓真理越辯越明,卻非為用以困擾自己,反而落入邏輯之陷阱當中,往後退一步去看,自可不自覺的帶著那抹似有若無的微笑,接受所有的執著與情感牽絆,而得以真正的放下,體悟天地間真正的真理。

體悟:
在紅塵浪中雜念難免,心中起了雜念,不留它,不理睬它,不隨之流浪。「外不為境所牽,內不隨念所轉」如流水般將其流掉,從不留念進而少念,最後達到無念的境界。

以內觀法照見自己,就心理學而言,內觀法首重認知「是什麼」?或可透過觀察、描述、參與去瞭解接受它。進而面對它、專注處理它、最後不管結果要放下它。

「實相」,是佛的核心議題。「實」,謂真實不虛,「相」,謂事物的本性或相狀,是佛教所說的絕對真理。實相與老子的「常道」,在形上學而言,實有相涵攝之處。佛教的因緣論,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際會而成,變化無常,沒有永恆不變的自體,這就是「空」。而空就是宇宙萬有的真性,亦即諸法實相。此與易變及易道,是否亦有相通之處?不管實相、空、常道、易道其形而上的道理應該有相通之處,概因與天地準、而彌綸天地之道,故其理相通。儒家主張「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董仲舒言「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把天、地、人三者能互相感通,而建立了天人合一的論述。而其感通的方法,就是以內觀照見。

當能照見實相本體,心中自無雜念。無常之變,因体變之常,遇之當不恐懼慌張。體悟自然的規律,「自可不自覺的帶著那抹似有若無的微笑」,是否就是佛陀「拈花微笑」的禪味。

前世來生我何在? 今世匆匆入我相。

執我執相難自在, 了斷我執誰是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