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西螺大橋今昔

西螺大橋今昔
      台灣的地形多山少平原,平原又為河流自東向西所切割,較大的河流由北向南有淡水河、頭前溪、中港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八掌溪、曾文溪、高屏溪,為了貫穿南北交通,不管在經濟上、交通上、軍事上橋樑的建築相形重要。濁水溪位處台灣的中央,溪面又寬,早期要橫跨濁水溪除了鐵路之外,就是要乘著竹筏擺渡,相當不便。就軍事觀點而言,敵不管從南或北登陸,南北軍團要相互支援,多受限於濁水溪,因之建橋除商業、經濟、交通因素之外,尚有軍事的用途,我們從實兵演習南北對抗,西螺大橋是兵家必爭之地,又何以當時要派一個加強連戍守橋樑,建兵營、彈藥庫及機槍射擊碉堡的遺跡可知其在戰略上的重要性。

     那一年照的相片?己遺忘!只知道它是隱藏我內心底深處,一份很濃的鄉愁。早期橋上可供行人、腳踏車、機車、汽車及台糖小火車,試想如果一起來,那又是何種況味。

1930年代,大家即有興建一座橫跨濁水溪、可供汽車行人通行兩岸橋樑的想法。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鋼鐵成為日本帝國極為珍貴的戰略物資。這座大橋也就只能先完成橋墩,鋼鐵盡由日本徵用投入戰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地方仕紳再度啟動濁水溪橋樑建設的想法。


1946省議員劉傳來、李崇禮、李友三、黃純香等人,共同提案要求政府盡速興建西螺大橋,並以發行特別公債、向民間募集大橋修建的資金。

1952年,由於美援大橋工程也得以復工,所有鋼鐵資材都是美國原裝進口,在鋼材上偶可發現匹茲堡廠鋼鐵的出廠刻印。

19531月就風光通車,並以「人家美國總統已經在國會審核美援的公開場合,把這座橋命名為『西螺大橋』」云云,平息了雲彰兩地鄉民的爭議。在當時的小學課本上,特別有一課介紹西螺大橋,橋全長1939公尺,面寬7.32公尺,,號稱為「遠東第一大橋」。1960年代臺灣銀行發行的橫式紙幣中,也可以見到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的姿態。
                            49年臺灣銀行發行的拾圓鈔票,右側就印有西螺大橋。
      今日,西螺大橋在交通上、商業上、軍事上的重要性,已然不復以往。因為橫跨濁水溪上除鐵道及西螺大橋外,又多出了中沙大橋、自強大橋、高鐵、濱海道路等多條通行大道。但是從歷史文化的觀點出發,說它是雲林縣的地標應不為過,每年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大橋文化節皆封橋,行人可上橋遠眺滾滾濁水向西流,喝杯古坑咖啡、聆聽一曲管弦樂、或參加虹橋千桌宴,立足在濁水溪上,憑弔千年濁水的流轉。


2013年5月粉刷完畢,早期是漆綠色,接著是灰色,皆是國防安全色,現塗紅色又稱「虹橋」。
橋下溪畔除西瓜田外就是稻田,當南風徐徐吹來就是這副醉人的景象。
河堤公園,不知何處移來的樹種,實在祡的耀眼。








陳英彥〈2013/04/30〉來函:那種開紫花的植物稱為“藍花楹”〈Jacaranda〉,沒開花時看起來有些像鳳凰木。前兩年遊紐、澳時,見到非常巨大的成排行道樹遍灑一地的紫花,實在是美!
西螺大橋的藍花楹開花了
大橋的紅與藍花楹的紫相映成趣,這應屬外來種盛產於南非、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以及中國,不知何方雅士移栽,今年終於開花了。
藍花楹春至初夏開花,花期兩個月。花5厘米長,並結成約30厘米長的穗。開花後結種子莢,直徑約5厘米,內含許多黑色扁平帶翼的小種子。〈引自老殘facebo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