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易經原流與發展 結論


結論:
    卜筮星占草創於三皇五帝,但僅憑有限的文獻,我們很難據以斷言,只能說這種敬畏天神,應該在世界文化史早期是個共通的特性。而中華民族由敬畏天神,而發展出來的求神問卜,是中國上古人類早己存在,而有記錄可徵的是到殷商時期。甲骨文上的數字卦,是古易經存在的証據,不但有經卦而且有重卦。至於卦爻辭根据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書中考述了易經王亥喪牛於易、高宗伐鬼方、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康候用錫馬蕃庶等事跡,推定經文的卦爻詞的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但我們要思考的面向,卦爻辭是出於一人一個時代的作品嗎?還是出自占簭者徵信的記錄?如係後者那我們只能說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是出自西周初葉,其餘應屬累世多人的占簭記錄。至於是出於何時?何人彙整?如果推斷出於西周初葉彙整,而將何人彙整存疑,似較合理的推斷。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及排列,有人稱為文王所作,在沒有新証據出土之前,似乎較被接受的說法。易經在經的部份,到了周朝算己臻完整,自成體系,邏輯推演合理,再加上「輔以十翼」周易整體哲學體系完成,而且理論系統完整,可說達到巔峰。後世在闡發其精義,或演譯其義理,較受推崇者,有唐代李鼎祚著的「周易集解」彙集漢易系統中象數派的註釋,其中以荀爽、虞翻、干寶等人的註解收集最多,在加上自己的訓解,算是總結兩漢象數派的精典之作。三國魏玄學家王弼的「周易註」,其版本為後世所宗,並開創以義理說義的先河,他一方面對古文經學派解易風氣的闡發,並以玄學觀點即老莊哲學觀點說易。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其中採用王弼註和韓康伯註,並對王、韓二註作逐句的解釋,故亦被稱為孔疏。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以程氐易學為骨幹,其易學站在義理學派的立場,對北宋以來的易學發展作了一次總結,不失孔子的精神,故有稱其為儒家易。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以程、朱為主,參考群言,折中立言,以義理解易者當推精典。上述諸聖賢遺世作品,僅提供易學初學者參考,易學浩瀚書海,豈容老殘置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