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文化印象】 賞梅嘗梅兩相美

人間福報 2020.05.05 文、圖/黃聰哲




        「梅,枏(楠木)也,可食」(說文)梅字最早出現於金文,「某」是其本字,象形木上結一顆果實。待其本義消失後,篆文在木字旁加個「每」字,另造「梅」字代替「某」字,「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婦女生育,表示孕婦喜歡吃的酸甜果子。因「從木每聲」後世將其列為形聲字,並取梅爲酸果之名,事實上青梅酸澀,熟梅酸中帶點香甜味。

        「靈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山海經、中山經)梅在中國遠古時期,就存在人類生活中,是一種重要的果樹,是食果而非賞花。詩經中有關梅的共有四則,其中「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秦風)及「墓門有梅」(陳風),秦、陳之梅皆今之楠樹。「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小雅、四月)意謂山有美善之草,因生在梅粟之下,人取其實,而受到蹂踐,使不得蕃茂。取喻因上多賦歛,致使弱民更加窮困,表達百姓心中酸楚。「召南、摽有梅」以梅樹上的酸果,從留七成、三成到收成要用簸箕。取喻梅由盛而衰,猶男女之年齒。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而起興,寫盡剩女的期待,「迨(待)其謂之」冀望開口約定,已是急不可耐,感情色彩不斷地加深。

        「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尚書、說命下)鹽,鹹;梅,醋。要作五味調和的羹湯,羹須鹹醋以和之。此典故乃殷高宗命傅說為相的言辭,後來因用以稱美相業,調和鼎鼐的言辭。「醢醬、桃諸、梅諸、卵鹽。」(禮記、內則)「梅諸」,王肅曰:「諸,菹(形聲)。」其本義即醃菜藏梅,已屬梅醬及梅乾的作法。「煮梅為豆實也」(大戴禮記、夏小正)意謂煮梅盛於木豆中當祭品。綜上所述,商周時期野生或栽培的梅果,是用來做調味品,及製作梅乾、梅醬用於祭祀和食用。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傾斜)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清、龔自珍)從嚐梅進入賞梅階段,是由魏晉到清未,將梅花的形象特徵,就以文學藝術的手法,在中國文化中一路鋪陳。「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詩中有畫,詩畫本一體,「山園小梅」枝椏橫斜,水月相襯,又以「疏影」、「暗香」寫梅,形神兼備,可說曲盡梅之風姿,日後只要提及二詞,就讓人聯想到梅花,也成了詞牌名。窗外瑞雪紛飛,若有花枝俏,「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宋、陳亮)故言:「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陸凱)「一枝春」耐人尋味,引人聯想。詩人善於煉字,不直言梅,而將梅花和早春的意象聯結。

        「窮冬萬木立枯死,玉艷獨發淩清寒。」(宋、歐陽修)梅樹瞧它老幹衰敗到不成樣子,時節一到忽兒橫出一兩條枝椏,三兩片綠葉直竄,管它嚴冬白花卻淩寒獨自開,暗香浮動,方知梅花香味自苦寒來。「冰作骨,玉為容,常年鬢雲松」及「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宋、辛棄疾)梅花能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文人將此種孤高絕俗精神,比興成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及自身的美德。「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宋、王淇)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於高山幽谷,水驛荒村, 文人受到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又渴望過一種清淨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蕩復誰知。」(唐、張九齡)梅花淩霜傲雪,然飽受嚴寒欺陵,風吹雪虐,無耐因花蒂弱,獨開獨落,弱蕾零落在歲未孤枝下,此種弱質負面的印象,其中蘊涵的那份幽獨寂寥,冷清荒寒的感覺,對仕途受挫,抱負不能伸展的志士,唯有吟詩顧影自憐了。

        揆諸梅的發展,從詩經、尚書的梅「實」,禮記的梅「祭」,皆偏重在「嚐」的民生食用價值上。自南北朝、唐、宋到明清,對梅在文學藝術的表現,除部份畫作外,大部份側重在詩詞歌賦的抒發,文人墨士會寄寓在自身感受中,將梅比興成「高潔君子」、「裊娜美人」、「一枝春」、「落梅自憐」、「梅花驛使」、「隱者高士」,將梅花的自然美、人文美、意象美,穿透整個中國歷史文化軸心。綜觀梅花,花色在「潔」,果味在「酸」,體態在「曲」,神韻在「清」。總結出一個概念,就是個「美」!

圖中梅花疏、瘦、橫、斜的影像。


後記:
        台灣時節,初春梅花開,到了清明梅果正好收成。「望梅止渴」,想到小時候舌尖的話梅,禁不住口水直流。到了年青北上,新公園旁的酸梅湯,在盛夏時生意紅火,還得耐心排隊等候。晚年上溪頭或杉林溪,路過鹿谷農會,必買包烏龍梅或紫蘇梅解饞。梅果盛產時,信義鄉果農私家菜「烏骨雞梅」餐,應是以梅醬調理,酸中帶甘,還隱含雞肉的鮮甜,遙望窗外山巒雲霧,心想若有人問嚐梅何處去?必然遙指信義鄉。
        「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入耳不入心,應僅「只聽得稀裡嘩啦」,聲聲吵雜,若入心才會有「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的悽惻唯美。
        在台灣賞梅曾去過清華大學梅園、信義鄉、梅山公園,以信義鄉景區最大,選擇性較多。賞梅,在心態上要從容,否則遊客多人聲鼎沸,入眼不入心,恐成春風拂面,到此一遊,轉成過眼雲煙,「花露水」的香味,必然叫人體會不到「暗香浮動」的幽隱。

        「意懶山無色,心忙水不清」其心其意,從容止定,方能体會梅幹曲折之蒼勁,枝椏橫斜,上下相迎,花開雖五瓣,花容僅丁點,然有正背而開,有側而綻,有色香藏白,有破萼吐心。花開花謝總自然,但等花開需一年,看花謝僅一天,賞花不在結果而在於過程,梅花的暗香、清奇、凌霜,可歌可頌,然梅花蒂弱,花落獨諮嗟,向誰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其言其意如何比興,當待賞花者吟咏。

海屏來函分享:
雅者賞梅,饕客嚐梅,藝人畫梅,智者種梅。梅樹堅固,梅身彎曲,曲直形象,為人表達。梅果回甘,酸中含飴,生命旅程。梅花清香,人生淡泊。賢弟識梅,清風高雅,分享草民,加添吉喜。
和志剛 
墨梅取景真棒,此禎佳作,宜予放大,裝框裱掛
楊春明: 絕妙文章,豐富梅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