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繄辭)即然寫、講都難以表達清礎,那就畫個圖示來表達,在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中屢見不鮮。最有名的當推Youtube所設計,手握拳頭姆指向上或向下(thumb it up or down)的圖案,供觀賞者來點擊喜歡(like)或不喜歡(dislike)的按鈕,以表達情緒或態度。臉書(Facebook)就更簡單,僅設計一個「like」供點擊,漢語世界將其翻譯為「讚」,這個讚字在網路世界可按出千奇百怪的樣態。有喜慶、高興的事,或是面對一篇有共嗚的文章、圖片,按個「讚」可以理解。但有人發文長輩過逝、小孩罹患諾羅病毒正上吐下瀉、平輩朋友發生車禍,夫妻口角鬧分手,也贏得網友一大堆讚,難免令人感嘆,悲歡離合皆按讚,喜怒哀樂也按讚,生死離別還是讚,讚來讚去啥是「讚」?
「讚」,古代「通作贊。」《集韻》,「或作囋。」《韻會》。「說文解字」說:「贊,見也。從貝從兟。兟,進也。」直白的說,就是相見以貝資贊,而貝就是古時的貨幣。加個言字為「讚」,意為「稱人之美」《釋名》,如「進不黨以讚己。」《後漢·崔駰傳》,即出仕做官,不循私阿黨,稱讚自己。若加個口字成「囋」,荀子稱為「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嘮叨)」。又《小爾雅》「讚,明也」,如《漢書》:「總百氏,贊篇章。」就是兼綜百家,明白篇章。又如《墨子、尚同中》:「是故選擇天下贊閲、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其中「贊閱」二字,就是指明察歷練,所以「讚」就有明白瞭解的意思。又《小爾雅、廣詁》:「贊,佐也。」如《孔安國、尚書序》:「讚《易》道以黜八索。」《疏》:「因而佐成曰贊。俗作讃。」,又如「卿大夫贊君」《儀禮·鄉飲酒禮》,所以「讚」字又有佐成、輔佐、助你、挺你的意思,又如「贊贊」,意謂努力幫助。
臉書原本的文創設計是「like」,有其英文原本的詞性,漢語將其翻譯成「讚」。綜合上述的解析,「讚」字並非僅有平時所瞭解狹義的稱讚、頌揚而己,根據其詞性變化,「讚」字尚有明白、暸解、輔佐、到幫助。若從更深層的語詞邏輯,結合時代的見解,「讚」就有閱讀你、明暸你、讚美你、同理心於你、想輔佐你、幫助你、分享你的喜悅、分擔你的痛苦等多層次的新時代意義。
譬如,有朋友發生車禍住進加護病房,網友發動集氣祈福,如能在The Wall(塗鴉牆)上正面表達當為首選,或者對己留言文案有共鳴者按讚,甚至在版主發文處直接按讚,應不會被誤認為是詛咒。至於發文者與網友對「讚」字的詞性認知,是否有落差,那只有各自表述,各取所需了,這是當今社交網絡的現象,不涉及價值判斷。
總之,「讚」字的精神,在於創造糢糊,一「讚」各表,各取所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