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悠遊佛光山 Fo Guang Shan tralsve

悠遊佛光山 Fo Guang Shan tralsve

      有詩云:「寂寂常性,觀心境行雲流水。如如不動,任世間滄海桑田。」我即是凡夫俗子,我就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佛陀紀念館。以滄海桑田烏雲密佈的視角來看,位於台灣高雄市大樹區的新建物,沒想到在鳥雲密佈背景襯托之下,建物顯得更立體、巍峨、動人。特別顯示出如如不動、寂寂常性的特殊性質。

                               聚沙成寶塔,靜觀萬法皆如。
        「塔」在印度的本義為墳陵,用以放置舍利瓶。中國佛教雖有南傳北傳之分,但皆來自印度。因此佛塔在傳播的過程中,就融合我國的建築風格。那佛塔在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呢?據《後漢書》記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週回,可容三千許人」。但到了唐朝,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有稱覆缽式,唯恐對出家人不敬,所以不敢採用。其實覆缽式更能彰顯出家人的精神,在塵世能托缽教化眾生,離世能覆缽存放舍利渡化眾生,此種灑脫的人生觀,令凡夫俗子動容〉塔的造型,柔入中國的建築風格。 佛陀紀念館的「本館」即採用此種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寺與佛塔,大都具有唐朝的建築遺風,就連日本也不例外,這是一種建築文化的傳呈,但也有部份禪寺的建築風格與後現代建築相結合,那就不便置言,一切隨眾生相,一切隨緣了。

新增說明文字
一進山門,就到了禮敬大廳。
可留有車道,方便婦孺,殘障朋友下車。

此時有詞,描述老殘悠哉遊哉的心情:「入我門兮,塵囂遠隔,心地清涼,古風競唱,緇素喜同堂,勘破名韁利鎖,大千界都付詩囊。吟鞭著,人間樂,到眼盡風光,蕩蕩無掛礙,白雲渺渺,物我俱忘,門外不相關,莫話滄桑 ​​,自古騷人墨客,誇妙筆,難敵無常,從今願,同登覺岸,相約渡慈航。」滿庭芳 釋明慧

      佛陀紀念館在外觀上,有的佛塔金碧輝煌,有的潔白古樸典雅,各有特色。在形式上,原則上都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份所構成,中國的樓閣式佛塔往往建有地宮。塔基四方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塔的層數一般為單數,佛陀紀念館一樓是塔基,以上七層樓稱為天宮,含有勝造七級浮屠的意涵,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佛陀紀念館,與附近的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獅象有名緣相立,慈航無著借形修。
入了禮敬大門有龍天護佑
慈雲廣布三千界,法雨普施五大洲。

                             平心是道場,晏坐八風不動。

                                      塵外望塵寰,萬象森羅夢幻煙雲浮眼底。
              摩尼珠多在龍腦中,有福眾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

                來這裡,身心淨化普勸人覺岸同登時時自在。
               從茲去,世事洞明祝愿你前程共進日日安祥。
       我們發覺唐代建築的塔有四方形〈如佛陀記念館〉亦有六角形及八方位形〈即八卦形〉至於在屋角上的飛簷,如黃鶴樓就弧度較大,顯得嬌美,而佛陀記念館就較方正平穩。至於色系佛塔金黃偏紅,喜氣中帶點穩重。尤以烏雲映襯,光線偏逆光下,八塔的金黃偏紅,與本院的白色系對比下,歸結到佛陀金身,具有朝宗的意涵。
上徹天堂傳法界,下通地府濟幽冥。
迴天護廊,滴雨淋不得。

寶塔羅列,諸天護法。

俯仰天地,無掛礙去來自在。循環日月,不住空運轉安閒。
寶塔內典藏不少文物,不勝枚舉,需看官親臨一探寶物。
門外即景

 
  

此種框中有字,字行中有景,的設計堪稱巧思。
                                       冷暖甘香自品嚐,茶禪一味直承當。
                               個中消息無須問,冷暖甘香自品嚐。
這是在滴水坊所點的午餐,價值無價,價格隨喜。
      個人曾兩度與佛光山師父們共進午餐,側身觀察,師父們保持「不做不食」的禪風,正如師父所言是進「藥石」。與滴水坊所提供,即美味、又環保、又豐盛的午餐,不可同日而語,不為別的,只求歡喜眾生,共進佛門。此行另一所得,承蒙滿宜法師的指點,稱老殘尚在「知識障」上打轉。啊哈!真是直指人心,老殘正是拿「心經」來作章句解,把「金剛經」當作研究辯証邏輯用,將「六祖壇經」當小說看的人〈情節還頗具張力〉,竟日有口無心「阿彌陀佛」念個不停,不然就如石頭聞風不動靜坐的老頑童。所以心靈虛空,才祈請師父指導法門。怎麼辦?法師說:「放下!」〈並引用禪宗的典故解說〉,老殘知道放下什麼。但不知如何放下?法師說:「從生活中的五識學習逐一放下、、、」誠哉斯言,「放下」知易行難,頓覺腦門有股清涼意,這是到佛光山的副學習。
以上詩詞引自釋明慧所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