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巷弄文化」是觀光的資產

按照台北市的規定,住宅區內六米巷道不得從事餐飲,四米以下巷道則不能經營商店。這是基於安全及住民的寧靜需求,所訂的早期法規。如果我們從法規的基本精神,「安全」及「寧靜」來溯源探討,也許可以找到較為折中的方法,居民與商家不必在零和遊戲中,以抗爭作為訴求。
一個偉大的城市,首先必須具備基本生活機能性,才不會產生某些時段形同「死城」的現象。如某些商業大樓區,在下班後燈火全關一片漆黑,反而形成治安的死角。所謂「基本生活機能」,簡單的說就是家裡水龍頭壞了,隨時可找到人修理,瓦斯沒了能隨叫隨到,肚子餓了隨時可出門享受美食,寂莫了打通電話找朋友就有家咖啡館可以聊天,於是在互需互動中自然形成生活圈。我們不是理想主義者,這種生活機能性,必須在「安全」及「寧靜」的養份去培養。
當今師大商圈及作家韓良露所稱的「康青龍」,所形成住商混合區,如果全部歸罪於北市府的不作為,基本上是不公平也不合理,因為商圈的形成是根據基本生活機能需求原理自然形成,絕非一時就可蹴成。當時居民可以忍受,而現在難以忍受,就是植因於「安全」及「寧靜」的心理基本需求容忍度潰堤,否則就不會有「不相信你來住看看」的卑微訴求。
我們或可借鏡國外的作法,北歐捷克布拉格有世界戶外建築博物館的美譽,到處可見頗具歷史性巍峨的建築物,不但國家引以自豪,而且為觀光帶入不少收益。但在市中心,我們可以看到在兩楝巍峨的建築物之間,僅間隔狹長的小巷中,竟然有一間不起眼的小房子存在。是釘子戶?還是透過地政法所取得的建物?他們市民及政府的容忍度,實在令人佩服。這棟建物還流傳著一個美麗浪漫的故事,相傳以前有位英俊的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為女方的父母所反對,自家女兒又獨鍾這位小帥哥,男方在提親的時候,女方父母伺機提出高門坎的條件相阻難,就是在大都會區要有一棟房子為嫁女的基本條件,相當於在台北市東區要一棟小別墅。未料這位窮小子竟然獨力在此興建一棟麻雀雖小五臟具全的小建物,更令人訝異的是兩旁的屋主會同意,當地的建管單位也同意而通水電。父母在小婿的精誠感動之下,終得同意窮小子娶得美人歸。美麗的城市都會有一些美麗的故事,相形其偉大。

日本北海道札幌,有個著名的景點「札幌拉麵橫街」,在札幌市中心一條不起眼的小弄,長約數十公尺,寬約兩人可並行,其間約有17家垃麵店。店面很小,空間侷促,每間店約可容納下10人左右,顧客可親自目睹老板專心料理過程,己經形成到日本旅遊體會「拉麵道」文化表演的場所,它的消費額不高約日幣一千元左右,但它的消費群並不侷限在平民百姓,每當用餐高峰時段,排個隊也是常見的場景。

上述兩個實例皆在安全有顧慮的狀況不,被包容允許存在,而且也是觀光客被文化所吸引的所在。台灣土地面積不大,人口密集,住商混合並非台北市單一現象,全台灣較有名的商圈夜市次文化,皆具有住商混合狀況存在。一個次文化區的形成不容易,技術官僚如果被壓力所逼,依法辦理也許是最簡單,最不必背負責任的作法。但一個具有文化價值的商圈,一個被有外客來訪值得介紹的商圈,一個被背包客旅遊手冊指引的商圈,我們要廢除它容易,但要形成它可要發費二十餘年的時間,還要有必備的人文條件,才可孕育產生,在討論是否廢除之前,宜再三思。台北市最令外籍人士及陸客稱羨的是有禮、熱情、守秩序,住商可否基於「安全」及「寧靜」的需求下,由市府主持,討論出雙方皆可接受的方案。台灣的資源有限,要推動觀光,要擴大陸客自由行,除了寶島風光,文化建設,如果常到國外走走,我們不感到心虛嗎?台灣民主法治的素養及熱情濃郁民風,除了選舉之外,就在捷運車站及商圈夜市最受國外遊客所稱讚。台灣鄉土美食,不就散佈在這此商圈夜市中嗎?這些商圈夜市,早就存在住商混合,如果將其癈除,不要說臺灣的觀光業缺一角,寶島的住民恐怕先會覺得不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