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寫網誌緣起

佛家云:「緣起則生,緣盡則滅。」一切事物的生滅,有其因緣法則存在。人生而自由平等,是一種理想。揆諸現實,不平等不自由的事實,所在俯拾皆是。要想追求絕對的自由及平等,只有在上帝發明的「死亡」情況之下,方得以實現。因為在死亡後,人事間所有的羈絆盡失,得以絕對的自由,神遊太虛;也因為只有死亡,所有人共同要面對,絕無貧富貴賤可以例外,死亡之後軀體皆歸於無,眾生平等。老殘並不鼓勵追求死亡,以達到絕對自由平等的境界。然而人要認知這種現實的缺憾,樂觀面對,雖然生而不能絕對自由,但只求活的自在,生而不能絕對平等,但只求內在知足。死亡並不可怕,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是歲月的增長,而引起身心相對遂漸的剝奪感。人類身心狀況,若與年齡作為座標,所畫出來的拋物線,是條曲線。而且這條曲線,一到老年下滑的速度,有加速的現象。

人生有若流水,永不回頭,而且綿延不絕,抽刀難斷其流。如果勉強將其分成為,少年、中年及老年三階段。青少年時期,在所謂的教育專家規畫下,依據部定版本,獨守青燈,寒窗苦讀,為中壯年奠基。回首來時路,竟然有泰半的知識是用不著,而且印象皆己模糊。在升學主義掛帥之下,「背多分」是共同遵守的潛規則。反而台糖的白甘蔗,道路兩旁的青芒果,躺在收割完的稻草堆上發呆,竟然成為青澀歲月最甜美的回憶。到了中壯年時期,「上級」的嘴臉與績效的壓力,是這段時期共同印記,能停下腳步品杯咖啡,看看明月己算享受。歲月的巨輪從不停歇,悄悄地老年時期,無情的要你面對。在身心的壓力下,是否留些時光,給自己自由支配,方對得起又忙又盲的一生?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不知是何方聖賢的銘言,竟成老年旅遊最佳的借口。於是提著行旅,背上背包,海拔高的先上,經緯度離台灣遠的先走。幾年下來歐、亞、非、紐奧,輪著走,海拔高的去趟黃龍,西藏的布達拉宮只能留在網路上神遊了。困擾總在回家後,親朋好友的好奇,皆圍繞著幾個問題上,風景美嗎?美!美在那個地方?吃什麼?好吃嗎?民風如何?、、、。起初尚好,整理心得佐以照片,詳細說明,也自得其樂。由於囗角春風,也影響了一些親朋驛動的心,跟著去了。沒想到回響卻天差地別,原因就在感受上的差異。因為美不美是主觀的,好不好吃,味蕾上的差異也是主觀的,民俗的喜好,文化的差異,那就更不是短時間可梳理得好。因此就興起寫旅遊網誌的念頭,有興趣的「請看部落格」,不但省去口舌,銀幕的影像無論在色彩上、解析度上皆優於照片。

年齡到了某種「高度」,旅遊會產生一種現象,即看完、聽完、吃完、喝完過一陣子就忘光光。美景雖透過鏡頭收錄,過一段時間竟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專業導遊的解說,忘的更快,往往到最後僅記得起他說過的笑話或故事。但如果寫網誌,以上所說的就可以全多錄,甚至為了寫網誌,會促使作更深更廣的功課,及更深度的觀察,使旅遊的品質更為提昇。

「生也有涯,學也無涯」記得這是高中畢業時,老師在記念冊上的題詞。建築史在我的學習領域中是空白的,到東歐布拉格被譽為「世界戶外建築博物館」旅遊時,直覺上建築很美,很有文化氣習。但面對希臘建築、羅馬建築、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洛克克式建築、新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等各項建築特色為何?如何分辨?文化背景又如何?美在何處?要瞭解問題,唯有蒐集資料,勤作筆記〈網誌〉。


看鬱金香展,想起李白的詩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其中鬱金香,與眼前的鬱金香花似乎有別,因此又興起查資料,寫東西的念頭,才有「鬱金薑黃鬱金香」的網誌。「國色天香芍藥與牡丹」也是在這種狀況下寫成的網誌。綜合其行為模式,就是行動〈旅遊〉-刺激〈找問題〉-反應〈找答案〉-記錄〈網誌〉-回饋〈反思〉。不知不覺中,解決健忘的問題,也覺得老來不寂莫。


類書是中國古代的工具書,如〈清、阮元〉「經籍篡詁」,而最有名最大部的當推〈清、陳夢雷、蔣廷錫編〉「古今圖書集成」,當代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建立「漢及以前全部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今古的差異在於「關鍵字」查詢,當代因係運用電腦資料庫,透過軟體程式設計,可達到古籍逐字索引的目的,對於古籍研究者是一大福音。當今我們生活所以方便,就是因為資訊廣深而且快速,除了有強大的搜索引擎之外,就是使用端願意投入更多的心力寫網誌,取之於網路,回饋於網路,似乎己不是口號。


  「盡信書,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程子注曰:「載事之辭,容有重稱而過其實者。學者當識其義而己,苟執於辭,則時或有害於義,不如無書之愈也。」此語本是孟子對史書的看法,史書的敘述容或有「過其實者」,重點是在於能否「識其義」。因此孟子在讀「武成」史書之後,提出「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老殘之所以引述此段典故,是要說明一個觀點,書尚不可盡信,何況是網誌?因為網誌的嚴謹性及可証性,當然比不上書。但書的流傳速度及廣度,又遠不如網誌。因此若能如孔子所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則可補其缺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從歷史上看,要消毀人類足跡,除了天災就是戰爭,而會使網路世界消毀的是什麼?不知道。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