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 文/黃聰哲 |2025.01.24
歲末了,歲次從甲辰龍年,進入乙巳蛇年。在五行上,乙為木、巳為火,木生火有帶來光明之意,正是所謂「青龍化蛇」的重要年分。
「蛇」字,甲骨文字形像蛇盤屈垂尾之形,本寫作「它」,是象形字。金文承自甲骨文,戰國文字承自金文,後來字形增益「虫」旁,到了秦系簡牘,已完整呈現「蛇」字,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說文解字注》:「上古艸凥(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上古」者,謂神農以前;「相問無它」,是相互問候沒碰到蛇,語詞的轉變,猶如當今相見時互道平安之意。足見蛇在人類生活史上早已存在,而且共同生活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少了牠們,整個生態系可能會面臨崩壞。
《爾雅翼》:「蛇,草居,常飢,每得食稍飽,輒復蛻殻,冬輒含土入蟄,及春出蟄則吐之。」宋代李昭玘詩云「草中咫尺有長蛇」,蛇的習性以草居為常態,食性廣泛,從小昆蟲到小型哺乳動物都是其佳餚,透過攝食,也平衡了生態系統。
那麼與蛇「狹路相逢」時如何全身而退?當然是「走為上策」。其實多數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因為人不是牠們的獵物,除非是受到驚嚇或傷害時才會發動攻勢,否則一般而言,蛇類都會盡量避免與人類接觸。
王充《論衡》曰:「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蛇有時被視為是龍的化身,故稱為「小龍」。《後漢書‧襄楷傳》:「夫龍能變化,蛇亦有神,皆不當死。」蛇是小龍「亦有神」,故「不當死」,已將蛇神格化。
民間有「五毒」之說,即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蛇為五毒之首,似乎將蛇「妖魔化」;民間傳說〈白蛇傳〉,描述的是修煉成人形的蛇妖與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則將蛇妖白娘子「人格化」。
台灣清大考古團隊於桃園觀音白沙屯遺址,發現了距今約四千年前的「蛇形陶把」,依其形象判斷應是眼鏡蛇。蛇形陶把,或許可視為古代部族社會巫覡進行儀式的祭器,使蛇蒙上宗教、神話的神祕面紗,成為天人溝通的橋梁。
就藝術文化觀點而言,在遠古的原始社會,就出土了有關蛇的造形藝術。後來文學史中相關的詩歌、小說、寓言、戲劇等,也都有以蛇為題材,民間也以評話、說書、彈詞、歌仔戲等多種形式,將蛇納入中國文化,形成豐富的文化內涵。
就人文觀點而言,透過觀察蛇的蛻皮,既象徵生與死的轉化,也可以是繁衍創生或過渡轉換的意象。觀象祝福「蟬蛻蛇解」,如蟬蛇換皮,歲次更迭,迎來新氣象。最後,從《山海經》巴蛇吞象故事,靜思戒貪,祝福所有人在新的一年,有蛇(捨)有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