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蛇年新象 賴應革新除弊

 聯合報  2025-01-28 黃聰哲/

        青龍尚未了,蛇字吉聯早已然穿街走巷。家是遊子的港灣,不管龍年在外打拚是飛龍在天還是潛龍蟄伏,慈母倚門望,就是翹盼年節團圓。

        乙巳蛇年,在五行上乙為木、巳為火,乙巳木火相生,所以這流年的火很旺,是木生火「青龍化蛇」年,會帶來光明之意?還是國會火會更旺?或兩岸、世界局勢更動盪?「巳蛇逢雙春,四牛來耕田」,所謂「雙春」,指的是一年中由於閏月的原因,出現了兩個立春節氣,是隱喻會更辛勞?還是暗示來年要加倍付出才有收獲?以上雖屬術數及民俗傳說,然揆諸國內外局勢發展,似乎不容樂觀。

        蛇字,甲骨文象形字,呈蛇盤屈垂尾之形。蛇在華人世界的形象頗為複雜,既神格化亦妖格化。蛇有小龍之稱,《後漢書.襄楷傳》:「夫龍能變化,蛇亦有神,皆不當死。」小龍有神,是將蛇神格化;蛇為「五毒」之首,似將蛇妖魔化。

        清大考古團隊於桃園市觀音白沙屯遺址,發現距今約四千年前的「蛇形陶把」,或許可視為古代部族社會巫覡儀式的祭器,使蛇蒙上宗教、神話的神祕面紗,成為天人溝通的橋梁。

        蛇年春吉聯以蛇為主題,大陸央視春晚主題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大玩諧音梗,表達事事如意。馬前總統親自揮毫寫下「天闊雲繫別螭虎,地迴春風見小龍」,螭虎是戰國晚期玉器的紋飾,傳說中是龍子之一,小龍就是蛇。台北蔣市長吉聯以「蛇馬龍鶴」為題,台語諧音「什麼攏賀」,民進黨議員卻批有「統戰」意味,將馬英九與馬龍扯入,雖屬惡意評論,惟蔣市長玩諧音梗過頭,令人感到不知春聯文化為何。

        賴總統的吉聯題詞是「六順和春」,據總統府表示「六」呼應蛇於十二生肖中排序第六的意涵,台語的「蛇」為「溜」,有流利順暢之意;「順」代表順遂,「和」寓意和諧,「春」喻生機蓬勃,其音於台語則為「興盛有餘」之意。視蛇為「溜」,且巨蟒稱為「溜公」,用在總統吉聯上總覺得怪異好笑。

        進一步探討「六順」,應出自《左傳》:「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同時提出「六逆」:「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賴總統執政不到一年來,聯合報年度代表字票選第一名即「貪」字,官員貪瀆橫行、朝野衝突、社會分裂、兩岸局勢動盪,件件皆違「六順」而向「六逆」呼應。 

        歲次更迭,如蟬蛇換皮,賴清德總統應思革除弊害,迎接乙巳年新氣象。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迎新送舊】龍辭舊歲 有蛇有得

人間福報 文/黃聰哲 2025.01.24

歲末了,歲次從甲辰龍年,進入乙巳蛇年。在五行上,乙為木、巳為火,木生火有帶來光明之意,正是所謂「青龍化蛇」的重要年分。


「蛇」字,甲骨文字形像蛇盤屈垂尾之形,本寫作「它」,是象形字。金文承自甲骨文,戰國文字承自金文,後來字形增益「虫」旁,到了秦系簡牘,已完整呈現「蛇」字,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說文解字注》:「上古艸凥(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上古」者,謂神農以前;「相問無它」,是相互問候沒碰到蛇,語詞的轉變,猶如當今相見時互道平安之意。足見蛇在人類生活史上早已存在,而且共同生活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少了牠們,整個生態系可能會面臨崩壞。


《爾雅翼》:「蛇,草居,常飢,每得食稍飽,輒復蛻殻,冬輒含土入蟄,及春出蟄則吐之。」宋代李昭玘詩云「草中咫尺有長蛇」,蛇的習性以草居為常態,食性廣泛,從小昆蟲到小型哺乳動物都是其佳餚,透過攝食,也平衡了生態系統。


那麼與蛇「狹路相逢」時如何全身而退?當然是「走為上策」。其實多數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因為人不是牠們的獵物,除非是受到驚嚇或傷害時才會發動攻勢,否則一般而言,蛇類都會盡量避免與人類接觸。


王充《論衡》曰:「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蛇有時被視為是龍的化身,故稱為「小龍」。《後漢書‧襄楷傳》:「夫龍能變化,蛇亦有神,皆不當死。」蛇是小龍「亦有神」,故「不當死」,已將蛇神格化。


民間有「五毒」之說,即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蛇為五毒之首,似乎將蛇「妖魔化」;民間傳說〈白蛇傳〉,描述的是修煉成人形的蛇妖與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則將蛇妖白娘子「人格化」。


台灣清大考古團隊於桃園觀音白沙屯遺址,發現了距今約四千年前的「蛇形陶把」,依其形象判斷應是眼鏡蛇。蛇形陶把,或許可視為古代部族社會巫覡進行儀式的祭器,使蛇蒙上宗教、神話的神祕面紗,成為天人溝通的橋梁。


就藝術文化觀點而言,在遠古的原始社會,就出土了有關蛇的造形藝術。後來文學史中相關的詩歌、小說、寓言、戲劇等,也都有以蛇為題材,民間也以評話、說書、彈詞、歌仔戲等多種形式,將蛇納入中國文化,形成豐富的文化內涵。


就人文觀點而言,透過觀察蛇的蛻皮,既象徵生與死的轉化,也可以是繁衍創生或過渡轉換的意象。觀象祝福「蟬蛻蛇解」,如蟬蛇換皮,歲次更迭,迎來新氣象。最後,從《山海經》巴蛇吞象故事,靜思戒貪,祝福所有人在新的一年,有蛇(捨)有得!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國學探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文/黃聰哲 2025.01.02

性字,最早出現於金文,字形就像草木剛出土時的樣子;演進到隸書時,才以豎心旁加邊旁生字,來表達心性之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從字形而言,心表示欲求;生,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發,在古籍中發現有些以「性」字借為「生」字,可為旁證。

清代阮元在《經籍籑詁》中就摘錄有關性字四十三則,由不同面向詮釋。 

綜合語法針對性字分析:從生物學的觀點而言,就是繁殖、生兒育女;從心理層面來看,就是激情、熱情、溫情的心理發展,從而獲得樂趣、關愛和其他心理需求;從社會層面來看,性不僅遍布於人與人之間,進而遍布於社會各角落,為了與社會秩序相融合,因而制定有關性的的法律、制度;從文化層面來看,從性心理所形塑的觀念、道德、宗教、藝術、哲學,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容。

在古籍中,性字較偏向以道德文化思惟詮釋。《廣雅》云:「性,質也。」質,就是天生稟性,所以唐代韓愈云:「性也者,與生俱生也。」孟子亦云「生之謂性」,荀子也認同「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故人性,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又是人類所共有的心理屬性;這種屬性,不是後天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品性,而是人類天生的心理反射。 

德性之運用及正當的行為,非由一般的規則所律定,而是取決於有德者對於身處境況的洞察,從而判斷應該做什麼,這是中國古代德性倫理學的特色;然在性善、性惡說中,先哲又採用了許多可否證性的邏輯,略述於後。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進而申論仁義禮智之「四端」是人天生所固有,擴而充之則成聖人,若自謂不能,是自賊者也。孟子性善說,此其一。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者、人為之。進一步論述:「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性惡說,此其二。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以上三者同為氣質之性。告子性可善可惡說,此其三。

漢代揚雄曰:「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性善惡混合說,此其四。

《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言性,意在於警人慎習,非因論性而發,本意在於力言道德教育,使人性善惡產生移動,引發人類道德素養所形成的差異性。

人是道德的動物。美國學者佛蘭肯納(Frankena)云:「道德是為人而設,不是為人而活。」因此道德規範必須合情合理,切實易行。荀子則說:「性者天之就也。」不否認人的內心有天生秉性的存在,但道德也有後天學習而來。

然道德是可教的嗎?蘇格拉底主張:「德即是知識。」大部分中國先哲也主張可教。孔子認為君子「學則不固」,進而具體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為人若缺乏道德素養,則人不能為人,國家也難以成為國家,世界也不能成為世界。

善,是以知善為基礎,但不能僅止於修習善知識或享受善的美好,最終還是要以行善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