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在鄉下是常見的動物,俗稱癩蛤蟆。俗云:「癩蛤蟆想吃天鹅肉」,似乎把蟾蜍比喻成為醜陋的人,不自量力。但在後漢書卻稱:「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竟然將蟾蜍變成月亮的代稱。所以明朝劉基有「畫簷深宿蟾蜍影」,唯美诗句。民俗且將蟾蜍視為吉祥物,「賜硯玉蟾蜍」就是將硯台做成蟾蜍的形狀。但蟾蜍又為五毒之一,一隻蟾蜍何以有如大的表述差異?
蟾蜍與青蛙皆屬兩棲綱、無尾目,兩者在外貌上有明顯的區别。青蛙善於游泳,蹼較發達;而蟾蜍多在陸地上生活,皮膚較粗糙,在身形上也較大,背面呈墨綠色有大小疙瘩。因此有人形容别人皮膚不好叫「蟾蜍皮」。「蛤蚧脰能鳴」,意思是説蟾蜍的脖子能鼓氣鳴叫。蟾蜍的身形雖然不討喜,卻是益蟲,專吃昆蟲小動物,不知是否吃埃及斑蚊,缺文獻可考。
蟾蜍最具爭議性的是具有毒性,但又是中药重要藥材。「蟾蜍眉有毒」,其實是指耳後有毒腺,來分泌毒性分泌物。而這種毒性分泌物經處理後可製成「蟾酥」,其脱皮就成中藥材「蟾衣」。如將内藏去除,整隻曬干中藥稱為「幹蟾」。
蟾蜍不能食用人盡皆知,但「徐啟新為子延師而供膳甚菲。邨中四五月間人多食蛙者,然必從市中買之。啟新以蟾諸類蛙,而堦下頗夥,即命童子取以供師。」《清、王應奎、柳南隨筆》這也太摳門了,宴請兒子的老師,竟然煮蟾蜍饗客,玩命呀!無獨有偶,因誤傳蟾蜍可壯陽,竟然有人燉煮食用,結果一命鳴乎,還上了報紙,哀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