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2.02.14 文、圖/黃聰哲
石敢當,最早見於典籍者,當推西漢史游《急就章》道:「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顏師古注曰:「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製,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顏氏本義認為,石是族姓,敢當為所向無敵,意謂石姓一族任事勇敢擔當。石敢當是否民俗將石氏一族及岩石神格化,融和為一的信仰情懷所形成,以及日後各種有關石敢當的民俗傳說,皆因缺乏典籍可考,暫且擱置不論。
「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是宋代年間出土的唐代石敢當石碑刻文,足見在唐代對石敢當的陳設,已然普遍,並從而表彰其民俗作用。到了明朝姜準《岐海瑣談》道:「人家正門及居四畔,適當巷陌、橋梁衝射,立一石刻將軍,半身埋之,或樹石刻『泰山石敢當』字為之壓禳。」從歷史的鋪陳,可深切體會到泰山石敢當的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而此一民俗文化從此如放射般,普及民間各地甚至遠傳國外。
台灣西螺泰山石敢當,位於雲林縣西螺鎮濁水溪堤防上。據地方碑文記載,建於清朝道光七年。其立碑由來,雖有另類民俗傳說,然應肇因於當地河水漫流,河道經常改道,水患頻仍,居民苦不堪言,因而立碑以擋水衝,祈求合境平安,是以「平安」文化為內涵。
石敢當面向東方,台灣因地形造成多條重要河流皆從東向西流,東方是水源處,民俗信仰是以石敢當朝東,用來阻擋洪水衝破堤防。
碑體高度五尺六寸,寬度二尺四寸,厚度五寸,比《繪圖魯班經》規定的泰山石敢當還大,據學者林衡道考證,為台灣最大的石敢當。
碑體材質為砂岩而非泰山石,碑頭有獅子咬劍浮雕,造型威風,圓潤飽滿,獸首有個王字,以威制煞鎮邪,這是中國民俗文化傳統概念。
碑文有「泰山石敢當」五字,是以「缺筆」的形式書寫,其中「泰」的「水」少了一捺,「石」多了一點,「敢」的「耳」沒下伸,其表達的神格意涵,是水要少、石要多、敢用兩腳站穩。
石敢當碑體中的圖騰、文字因被神格化,以「平安」文化為背景,是多數中華民族所創造、共享、傳承的民俗生活習慣,已成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