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防疫到了深水區 該給人民救生圈

 2022-05-27  聯合報/ 黃聰哲

馮小妹打疫苗亡故,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天陪馮母赴台北地院提國賠告訴,直指防疫官員失職致人民傷亡;成罪可能性或不高,但凸顯非生而亂,治亂在上也。


台灣確診數屢創新高,累積死亡人數一千六百餘人。防疫優等生何以淪落致此,引發媒體高度關注。過去台灣口罩的確曾引領防疫風騷,小英宣布成立「口罩國家隊」,對外則高呼「台灣能幫忙」,衛福部長也高喊「我台灣,我驕傲」,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果然好景不常,因邊境防疫失誤,使變種病毒長驅直入,疫情擴大蔓延,所謂「超前部署」原形畢露,從疫苗、篩劑、藥物無一不缺,有廠商及宗教團體要捐,尚設關卡阻礙惺惺作態。「防疫女神」及慈善團體的善行,是台灣一道美麗的風景,也反襯執政團隊恃寵而驕,及「超前」的空話,為政者應以天下蒼生為念,切勿專斷獨裁。


「深則厲,淺則揭。」(詩經)意謂若涉深水,衣褲不必提起,若涉淺水,則提起衣服過去,比喻行事隨機應變。因防疫政策失當,確診數失控,蔡政府又提:「新台灣模式」就是要穩健開放,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國民正常生活。事實上「重症清零」又是空話,近日死亡人數節節攀高;到了防疫深水區,不談揭與厲,而要給哀哀黎民救生圈。


確診護理師被醫院叫回繼續上班,但休息時只能用紙板鋪在地板上睡覺;陳時中直說:「怎麼會這樣」。確診不能休息,累了席地而眠,何以致此?是醫療系統瀕臨崩潰,是醫病比不合理,還是執政者高居廟堂之遠,不知第一線戰情,以道德綁架醫護人員。


媽祖進香活動是國家無形文化資產,人民心靈上的慰籍。媽祖遶境代表神明巡視轄區,驅邪納吉,安定人心,祈求平安,酬神謝顧。媽祖能否驅病毒保平安是科學問題,而非宗教問題。今年白沙屯媽祖進香,高達九萬多人共襄盛舉,具有哈佛公衛背景的副總統賴清德親自前往參香,小英則親為媽祖淨轎,視防疫社交距離如無物,莫怪有醫務人員看此盛況感到背脊發涼。


唉!在上者風,在下者草,風行草偃,領導者視防疫如無物,是否致力將人民推向染疫深淵,以加速群體免疫?「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蔡總統應以蒼生為念。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生活文化】印象客家庄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文/黃聰哲 2022.05.25

    昔日參加高雄六龜的荖濃溪泛舟,進入六龜區土壠灣,區內有許多客家老建築,錯落於鄉野間,與山水融和,純樸靜謐中流露出些許滄桑的時光旅痕。

    回顧歷史軌跡,客家人歷經多次大遷徒,在南遷途程中,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歷盡千辛萬苦,逐漸養成一種不屈服於惡劣環境的硬頸精神。堅韌耐勞且敢於冒險的品格,孕育出客家人勤儉熱情的生活哲學,從而發展出多采多姿生活樣式,諸如素蔬養生擂茶、走向時尚的客家花布、從古樸蛻變的燒窯藝術,以及唯美的油紙傘等,將生活詩化成可吟可頌的篇章。 

擂茶成養生茶飲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及各種原料放進擂缽研磨後,以熱水沖食的養生茶飲。據說這樣的做法始於東漢馬援出征五溪蠻。當時正值盛夏,士軍多數患了疫疾,軍中草醫獻上祖傳「五味湯」(生米、生薑、生茶、茱萸、加鹽碾漿烹煮而成),疫病皆除。又傳三國時期,劉備備率軍過洞庭湖,軍土染疫,緣得「三生湯」(即生米、生薑、生茶葉搗碎烹煮),飲之而除疫,因此說缺乏典籍可考,難為疑古學者所徵引。

    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云:「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到了北宋《夢粱錄》載:「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從此「擂茶」之名得以聞世,其中材料雖有三生、五味、七寶之別,但皆以茶為核心,其材料可隨舌尖喜好而調整。「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擂茶,因人民適逢亂世南遷,顛沛流離,其材料取之於山野,是有機的素蔬飲食,營養價值高;烹之於征途,治飢防風寒,是長途跋涉者的身心源泉,也是一種亂世中孕育出的飲食文化,然品之又顯優雅閒適,將生活哲學詩化。

傳統花布走向時尚

    客家花布是從克儉生活中,以剩布拼湊展演出來的服飾文化。中南部的客家人以藍染技術著稱,客家服飾以「客家藍衫」為主。北部的客家人,偏愛以花布製作衣褲,於是用花汁來印染笠布、頭巾及後來的藍衫邊滾,「花布」因此成為客家人的傳統文物。花布經過不斷改良、創意設計,使其逐漸走向時尚風潮。

缸甕窯映照陶壁藝術

    缸甕是農家生活基本需求,苗栗縣向來是陶藝重鎮,後來發現頭份有最早的客家窯廠。缸甕具有古典文化藝術色彩,到了近代,因空間裝置的需求,美濃朱邦雄博士親自精心設計,製作出陶壁藝術,使陶壁在空間藝術上發光,增添美濃窯的特色。

油紙傘傳承非物質文化

    油紙傘的傘面,結合傳統書法及國畫,經專業畫師精心彩繪,以書法題字落款,傳統工藝融入中國文化,就如此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清明時節雨紛飛,古鎮曲徑通幽,雨巷纏綿蘊藉,油紙傘中佳人,半為遮雨半遮羞,好一個清明煙雨,被油紙傘烘托得古典雅致唯美。

    浪漫台三線沿線有十六個客家庄,沿途風景秀麗,蘊藏客家文化,適合慢食、慢遊、慢活。


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鳳凰木上的蘭花

不知何方風雅人士,在河堤空地鳳凰木的樹幹上植栽附生一圈蝴蝶籣,花色有紅、黃、白,像極了小朋友要跳草裙舞,在腰間繫了美麗的花圈,吸睛且惹眼,每天黃昏時刻路過總要多看幾眼。

蝴蝶蘭在傳統育種計畫下,已經失去了香氣的特性,未若國蘭會有「暗香浮動」的特質。為彌補缺失,又在斜坡上暗植幾株梔子花,每當花開時節花香隨風飄送,若欲尋香香又不在,那種幽幽隱隱的感覺,又像極了國蘭。

唉!老圃應熟知春蘭個中三昧。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描寫絲瓜古詩詞

 宋朝】:

北宋、君瑞《春日田園雜興》:

白粉牆頭紅杏花,竹槍籬下種絲瓜。

廚煙乍熟抽心菜,篝火新乾捲葉茶。

草地雨長應易墾,秧田水足不須車。

白頭翁嫗閒無事,對坐花陰到日斜。

 

宋元、方鳳《寄柳道傳黃晉卿兩生》:

盈盈黃菊叢,栽培費時日。

依依五絲瓜,引蔓牆籬出。

於今想新花,於今長秋實。

花實豈不時,灌溉尚期密。

毋令根荄傷,委棄等藜蒺。

 

南宋、張鎡《漫興》:

茆舍絲瓜弱蔓堆,漫陂鵯鴨去仍回。

開簾正恨詩情少,風捲野香迎面來。

 

南宋、杜汝能《詠絲瓜》:

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

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宋、趙梅隱《詠絲瓜》:

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

虛瘦得來成一撚,剛偎人面染脂香。

 

宋、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宋、杜北山《詠絲瓜》:

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

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宋、陸遊《鷓鴣天·懶向青門學種瓜》: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

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渺,艫嘔啞。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宋、陸遊《絲瓜》:

絲瓜滌硯磨洗,餘漬皆盡而不損硯。

 

【元朝】:

元、郝經《館內幽懷》:

狂花野蔓滿疏籬,恨殺絲瓜結子稀。

獨立無言解蛛網,放他蝴蝶一雙飛。

 

元、劉崧《和溪道中》:

深深黃竹兩三家,丘隴高低徑路斜。

犬吠柴門楓葉下,一籬寒日蔓絲瓜。

 

【明朝】:

元末明初、張以寧《絲瓜》:

黃花翠蔓子累累,寫出西風雨一籬。

愁絕客懷渾怕見,老來萬縷足秋思。

  

明、蘇仲《種蔬》:

角豆穿籬石,絲瓜繞屋椽。

打畦分嫩韭,春雨翠呈鮮。

 

明、吳儼《諸公以絲瓜詩韻險復賦一首》:

不向東陵學種瓜,偶攜一本自鄰家。

苞中未見青絲縷,架上先看滿眼花。

雙實交加垂曉露,數莖蟠結掛秋蛇。

天寒百卉凋零後,老蔓青青更茁芽。

 

明、吳儼

《小圃絲瓜叢生有一蒂三四莖者園丁以為怪一老僕獨以為瑞來語予予曰謂之怪者非也謂之瑞者亦非也乃賦一詩以記之》:

秋圃叢生瓜並蒂,我知非怪亦非祥。

氣鐘此地偶同發,物有何心獨擅場。

翠蔓出牆風裊裊,黃花盈架露瀼瀼。

自嗟潦倒無他祝,但願兒孫滿畫堂。

 

明、陶益《聽裡中諧談》:

鄉園昔別已多年,月旦今評孰最賢。

老我但知閒是好,絲瓜藤下枕書眠。

 

明、劉崧《和溪道中》:

深深黃竹兩三家,丘隴高低徑路斜。

犬吠柴門楓葉下,一籬寒日蔓絲瓜。

 

明、顧清《絲瓜棚成次三江韻》:

絲瓜生而蔓,蔓緣棚著花。

棚成蔓斯衍,蔓遠實轉加。

松檜喜岩峻,蘋萍樂卑窪。

巢禽與穴蟻,各自寧其家。

東亭富闌楯,豈乏援與笆。

先生太古心,夙昔厭紛奢。

故將丘園景,點綴幢節衙。

縛葦架樗柳,連棚成咄嗟。

棚材有欹直,瓜蔓從猗斜。

坐看花葉重,紛如瑜掩瑕。

朝章重綺繪,野服便葛麻。

潭潭春卿居,钜麗兼清華。

高甍綠槐覆,瑣戶紅簾遮。

中間忽著此,豈不心境遐。

看花金錢大,食實冰蛹嘉。

嫌名幸毋諱,去垢終無邪。

 

明、黃佐《粵洲塘前絲瓜除架有感》:

回塘瓜架蔓交垂,嗟爾無知卻有知。

臨水升高如赴約,向陽騰茂亦逢時。

開花縵縵黃成綺,結實累累翠作絲。

野鳥下窺驚嬝娜,遊魚潛伏躍漣漪。

春時把釣供詩興,夏晝乘涼對酒卮。

萬籟響沉龍自舞,九皋遮遍鶴來遲。

山河影動煙霏合,天地恩深雨露滋。

味入庖廚常有賴,功收結構更無私。

退藏直待根芽長,搖落方隨歲序移。

環複化機寒事裡,滿前松竹共心期。

 

明、黃衷《園居雜興四十三首其三十九 絲瓜》:

散走青蛇蔓,陰宜野鴨沙。

溪翁三百歲,幾食並頭瓜。

 

明、羅欽順《吳寧庵宗伯家園絲瓜有一蒂四五實者次韻其二》:

浮花摘盡紛垂實,和氣熏餘更發祥。

未說嘉賓來四面,會看仍代起三場。

巧憑造化人難測,秀出叢蕭露轉瀼。

往事合將同穎況,作書何日獻明堂。

明、羅欽順《吳寧庵宗伯家園絲瓜有一蒂四五實者次韻其一》:

生祥生到後園瓜,始信天親積善家。

一氣分張還共蒂,五行團聚正交花。

題經大手絲成錦,賞泛深杯影辨蛇。

靈種隻疑傳不得,未應無地長春芽。

 

【清朝】:

 

清、陸世儀《春日田園雜興其三》:

一夜東風春雨賒,起看流水入溝斜。

籬頭未下絲瓜種,牆腳先開蠶豆花。

 

【現代】:

現代、潘樂樂《安心》:

安心處處是吾家,一卷殘書日又斜。

小院野塘人不到,紅蜻蜓抱碧絲瓜。

 

近代、張克家《霜天曉角》:

鵲橋喚渡。

淚灑纖雲縷。

一桁絲瓜扁豆,飄幾點、落花雨。

飯顆軟如芋。

菜根清帶露。

留我水香山綠,且話到、月明去。

 

絲瓜吟(快活老人)

綠絲往上貼墻爬,管妳窮家或富家。

秋雨如油蜂授粉,籬花搶結小絲瓜。

 

《老絲瓜吟》(聽古仔)

也曾青綠戴黃花,霜打風吹滿臉痂。

罩住懷中瓜子壯,明年春暖再萌芽。

 

《絲瓜吟—和秋韻雪葵邊砦兄》(聽古仔)

青枝綠葉小黃花,蔓繞絲纏螞蚱爬。

又到中秋明月大,垂藤架下掛棱瓜。

註:廣東人說的絲瓜是帶棱的。那種光滑的叫水瓜。

 

絲瓜吟異韻唱和秋韻,雪葵兄(邊砦)

秋雲挾雨惜黃花,蔓葉青藤小院瓜。

夜裏鶯聲含逸韻,無邊思念欲歸家。

 

諺語

“人若衰,種瓠仔生菜瓜”:台灣俗諺,形容人運氣不佳,諸事不順。

蔡浩然

細雨滌黃花,
徐風拂瓜,
空懸棚籬上,
搖搖姿顯雅;
雨後觀落花,
窪水映碧瓜,
他佇棚籬下,
遙遙孤望家;
黃花復黃花,
碧瓜又碧瓜,
棚籬仍棚籬,
白髮驅黑髮;
何歲不見花,
何年再無瓜,
何處搭棚籬,
何人還思他。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那山、那水、那碗客家擂茶

    環顧歷史,客家人曾歷經多次大遷徒,在南遷途程中,要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歷盡千辛萬苦,逐漸養成一種不屈服於惡劣環境的硬頸精神,堅韌耐勞敢於冒險的品格,孕育出獨特的客家勤儉熱情的生活哲學。陪伴客家人在荒山野嶺中,渡過艱苦歲月,就是客家擂茶,以擂茶逃難療饑,這是客家人,面對窮山惡水的生活方式。若言早期客家擂茶,是他們的逃難餐,應不為過。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及其它原料放進擂缽裏研磨後沖開水喝的養生茶飲。其原起據聞始於東漢馬援出征五溪蠻,正值盛夏士軍多數有疾,服「五味湯」(生米、生薑、生茶、茱萸、加鹽碾漿烹煮而成),疫病皆除。又傳三國時期,劉備備率軍過洞庭湖,軍土染疫缘得「三生湯」(即生米、生薑、生茶葉搗碎烹煮),飲之而除疫,然皆僅屬傳說,因乏典籍可考,難為疑古學者所徵引。唐、楊曄《膳夫經》即云:「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到了北宋《夢粱錄》載:「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從此「擂茶」之名得以聞世,其中材料雖有三生、五味、七寶之別,但皆以茶為核心,隨著時代的進步,擂茶材料内容更加豐富,其中包含玄米、茶葉、芝麻、黃豆、黑豆、花生、香菜、紅棗、九層塔、生薑(冬天)等,共同研磨成糊狀,加水烹煮後食用,不僅具飽腹感,且提神醒腦,是一種素蔬養生飲食,老少咸宜,其味可甜可鹹,端在調味管埪,現代經過商業化,在北埔地區到處可見販售。

 

    「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擂茶,因客家人適逢亂世南遷,顛沛流離,其材料取之於山野,是有機的素蔬飲,營養價值高,烹之於征途,治飢防風寒,是長途跋涉者的身心源泉,也是一種處亂世的飲食文化,然品之又顯優雅閒適,將生活哲學詩化,這是客家人從生活韌性所孕育出來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