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國學探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文/黃聰哲 2025.01.02

性字,最早出現於金文,字形就像草木剛出土時的樣子;演進到隸書時,才以豎心旁加邊旁生字,來表達心性之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從字形而言,心表示欲求;生,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發,在古籍中發現有些以「性」字借為「生」字,可為旁證。

清代阮元在《經籍籑詁》中就摘錄有關性字四十三則,由不同面向詮釋。 

綜合語法針對性字分析:從生物學的觀點而言,就是繁殖、生兒育女;從心理層面來看,就是激情、熱情、溫情的心理發展,從而獲得樂趣、關愛和其他心理需求;從社會層面來看,性不僅遍布於人與人之間,進而遍布於社會各角落,為了與社會秩序相融合,因而制定有關性的的法律、制度;從文化層面來看,從性心理所形塑的觀念、道德、宗教、藝術、哲學,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容。

在古籍中,性字較偏向以道德文化思惟詮釋。《廣雅》云:「性,質也。」質,就是天生稟性,所以唐代韓愈云:「性也者,與生俱生也。」孟子亦云「生之謂性」,荀子也認同「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故人性,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又是人類所共有的心理屬性;這種屬性,不是後天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品性,而是人類天生的心理反射。 

德性之運用及正當的行為,非由一般的規則所律定,而是取決於有德者對於身處境況的洞察,從而判斷應該做什麼,這是中國古代德性倫理學的特色;然在性善、性惡說中,先哲又採用了許多可否證性的邏輯,略述於後。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進而申論仁義禮智之「四端」是人天生所固有,擴而充之則成聖人,若自謂不能,是自賊者也。孟子性善說,此其一。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者、人為之。進一步論述:「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性惡說,此其二。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以上三者同為氣質之性。告子性可善可惡說,此其三。

漢代揚雄曰:「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性善惡混合說,此其四。

《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言性,意在於警人慎習,非因論性而發,本意在於力言道德教育,使人性善惡產生移動,引發人類道德素養所形成的差異性。

人是道德的動物。美國學者佛蘭肯納(Frankena)云:「道德是為人而設,不是為人而活。」因此道德規範必須合情合理,切實易行。荀子則說:「性者天之就也。」不否認人的內心有天生秉性的存在,但道德也有後天學習而來。

然道德是可教的嗎?蘇格拉底主張:「德即是知識。」大部分中國先哲也主張可教。孔子認為君子「學則不固」,進而具體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為人若缺乏道德素養,則人不能為人,國家也難以成為國家,世界也不能成為世界。

善,是以知善為基礎,但不能僅止於修習善知識或享受善的美好,最終還是要以行善為目標。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年度代表字 是執政者的警訊

         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約定成俗的可見的符號系統。可知文字不僅用以思想的表達,更是心理情緒的傾洩,如果經過有計畫的調查統計,應可表達出人民潛在的心聲,因此舉辦「台灣年度代表字大選」活動,年年獲得國人熱烈參與和關注,每個字都刻畫了當年的社會意向與民眾想法。不僅發揮匯流民意的效果,也給施政者惕誡,成為施政權力下的警鍾,甚而從中體會社會的變遷。

 

        在國外也有年度代表字大選,如美國韋氏公司就以線上辭典,追蹤詞彙使用量來選擇年度代表字,其二0二四年度代表字即「極化(polarization)」意謂著是一種非常具體極端的分裂。將美國大選後,民主黨與共和黨嚴重對峙,進而造成選民之間意識型態強烈分歧,形成非常直白的呈現,試想在極化的社會豈有贏家。又如英國牛津英語詞典,在二0二四年度代表字即「Brain rot(大腦腐蝕)」,其凶手就是網路,因社群網路的訊息簡化、快速、瑣碎,不僅降低人類的感知能力,隨著心智能力也降低。但也並非年度代表字皆為負面思維,如英國劍橋字典二0二四年度代表字即「manifest(顯化)」,就是以具體觀想與自我肯定的方式,而轉變為追求心想事成。

 

        「台灣二0二四代表字」由聯合報主辦,邀請各界名人專家推薦代表字,再由民眾票選十字,依序為貪、鬥、騙、亂、韌、震、籌、險、安、電。其內涵遍及國安、政治、經濟、社安、兩岸問題及人民需求,字義正、負面兼具,雖言十字,然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將社會暗流做一次性的呈現,無異是執政者的警訊。

 

        以「貪」字拿到第一高票,還真直指台灣社會問題核心,由貪字舖陳事理,不僅讓人思緒開朗,洞悉問題徵結不在雲霧飄渺間,而是在心底深處。「貪」與「貧」皆從貝字,「貧,財分少也。」(說文)會貪蚩是僅以財分少為由,不虞匱乏者亦會貪,其因何在?正如屈原所云:「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楚辭、離騒)只要貪念一起動,貪婪行為豈有終止之境,貪財的結果形成官商勾否,貪權則造成官員大權獨攬,不知分權制衡,獨斷專橫。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與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禮論篇)欲念在荀子看來是本性,而求無度量分界就是貪,若不擇手段就以鬥以騙,則天下亂矣。這是台灣人心、社會、政治亂象的寫照。

 

        「好和不争曰安。」(周書、謚法)安的字義正向,然在台灣由於戰後獨特而錯綜複雜的政治發展,使統獨之爭迤邐了半世紀以上,至今仍走不出這片陰霾。兩岸問題因主權爭議不好和,造成兩岸風雲密布,險象環生,百姓常憂險,導致人民產生不安全感,執政者宜多籌算,本著「眾緣和諧」的基石,倡議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多交流。「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前漢、賈誼傳)這是兩岸亂象的現實描述。

 

        「韌,柔而固也。」(說文)韌性字義正面,然已被民進黨政客爛用了,賴總統於國慶大會信誓旦旦提升國家整體的「民主韌性」,未料民進黨立院黨團在南韓「六小時戒嚴風暴」發文表態肯定尹錫悅戒嚴是守護自由憲政體制,不僅引起國際輿論嘩然,尚遭韓媒《中央日報》的強烈措辭打臉:「昨日南韓、明日台灣」。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國學探究】老而不死是為賊?

人間福報|文/黃聰哲 2024.12.05

老,是個生命過程。面對老病相隨的課題,是該以「適者生存」的視角促使老人自然淘汰,還是以養護的人文觀點保障老人的生存權利?

由於醫療衛生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成為世界趨勢。然而老年人口增多,容易導致社會保障成本增加,使其他年齡層產生相對剝奪感,不但會系統性、制度性地拒絕老人的權利,甚而催生出歧視老人的觀點。例如,日本人有「老害」的說法,用來形容那些占據資源卻對社會毫無貢獻的老年人。 

《禮記‧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貴老敬長乃因近乎親,而親是情之最至者。中國傳統文化由親生情,並衍化出貴老敬長的社會習性,受到此種文化滋養,發展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諺,自有其文化背景。

老人是社會的「寶」,他們滿載歷史,見證了世界的變遷。然而談文化不能背離現實,老年人終究因「生理儲備量」降低,不但身體容易受到疾病侵襲,且「疾病感受度」提高。如此,不僅「養」成了核心問題,且如《論語‧為政》所言:「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身體有恙可以就醫,但在心理層次上的和顏悅色,才是孝的真情流露。

《禮記‧檀弓下》記載: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其母逝,夫子助其製作槨材,未料原壤竟然叩木而歌。所謂「里有殯,不巷歌」,何況是原壤自己的母親!隨從問,何不同他絕交?孔子回曰:「故者毋失其為故也。」意謂不要失去對老友應有的禮儀。

後世朱熹評曰:「母死而歌,蓋老氐之流,自放於禮法之外者。」似乎是以莊子妻死,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據典為評。清代詩人袁枚亦評曰:「原壤,狂士也,故孔子以杖叩之。」

《論語‧憲問》言:「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上述章句,表達出兩種行為及三項評價。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是以無禮表達出輕佻的內心世界;孔子用手杖輕敲原壤的小腿,是面對浪蕩子無聲的喟嘆。另以幼、長、老三個人生階段,提出「不孫弟」、「無述」、「為賊」的行為評價。

「幼而不孫弟」,「孫」是謙遜有禮,「弟」是恭敬友愛他人,此二者乃幼年倫常教育的基石,故言:「少稱不弟焉,恥也。」「長而無述焉」,「述,循也。」長大後,沒有可被他人遵循學習的地方,壯無所用,故言:「壯稱無德焉,辱也。」

至於最後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若以此視老人為害、為賊,則是斷章取義,違逆了孔子的原意。因為章句的評述對象是無禮的原壤,而非泛稱所有長者,此其一。「賊者,敗也。敗者,毀也。毀者,缺也。」賊字本義具有殘害的意思,指原壤殘害禮法,故謂「老稱無禮焉,罪也」,此其二。朱熹認為,原壤「自幼至長,無一善狀而久生於世,徒足以敗常亂俗」,乃稱其為賊,此其三。

《論語‧為政》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同世界是以「使老有所終」為理想目標,所以對老人家要孝養、敬養、終養,這才是中華倫理文化的底蘊。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美哉斯土】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2024.11.07文/黃聰哲

濁水溪西螺段因溪水中的土石逐漸沉積,在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地形,由於溪水帶來肥沃土壤,且有豐沛的水源灌溉,是農業縣耕作的精華區。然若遇上豪雨造成堤防潰堤,往往在兩岸造成嚴重災情,因此築堤防災便成了重要課題。 

堤防土石層層堆疊,既高且寬,上面不僅可供農用車行駛,且可提供附近居民休憩運動之便。半世紀以來,堤防勇敵百颱,維護兩岸居民免於溪水渙流之災害,防災功能已然達成;然光禿禿的龐然建物,在炙熱的陽光下難免稍嫌遜色,似乎尚有努力空間。 

昔日有位農會退休員工鍾老先生,不知發了何種心願,竟然在濁水溪古渡頭到新西螺大橋間的堤防外側,種植了兩百多公尺的台灣欒樹幼苗。因幼苗需長期澆灌,稍長更需以支架扶正,每到傍晚時分,只見鍾先生騎著老舊的機車、後座載著水桶,機車後面還跟著一隻黑狗,細心為每一株幼苗澆水。老人與黑狗在斜暉的暈染下,顯露出幾許孤寂的美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二十年的培育,如今堤防外的台灣欒樹拔地而起,枝葉繁盛茂密,林下成蔭。因為成排的台灣欒樹擋住炙熱的陽光,堤防成了更適合居民運動、休憩的場所。 

《禮記》曰:「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欒,士楊。」戰國時期,人死後墳前所種的樹要依階級區分,其中,「欒」指的是生長於中國大陸的複羽葉欒樹。台灣的欒樹,則是本地特有種,因多生長在陡峭的山壁間,直到兩百多年前才由英國植物學家亨利氏於萬巒鄉留下採集紀錄。近代更因其觀賞性而被廣為栽種,並在四季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春天的台灣欒樹,在春雨的澆灌下生機盎然,會從光禿禿的枝條上長出鮮嫩的綠葉,隨著春風舞動,給大地傳遞春的氣息。 

夏天的台灣欒樹,則以濃綠的樹葉為過往行人提供遮蔭。特別在斜暉映襯下,晚風帶來絲絲涼意,樹影婆娑、蟲嗚鳥啼,夾雜著老人們在樹下乘涼的談笑聲,是台灣行道樹特有的影像。 

秋天的台灣欒樹,當夏末初秋之際,枝頭長滿了小黃花,隨著秋風吹送飄落,形成一條黃金步道,十分吸睛;而當黃花落盡結果時,又變身為紅色的小燈籠。待蒴果乾枯呈褐色自然掉落後,燈籠狀的蒴果就是最好的「行囊」,借著秋風滾動到遠方落地生根。 

冬天的台灣欒樹,在東北季風的肆虐下,樹葉轉黃掉落,僅剩孤枝及些許殘葉,在寒風中挺立,顯得有點孤零。特別是樹皮呈黑褐色,皮狀裂紋偏向十字型,當樹幹愈粗,樹皮似方塊狀剝裂,更顯滄桑。 

《管子‧權修》曰:「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種植樹木除了要有心為之,更要有人呵護培育。台灣欒樹,能由嫩綠、濃蔭、繁花、盛果,展現出隨季節流轉的鮮明變化,豈僅十年之計?尚需有樂於付出的種樹人啊!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遊漁村有感

 紅磚、泥牆、黑瓦,

海邊漁村的建築特色。

如此吸睛,

將人回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記憶。

昔日美目巧笑蚵女,

現已成老婦。

蚵殼成堆,

在漁村古厝陪著歲月流逝,

白雲知道。

是誰在牆上揮灑,

浪漫滿村。

2024.10.25遊四湖、箔子寮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國慶焰火在雲林

 國慶焰火在雲林

吸引逾30萬人湧入參觀

3萬發高空焰火點亮璀璨夜空

長達41分鐘的焰火讓觀賞民眾驚呼連連

400架無人機升空 素還真現身

充滿中華民國原素及在地文化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