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文/黃聰哲 |2021.12.30
萱草別名甚多,如《詩經》作諼草,《說文》作忘憂,鄭樵《通志》作合歡,《風土記》作宜男,因其懷妊婦人佩其華,可生男故名之。於諸多別名中,合歡非萱草疑誤稱,宜男屬風土習俗不宜盡信。中國社會講究個人身分和角色,往往將多重身分和角色聚集於一身,古代女性常將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者同屬一人。為人母者,親愛利子謂之慈;為人妻者,與夫和合繫念而生情;為人女者,承老謂之孝。
《詩經‧衛風》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此章屬賦體,君子行役,為衛王前驅,過時不反,其婦人思之至甚,既生首疾,恐以危身,故言何處可得諼草,將其樹之北堂,冀觀之以解思君之憂。諼草,即萱草,取忘憂之義。又《儀禮‧士昏禮》云:「婦洗在北堂,直室東隅。」北堂,為母親起居之處,萱花植於居所北堂,從此將萱花、北堂,比喻為母親。到了唐朝孟郊〈遊子詩〉云:「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慈母倚堂門,便成千古絕唱。古典萱草文化,由思君轉化成抒發母子深情。
首觀萱草形態:冬季叢生,葉呈劍狀柔弱四垂,四時青翠。五月花莖至葉叢抽出開花,朝開暮落,至秋深乃盡。花型初發如黃鵠嘴,進而成漏斗狀,花色豐富甚美,植物特性易繁衍。
次審其神韻,進會其意:萱草經歷代文士以詩詞歌賦傳頌,形成了普遍的文化認同,所比興的意象深入人心。三千多年歷史文化,將萱草花經典化成若干意象,分述如下:
一、食療以忘憂:嵇康《養生論》云:「中藥養性,故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到了明朝李九華《延壽書》亦云:「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皆主張食之療愁。到了李時珍《本草綱目》,則主張:「故欲樹此草,玩味以忘憂也。」是以心玩賞體會其意味,似乎作了微調,將萱草花往賞花解憂詮釋。
二、體柔性剛,蕙潔蘭芳:萱草翠葉萋萋,灼灼朱華,風來乍有香,蛺蝶戀花,有一股外柔內剛、端莊雅達的風采,令人賞心悅目。蘇東坡〈萱草〉云:「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芳心」即母親的愛心,萱花的美,助人轉移情感進而療愁。
三、採萱草以救饑:元扈云:「花葉芽俱嘉蔬,不必救荒。根亦可作粉,如治蕨法。」古代救饑採嫩苗葉,煠熟,水浸淘淨,以油鹽調食。今之閩南所稱金針花可食用,已大量栽培,唯其中含有「秋水仙鹼」,宜用熱水焯過,以去其毒性。
四、植萱孝母:宋代家鉉翁〈萱草篇〉云:「詩人美萱草,蓋謂憂可忘。人子惜此花,植之盈北堂。」遊子遠行恐未能速歸,植萱花於北堂,祈望慈母有萱花相陪忘百憂;植萱孝母,更加深了中國孝道文化的意象。
五、植萱頌母壽:元代王冕〈今朝〉云:「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植萱頌母壽是植萱孝母文化意象的展衍,叢萱孔茂,以題辭、繪圖、作賦,頌母壽綿長,使療愁解憂的萱草帶了幾許喜慶。
萱草文化是中國孝道文化的經典意象,是經過主流敘事,也藉助論辯包容,再加入民族情感,建構起整體性、持久性的文化譜系,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