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一詞,基本精神是國家施政皆以民意為準則。古漢語中民主一詞,「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於成湯。」即天為求以民為主,天降大任於成湯,及孟子的「民為貴」論,皆指向權力的存在,其目的要為解民瘼。簡言之,即以民為主,而非以我(統治者)為主。
昔日民主的概念是自由和法治,但在新冠狀肺炎肆虐之下,生命受到威脅,自由被限缩,法治被特殊條例扭曲,庶民的民主觀似乎產生位移,以政府善治及社會公平為主概念。政治制度好壞的評估,是以處理危機的能,保護人民生命的强度為依據。
回首年來疫情的發展,最初階段採阻絕病毒於境外政策,對內成立口罩國家隊,阻病毒於境內感染。「嘉玲」、「我台灣,我驕傲」,將陳時中拱上神壇。然「嘉玲」經不起病毒考驗,反成執政者自滿,人民缺乏心理防線,導致重下失敗的遠因。
第二階段,歐美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呈指數型上升趨勢,醫療崩潰,死亡人數令人怵目驚心,指揮中心仍然停留在境外輸入案件報導,殊不知病毒無國界,堅持不擴大篩檢,美化確診數。對普篩及疫苗研發、採購缺乏長遠的考量,因而種下苦果。
第三階段,據外媒認為民進黨政府做了一項「3+11」致命的錯誤決定,把航空機組員入境隔離天數縮短為三天,其結果是將英國變種病毒帶進台灣,引爆整個北台灣,進而漫延中南部。如此致命的錯誤,是誰造成?范雲甩鍋給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指揮官又甩鍋副指揮官,如果不是聯合報獨家披露,人民如何認知民進党甩鍋的政治文化。
戰役的成功,並非代表決戰的勝利。第一階段防疫應屬成功,但如何讓「防疫天堂本土確診飆升」?從多家外國媒體的報導綜合內省,台灣的政府和人民都過度自滿,是誰告訴老百姓說台灣很安全,此其一。指揮中心過去一直批評篩檢會增加偽陽性和偽陰性浪費醫療資源,導致篩檢率極低,此其二。台灣疫苗接種率僅約百分之一,終於形成台灣防疫的重大破口,此其三。句句皆在刀口上,件件缺失皆屬防疫戰略層次。
「不普篩、不封城、不建方艙醫院。」是小英政府的防疫政策。不普篩,導致篩檢率極低,造無症及輕症確診者帶病毒到處流竄,才造成當今難以收拾的局面。不封城,已經連續14天本土確診人數破百,重災區的雙北也開始進行四級警戒兵推,不是隨即進入類封城的準備。不建方艙醫院,兩人一室,如果是同樣的病毒株,同家庭成員感染、同一事件發生感染,應是沒有交叉感染的問题。况且獨門獨室加重巡房人力的困擾,形成輕症「快樂缺氧」致死無人發現,已有不少案例,如因政治因素,保留其特色,換個名即可。
疫苗,是戰略物資,已涉及國安問題,從最高當局的新聞稿可知其佈局早成定局,小英總機即已發話,指揮官分機應否保持靜聽。台灣當前疫苗不足,施打率偏低,是當前面臨的危機,日本伸出援手,小英感恩戴德,中共欲伸援手,基於「認知作戰」疑慮,小英已讀不回。各縣市、企業、宗教團體踴躍購買疫苗支援捐贈,小英政府訂八大文件,「希望不要透過第三手」,並須符合「政府與原廠簽約採購」,「中央進行統籌分配」等門檻,道道跨欄皆阻礙台灣人民愛心向前行。
「君視民如草芥,民視君如寇讎。」當為執政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