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2.01.13 文/黃聰哲
歲次壬寅年,生肖屬虎。虎,是一個十分生動的象形文字,字源始於甲骨文。甲骨字形有如側身之描摹,像大口、長足、紋身、豎尾的猛獸,金文則突出兩隻利爪。《說文》云:「山獸之君。從虍,從儿,虎足象人足。」清代段玉裁注云:「虍謂其文,儿謂其足也。」《玉篇》云:「惡獸也。」綜述造字本義,虎就是指老虎,至於是惡獸,或為山中獸王,是褒是貶,宜尊重文化批判的價值。虎在甲骨文字形中已衍展成多樣化,從戈作捕虎,從匕即牝省作牝虎。
關於虎的歷史起源,僅少數有限的資料,證實早期已與人類共同存在。日後在殷墟發現大理石虎首人身跪坐立雕,及出土的甲骨文以虎作國名、候名,及多組與虎有關的字形字源,推知人類生活演進與虎的關係密切。
到了周朝,君王舉凡祭祀、車飾、服飾、彝器,與虎文化息息相關。《禮記‧郊特牲》:「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接虎神享祭,是為報答虎捕野豬,免傷害莊稼。《禮記‧玉藻》:「君羔幦虎犆。」君之齋車,以羔皮覆軾,而緣以虎皮,甚至「君之右(衛)虎裘,厥左狼裘。」緣虎皮及裘虎皮,最主要是在顯示威猛。《周禮‧司彝尊》:「凡四時之間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虎彝,即虎形的祭祀酒器。
《詩經》中與虎相關字詞共有九篇,皆屬賦體,其取象借喻者歸納如下:
一、以虎性凶猛借喻虎臣勇士威猛:如〈邶風‧簡兮〉:「有力如虎,執轡如組。」〈鄭風‧叔于田章〉:「襢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勿狃,戒其傷女。」〈大雅‧蕩之什‧常武〉:「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二、以虎性凶殘借喻險境:如〈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三、以斑斕的虎紋借喻文飾華美:如〈秦風‧小戎〉:「虎韔鏤膺,交韔二弓。」
四、以虎縱橫曠野,借喻征夫不得閒暇:如〈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周易》中與虎相關的字詞共八項,取象言意是《周易》的特色,其借虎以通其意者,歸納如下:
一、英傑時起,如風虎相感:〈乾‧九五〉曰:「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同類相感,故虎嘯則谷風生,是風從虎也。虎嘯山林,百獸歸向依附,英傑奮起﹐四方風從。
二、取虎象喻履險:虎凶猛氣乖,遇虎如履險。履為憂患之卦,如何以柔履剛以趨吉避凶,仍卦之本義。〈履‧卦辭〉曰:「履虎尾,不咥人,亨。」可謂履險可如夷,仍履禮以道。〈履‧六三〉曰:「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眇目小而視,跛行蹇而履,逞其強而行,終為虎所傷。〈履卦‧九四〉象曰:「履虎尾,愬愬,終吉。」履虎尾,而愬愬,固本其情,能以臨深履薄態度,終吉。
三、取虎視喻威猛:〈頤‧六四〉曰:「虎視眈眈,其欲逐逐。」虎之下視,威而不猛,耽耽然如虎視,其欲何能不逐。
四、取虎毛斑斕喻事理炳著:〈革‧九五〉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喻大人政事改革,煥然成功,如虎毛之文彩明著。
兵尚勇猛,與虎威猛的精神,在文化上就自然連結。〈周書,牧誓〉曰:「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虎貔有衝勁,虎之威武,虎兵比興,就融入軍事文化譜系。如虎將、虎臣、虎士等,甚至古代君王調兵遣將的兵符,就稱為虎符。
從《尚書》、《詩經》、《易經》、《禮記》對虎的比較會通,基本意涵皆從虎性威猛,虎皮斑爛璀璨,作為取象比興的基調。虎有其威猛的一面,亦有其溫暖的一面。
虎雖為百獸尊,尚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母者銜幼渡溪流,幼者交爭媚其母。猛虎橫行只在深山裡,只要不侵犯其領地,飢亦不食人。反觀人之王者自比虎,世間尚有苛政猛於虎。
中國虎文化淵遠流長,透過文本、詩歌、藝術、民俗、神話、兒歌等,多面向傳頌,虎的形象已成為中華文化的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