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
在國外也有年度代表字大選,如美國韋氏公司就以線上辭典,
「台灣二0二四代表字」由聯合報主辦,
以「貪」字拿到第一高票,還真直指台灣社會問題核心,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與求,
「好和不争曰安。」(周書、謚法)安的字義正向,
「韌,柔而固也。」(說文)韌性字義正面,
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
在國外也有年度代表字大選,如美國韋氏公司就以線上辭典,
「台灣二0二四代表字」由聯合報主辦,
以「貪」字拿到第一高票,還真直指台灣社會問題核心,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與求,
「好和不争曰安。」(周書、謚法)安的字義正向,
「韌,柔而固也。」(說文)韌性字義正面,
人間福報|文/黃聰哲 |2024.12.05
老,是個生命過程。面對老病相隨的課題,是該以「適者生存」的視角促使老人自然淘汰,還是以養護的人文觀點保障老人的生存權利?
由於醫療衛生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成為世界趨勢。然而老年人口增多,容易導致社會保障成本增加,使其他年齡層產生相對剝奪感,不但會系統性、制度性地拒絕老人的權利,甚而催生出歧視老人的觀點。例如,日本人有「老害」的說法,用來形容那些占據資源卻對社會毫無貢獻的老年人。
《禮記‧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貴老敬長乃因近乎親,而親是情之最至者。中國傳統文化由親生情,並衍化出貴老敬長的社會習性,受到此種文化滋養,發展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諺,自有其文化背景。
老人是社會的「寶」,他們滿載歷史,見證了世界的變遷。然而談文化不能背離現實,老年人終究因「生理儲備量」降低,不但身體容易受到疾病侵襲,且「疾病感受度」提高。如此,不僅「養」成了核心問題,且如《論語‧為政》所言:「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身體有恙可以就醫,但在心理層次上的和顏悅色,才是孝的真情流露。
《禮記‧檀弓下》記載: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其母逝,夫子助其製作槨材,未料原壤竟然叩木而歌。所謂「里有殯,不巷歌」,何況是原壤自己的母親!隨從問,何不同他絕交?孔子回曰:「故者毋失其為故也。」意謂不要失去對老友應有的禮儀。
後世朱熹評曰:「母死而歌,蓋老氐之流,自放於禮法之外者。」似乎是以莊子妻死,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據典為評。清代詩人袁枚亦評曰:「原壤,狂士也,故孔子以杖叩之。」
《論語‧憲問》言:「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上述章句,表達出兩種行為及三項評價。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是以無禮表達出輕佻的內心世界;孔子用手杖輕敲原壤的小腿,是面對浪蕩子無聲的喟嘆。另以幼、長、老三個人生階段,提出「不孫弟」、「無述」、「為賊」的行為評價。
「幼而不孫弟」,「孫」是謙遜有禮,「弟」是恭敬友愛他人,此二者乃幼年倫常教育的基石,故言:「少稱不弟焉,恥也。」「長而無述焉」,「述,循也。」長大後,沒有可被他人遵循學習的地方,壯無所用,故言:「壯稱無德焉,辱也。」
至於最後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若以此視老人為害、為賊,則是斷章取義,違逆了孔子的原意。因為章句的評述對象是無禮的原壤,而非泛稱所有長者,此其一。「賊者,敗也。敗者,毀也。毀者,缺也。」賊字本義具有殘害的意思,指原壤殘害禮法,故謂「老稱無禮焉,罪也」,此其二。朱熹認為,原壤「自幼至長,無一善狀而久生於世,徒足以敗常亂俗」,乃稱其為賊,此其三。
《論語‧為政》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同世界是以「使老有所終」為理想目標,所以對老人家要孝養、敬養、終養,這才是中華倫理文化的底蘊。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2024.11.07文/黃聰哲
濁水溪西螺段因溪水中的土石逐漸沉積,在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地形,由於溪水帶來肥沃土壤,且有豐沛的水源灌溉,是農業縣耕作的精華區。然若遇上豪雨造成堤防潰堤,往往在兩岸造成嚴重災情,因此築堤防災便成了重要課題。
堤防土石層層堆疊,既高且寬,上面不僅可供農用車行駛,且可提供附近居民休憩運動之便。半世紀以來,堤防勇敵百颱,維護兩岸居民免於溪水渙流之災害,防災功能已然達成;然光禿禿的龐然建物,在炙熱的陽光下難免稍嫌遜色,似乎尚有努力空間。
昔日有位農會退休員工鍾老先生,不知發了何種心願,竟然在濁水溪古渡頭到新西螺大橋間的堤防外側,種植了兩百多公尺的台灣欒樹幼苗。因幼苗需長期澆灌,稍長更需以支架扶正,每到傍晚時分,只見鍾先生騎著老舊的機車、後座載著水桶,機車後面還跟著一隻黑狗,細心為每一株幼苗澆水。老人與黑狗在斜暉的暈染下,顯露出幾許孤寂的美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二十年的培育,如今堤防外的台灣欒樹拔地而起,枝葉繁盛茂密,林下成蔭。因為成排的台灣欒樹擋住炙熱的陽光,堤防成了更適合居民運動、休憩的場所。
《禮記》曰:「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欒,士楊。」戰國時期,人死後墳前所種的樹要依階級區分,其中,「欒」指的是生長於中國大陸的複羽葉欒樹。台灣的欒樹,則是本地特有種,因多生長在陡峭的山壁間,直到兩百多年前才由英國植物學家亨利氏於萬巒鄉留下採集紀錄。近代更因其觀賞性而被廣為栽種,並在四季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春天的台灣欒樹,在春雨的澆灌下生機盎然,會從光禿禿的枝條上長出鮮嫩的綠葉,隨著春風舞動,給大地傳遞春的氣息。
夏天的台灣欒樹,則以濃綠的樹葉為過往行人提供遮蔭。特別在斜暉映襯下,晚風帶來絲絲涼意,樹影婆娑、蟲嗚鳥啼,夾雜著老人們在樹下乘涼的談笑聲,是台灣行道樹特有的影像。
秋天的台灣欒樹,當夏末初秋之際,枝頭長滿了小黃花,隨著秋風吹送飄落,形成一條黃金步道,十分吸睛;而當黃花落盡結果時,又變身為紅色的小燈籠。待蒴果乾枯呈褐色自然掉落後,燈籠狀的蒴果就是最好的「行囊」,借著秋風滾動到遠方落地生根。
冬天的台灣欒樹,在東北季風的肆虐下,樹葉轉黃掉落,僅剩孤枝及些許殘葉,在寒風中挺立,顯得有點孤零。特別是樹皮呈黑褐色,皮狀裂紋偏向十字型,當樹幹愈粗,樹皮似方塊狀剝裂,更顯滄桑。
《管子‧權修》曰:「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種植樹木除了要有心為之,更要有人呵護培育。台灣欒樹,能由嫩綠、濃蔭、繁花、盛果,展現出隨季節流轉的鮮明變化,豈僅十年之計?尚需有樂於付出的種樹人啊!
紅磚、泥牆、黑瓦,
海邊漁村的建築特色。
如此吸睛,
將人回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記憶。
昔日美目巧笑蚵女,
現已成老婦。
蚵殼成堆,
在漁村古厝陪著歲月流逝,
白雲知道。
是誰在牆上揮灑,
浪漫滿村。
2024.10.25遊四湖、箔子寮
「財政為庶政之母」,財政是各種政務的基礎。因為有穩健的財政來源,方可推動公共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反觀混亂的財政,不僅會導致施政失衡,債留子孫,禍延百姓。雲林縣是農業大縣,財政特色是從農、魚、牧所產出的財稅收入並不優渥,然因從業人口眾多,需要照顧人民的支出相對就沉重。因此雲林縣留下巨額負債,張麗善縣長上任之後,整飭財政紀律,帶領各局處消彌預算赤字,更致力於信心赤字與績效赤字的降低。在短短的執政三年就減債六十八億,減債並沒有影響建設的負面循環,反形成財政支援建設、建設涵養財政的善性循環。
「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禮記、大學)有土地才会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使用,這是古代農業社會的金科玉律。當今工商業社會,只要存在土地私有化,土地仍然被視為個人財產的一部份。在農業縣農地是農民生產的工具,農民無不視農地為命根子。自古凡有土地再分配或土地重劃、土地徵收,稍有不當就引發農民起義,歷史最早記錄的農民暴動可能是起於西周,跨越歷史兩千多年,幾乎歷朝歷代因土地政策違逆民意,所激發的民氣史不絕於書,故云:「是故民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管子、內業)將農民逼急了,唯有「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拿起鋤頭起義革命。
「自己的糧安自己守」,即然要講究國家糧食安全,到底此責任屬誰?總不能全推給農業大縣雲林縣,卻不給權利、不給保障。甚而以國土計畫法粗暴畫定國土保育地區:分為農一,維護自然環境狀態,並禁止或限制其他使用。及農二,儘量維護自然環境狀態,允許有條件使用。如此專橫的作法,不僅令人感嘆今夕何夕?形成貧農世襲,不能分享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利益,昔日水田中央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如今已變成老嫗尚需面向水田背朝天,一鋤頭一鋤頭地將孩子送北漂,因為心中「貧農」變「田僑仔」(台語)已成夢幻泡影,農村青年人出走,不知何時起農田中常出現外籍農工,其核心問題, 國家不能僅靠管制來守護農地,一定要配合資源投入,讓農民獲得安身立命的基礎。
「國土計畫法開宗明義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包含資源保護、產業均衡發展。」國土計畫的目標宏觀,理想高遠,但執政者手段機械化。當朝綠營新貴只知「高舉著崇高的理想就一直往前衝」,不知穩健改革。試想國土計畫要針對農地區畫,官員有否走出冷氣室觀察地貌因地層下陷影響農一的條件?有否直接走入農村與農民溝通?有否作過任何民調瞭解民意反應?若皆置若罔聞,官員恃權仗勢畫定,對農民財產影響有多深遠,導致農民生計日絀,其恐慌情形,幾遍於南北各縣市。
國土計畫法不僅是農業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針對國土法,不僅藍營主政的縣市積極抗拒,連民進黨主政縣市的也消極觀望,甚而有十九位綠委集體開記者會喊話中央,國土法延緩上路。自家的立委及執政縣市亦乏支持的態度,實令人看的眼花撩亂無言以對。揆諸其因,這是政治問題,政治權力是來自於全民的付託,試想這些綠營擁有權位者,那位不是農民群眾一票票擁護出來的,如今掌大權竟然反噬農民的財產權益,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豈有不護雛的母雞,張麗善身為農業大縣的縣長,為維護農民生計豈能沉默以對,因此力言國土計畫法,要配套周全,不能冒然上路,以免傷害縣內農民生計。
「革言三就」(革卦、九三爻辭)改革之事,要經過多次討論,使意見一致,讓主客觀條件基本具備。反觀國土計畫法,連小英前朝農業部長陳吉仲亦指出,國土法配套措施尚未到位,應暫緩實施。反思如此改革是否冒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