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
在國外也有年度代表字大選,如美國韋氏公司就以線上辭典,
「台灣二0二四代表字」由聯合報主辦,
以「貪」字拿到第一高票,還真直指台灣社會問題核心,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與求,
「好和不争曰安。」(周書、謚法)安的字義正向,
「韌,柔而固也。」(說文)韌性字義正面,
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
在國外也有年度代表字大選,如美國韋氏公司就以線上辭典,
「台灣二0二四代表字」由聯合報主辦,
以「貪」字拿到第一高票,還真直指台灣社會問題核心,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與求,
「好和不争曰安。」(周書、謚法)安的字義正向,
「韌,柔而固也。」(說文)韌性字義正面,
人間福報|文/黃聰哲 |2024.12.05
老,是個生命過程。面對老病相隨的課題,是該以「適者生存」的視角促使老人自然淘汰,還是以養護的人文觀點保障老人的生存權利?
由於醫療衛生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成為世界趨勢。然而老年人口增多,容易導致社會保障成本增加,使其他年齡層產生相對剝奪感,不但會系統性、制度性地拒絕老人的權利,甚而催生出歧視老人的觀點。例如,日本人有「老害」的說法,用來形容那些占據資源卻對社會毫無貢獻的老年人。
《禮記‧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貴老敬長乃因近乎親,而親是情之最至者。中國傳統文化由親生情,並衍化出貴老敬長的社會習性,受到此種文化滋養,發展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諺,自有其文化背景。
老人是社會的「寶」,他們滿載歷史,見證了世界的變遷。然而談文化不能背離現實,老年人終究因「生理儲備量」降低,不但身體容易受到疾病侵襲,且「疾病感受度」提高。如此,不僅「養」成了核心問題,且如《論語‧為政》所言:「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身體有恙可以就醫,但在心理層次上的和顏悅色,才是孝的真情流露。
《禮記‧檀弓下》記載: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其母逝,夫子助其製作槨材,未料原壤竟然叩木而歌。所謂「里有殯,不巷歌」,何況是原壤自己的母親!隨從問,何不同他絕交?孔子回曰:「故者毋失其為故也。」意謂不要失去對老友應有的禮儀。
後世朱熹評曰:「母死而歌,蓋老氐之流,自放於禮法之外者。」似乎是以莊子妻死,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據典為評。清代詩人袁枚亦評曰:「原壤,狂士也,故孔子以杖叩之。」
《論語‧憲問》言:「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上述章句,表達出兩種行為及三項評價。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是以無禮表達出輕佻的內心世界;孔子用手杖輕敲原壤的小腿,是面對浪蕩子無聲的喟嘆。另以幼、長、老三個人生階段,提出「不孫弟」、「無述」、「為賊」的行為評價。
「幼而不孫弟」,「孫」是謙遜有禮,「弟」是恭敬友愛他人,此二者乃幼年倫常教育的基石,故言:「少稱不弟焉,恥也。」「長而無述焉」,「述,循也。」長大後,沒有可被他人遵循學習的地方,壯無所用,故言:「壯稱無德焉,辱也。」
至於最後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若以此視老人為害、為賊,則是斷章取義,違逆了孔子的原意。因為章句的評述對象是無禮的原壤,而非泛稱所有長者,此其一。「賊者,敗也。敗者,毀也。毀者,缺也。」賊字本義具有殘害的意思,指原壤殘害禮法,故謂「老稱無禮焉,罪也」,此其二。朱熹認為,原壤「自幼至長,無一善狀而久生於世,徒足以敗常亂俗」,乃稱其為賊,此其三。
《論語‧為政》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同世界是以「使老有所終」為理想目標,所以對老人家要孝養、敬養、終養,這才是中華倫理文化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