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年度代表字 是執政者的警訊

         文字,是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約定成俗的可見的符號系統。可知文字不僅用以思想的表達,更是心理情緒的傾洩,如果經過有計畫的調查統計,應可表達出人民潛在的心聲,因此舉辦「台灣年度代表字大選」活動,年年獲得國人熱烈參與和關注,每個字都刻畫了當年的社會意向與民眾想法。不僅發揮匯流民意的效果,也給施政者惕誡,成為施政權力下的警鍾,甚而從中體會社會的變遷。

 

        在國外也有年度代表字大選,如美國韋氏公司就以線上辭典,追蹤詞彙使用量來選擇年度代表字,其二0二四年度代表字即「極化(polarization)」意謂著是一種非常具體極端的分裂。將美國大選後,民主黨與共和黨嚴重對峙,進而造成選民之間意識型態強烈分歧,形成非常直白的呈現,試想在極化的社會豈有贏家。又如英國牛津英語詞典,在二0二四年度代表字即「Brain rot(大腦腐蝕)」,其凶手就是網路,因社群網路的訊息簡化、快速、瑣碎,不僅降低人類的感知能力,隨著心智能力也降低。但也並非年度代表字皆為負面思維,如英國劍橋字典二0二四年度代表字即「manifest(顯化)」,就是以具體觀想與自我肯定的方式,而轉變為追求心想事成。

 

        「台灣二0二四代表字」由聯合報主辦,邀請各界名人專家推薦代表字,再由民眾票選十字,依序為貪、鬥、騙、亂、韌、震、籌、險、安、電。其內涵遍及國安、政治、經濟、社安、兩岸問題及人民需求,字義正、負面兼具,雖言十字,然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將社會暗流做一次性的呈現,無異是執政者的警訊。

 

        以「貪」字拿到第一高票,還真直指台灣社會問題核心,由貪字舖陳事理,不僅讓人思緒開朗,洞悉問題徵結不在雲霧飄渺間,而是在心底深處。「貪」與「貧」皆從貝字,「貧,財分少也。」(說文)會貪蚩是僅以財分少為由,不虞匱乏者亦會貪,其因何在?正如屈原所云:「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楚辭、離騒)只要貪念一起動,貪婪行為豈有終止之境,貪財的結果形成官商勾否,貪權則造成官員大權獨攬,不知分權制衡,獨斷專橫。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與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禮論篇)欲念在荀子看來是本性,而求無度量分界就是貪,若不擇手段就以鬥以騙,則天下亂矣。這是台灣人心、社會、政治亂象的寫照。

 

        「好和不争曰安。」(周書、謚法)安的字義正向,然在台灣由於戰後獨特而錯綜複雜的政治發展,使統獨之爭迤邐了半世紀以上,至今仍走不出這片陰霾。兩岸問題因主權爭議不好和,造成兩岸風雲密布,險象環生,百姓常憂險,導致人民產生不安全感,執政者宜多籌算,本著「眾緣和諧」的基石,倡議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多交流。「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前漢、賈誼傳)這是兩岸亂象的現實描述。

 

        「韌,柔而固也。」(說文)韌性字義正面,然已被民進黨政客爛用了,賴總統於國慶大會信誓旦旦提升國家整體的「民主韌性」,未料民進黨立院黨團在南韓「六小時戒嚴風暴」發文表態肯定尹錫悅戒嚴是守護自由憲政體制,不僅引起國際輿論嘩然,尚遭韓媒《中央日報》的強烈措辭打臉:「昨日南韓、明日台灣」。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國學探究】老而不死是為賊?

人間福報|文/黃聰哲 2024.12.05

老,是個生命過程。面對老病相隨的課題,是該以「適者生存」的視角促使老人自然淘汰,還是以養護的人文觀點保障老人的生存權利?

由於醫療衛生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成為世界趨勢。然而老年人口增多,容易導致社會保障成本增加,使其他年齡層產生相對剝奪感,不但會系統性、制度性地拒絕老人的權利,甚而催生出歧視老人的觀點。例如,日本人有「老害」的說法,用來形容那些占據資源卻對社會毫無貢獻的老年人。 

《禮記‧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貴老敬長乃因近乎親,而親是情之最至者。中國傳統文化由親生情,並衍化出貴老敬長的社會習性,受到此種文化滋養,發展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諺,自有其文化背景。

老人是社會的「寶」,他們滿載歷史,見證了世界的變遷。然而談文化不能背離現實,老年人終究因「生理儲備量」降低,不但身體容易受到疾病侵襲,且「疾病感受度」提高。如此,不僅「養」成了核心問題,且如《論語‧為政》所言:「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身體有恙可以就醫,但在心理層次上的和顏悅色,才是孝的真情流露。

《禮記‧檀弓下》記載: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其母逝,夫子助其製作槨材,未料原壤竟然叩木而歌。所謂「里有殯,不巷歌」,何況是原壤自己的母親!隨從問,何不同他絕交?孔子回曰:「故者毋失其為故也。」意謂不要失去對老友應有的禮儀。

後世朱熹評曰:「母死而歌,蓋老氐之流,自放於禮法之外者。」似乎是以莊子妻死,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據典為評。清代詩人袁枚亦評曰:「原壤,狂士也,故孔子以杖叩之。」

《論語‧憲問》言:「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上述章句,表達出兩種行為及三項評價。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是以無禮表達出輕佻的內心世界;孔子用手杖輕敲原壤的小腿,是面對浪蕩子無聲的喟嘆。另以幼、長、老三個人生階段,提出「不孫弟」、「無述」、「為賊」的行為評價。

「幼而不孫弟」,「孫」是謙遜有禮,「弟」是恭敬友愛他人,此二者乃幼年倫常教育的基石,故言:「少稱不弟焉,恥也。」「長而無述焉」,「述,循也。」長大後,沒有可被他人遵循學習的地方,壯無所用,故言:「壯稱無德焉,辱也。」

至於最後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若以此視老人為害、為賊,則是斷章取義,違逆了孔子的原意。因為章句的評述對象是無禮的原壤,而非泛稱所有長者,此其一。「賊者,敗也。敗者,毀也。毀者,缺也。」賊字本義具有殘害的意思,指原壤殘害禮法,故謂「老稱無禮焉,罪也」,此其二。朱熹認為,原壤「自幼至長,無一善狀而久生於世,徒足以敗常亂俗」,乃稱其為賊,此其三。

《論語‧為政》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同世界是以「使老有所終」為理想目標,所以對老人家要孝養、敬養、終養,這才是中華倫理文化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