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春分時節參加千歲團一日遊,主景點選在高雄港乘坐文化遊艇,我心中最佳的位子,當推船艉的展望甲板,因為它是最適合拍照的地點,興之所在站一下又何妨。
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港都春風拂面
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文化評析】飛龍在天 迎春接福
人間福報 縱橫古今 2024.04.02 文/黃聰哲
歲次甲辰年,生肖屬龍。神話中的龍,始於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然缺可徵信文獻證據。信仰神話本是先民集體生命意識的寶貴經驗,透過生活而融入精神層面,從而衍生出中華民族獨特的龍文化。
龍,甲骨文像一條張著大口、蜷縮著身體的巨蟒,而冠首,是象形字。許慎《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
然今有學者認為,龍為傳說中的神祕的生物,並無形可描摹,應不屬於象形字。「龍」字依字形來看,是「立」、「月」、及肉飛之形的合字。「立」是「童」的省略字,為聲符,故言「童省聲」,應為形聲字。
造字或有不同的看法,然其字本義,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鬚、能潛能飛、能興雲作雨的神祕動物。
龍字在古籍中有數義:曰生物之龍,即鱗蟲之長;曰神靈之龍,即因能昇天,而神其物,命之曰靈,嗣後受先民祭拜,進而衍義為宗教龍;曰義理之龍,即時乘六龍以御天,以象取喻,以喻明義;曰君王龍,即人君之像也;曰君子龍,即龍德而正中者也,龍德而隱者也。
古籍對龍的引述、取象最多者當推《周易》,共有三十四項次,且大部分集中在乾卦。
從爻象動乎內,龍是純陽物,變化多端,神祕莫測,完全因時機的不同來運行變化。將六龍的潛升融入人文觀點,人之機遇升降無常,隨時機變化而運用。處卑則乘潛龍,出則乘飛龍,然飛龍恐不知盈不可久,而成亢龍,而德行修為最關鍵便在於「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處世態度。從「統天」到「御天」的論述,可體認到「統天者,乾元之用;御天者,聖人之用」的道理。
古老傳說,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炎帝因其母,見神龍首,而感生炎帝,黃帝賓天亦乘龍而去;後顓頊乘龍,巡行天下;堯其母慶都「出以觀河,遇赤龍」,而感以致孕;禹是其父鯀死後,化為黃龍而有禹,龍的神格化傳說,因而切換成人格化。先民人神一體的生命觀,思維感性且純樸,也為華夏民族為龍的傳人溯源,從而確立了龍的圖騰。
龍能通天,可以徵瑞,也可以兆禍,然中國的人文思想特別賦予龍德「剛健中正」的特質,從而發展出華夏文化特色。
傳統建築風格上,常見雙龍戲珠及龍柱雕刻;藝術上,繡龍、畫龍、玉雕的作品,已成中國文化的古典特色;政治上,龍喻為君王,有至高無上的權位;山川上,有龍山、龍門、龍江,皆以龍顯其險峻;醫藥上,《本草綱目》有龍骨、龍齒、龍角、龍腦、龍胎、龍涎之記載,幾乎含蓋龍軀體各部名稱,但與龍皆無關;藝文上,有關龍的彙考、詩、詞、賦、頌,歷代皆有豐富的流傳。
養心如養龍,屈伸能從時,變化於無形,龍德剛健中正,經過歷史的演進,龍的意象融入社會活動,因而積澱出中華民族的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