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此言出自告子與孟子,對「性善」和「仁內義外」的辯論,是告子引申用的辯詞,非孔、孟之言。清、焦循注云:「人之甘食悅色者,人之性也。」(孟子正義)大哉言,食色是人之本性,也是人類借之方得以生存繁衍。人之性如此,物之性亦當如此,然而人類懂得耕鑿之宜,嫁娶之宜,故使人性無不善而異於禽獸者,其間最大區別全在於義。義者,宜也。如何適宜取捨拿捏,端看個人選擇,尤其我們在『吃』的上面如何以合宜的視角拿捏和取捨,方不會損壞環境永續的生存,近則不損害個人健康。
「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禮記、內則)意謂將熬滷的肉醬澆在米飯之上拌著吃,是周朝的飲食文化之一,這不就是當今的滷肉飯,此道傳統美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滷肉飯是高貴佳餚;在物資充盛時代,則為銅板美食。當今台灣政界對這道即簡單又美味的平民小吃,賦與一種親民的風格。滷肉飯因便宜又美味,總不能日復一日的吃,長久積累,血管堵塞引發中風,此現象是吃的不宜。
「明仔載的氣力,今仔日給你攢便便。」(台語)意謂明日的體力,今日(保力達)就幫你儲存起來。吳念真用他那有溫度的聲音緩緩唸出,留下那個年代所有台灣人的記憶。也因而帶動風潮,使保力達成為當時最賣的飲料,曾創下年銷量達一億瓶以上。保力達被衛生署定位為提神兼補充營養的藥酒,有飲量限制,但民間普遍將其視為機能飲料或酒類來誤用,變成無量暢飲。銷售對象一般以藍領勞工居多,購置管道多來自檳榔攤或雜貨店。往昔是葡萄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庶民風潮轉向保力達B加米酒,一口又一口,如是累積,肝病終成國病,此現象是喝的不宜。
昔日有位朋友因工作環境及交友關係,沾染上嚼食檳榔、抽煙、喝酒的壞習慣,惡習從此變成生活的日常,雖經妻女溫婉的勸誡亦不為所動,經過卅年的積累,終罹患口腔癌,經區域醫院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斷定為第二期未,醫療計劃主張開刀切除。為了徵求第二醫療意見,攜帶資料北上找醫學中心耳鼻喉科,其間醫病的對話令人終身難忘。大夫問:「日常生活有那些壞習慣?」病人回:「每天抽煙一包半(相當於卅支香菸)、嚼食檳榔廿粒、睡前喝半杯58金門高粱酒。」大夫回:「壞習慣要改喔,否則治療效果有限!」病人沉默點頭。大夫續言:「區域醫師主張開刀是正確的,我的專長也是手術,然以患部而言開刀會影響語言功能,依你年齡還有一大段的歲月要活,及家計要負擔,將你轉診腫瘤科好嗎?」病人點頭如搗蒜,從醫生的回話中無異給了病人一線曙光,增強了求生意志。
回程高鐵上輕聲細問,壞習慣能改嗎?病人長嘆一口氣回云:「與上帝爭取生命,必須先認錯悔改。」非教徒能說出如此金句,沒有生活的淬練,何以致之。斯人已逝,為文目的在於省思食的合宜性,不要為習慣所禁錮,為了珍惜生命要勇於脫離惡習深淵。
放縱身體,享受生活;終遭身體反噬,折磨生活。是天道乎?是人道乎?報應屢試不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