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至氾而汎,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隧。霍叔懼曰:「出三日而五災至,無乃不可乎?」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飛廉、惡來知政,夫又惡有不可焉!」遂選馬而進,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厭旦於牧之野。鼓之而紂卒易鄉,遂乘殷人而誅紂。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
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民間習俗認為年神之中以太歲為首,乃人類本命歲神,太歲為人君之象,主掌人間一切禍福,而六十甲子各有歲神輪值,而當年輪值之歲神稱之為值年太歲。
民間有一說法:「流年沖,生肖沖,逢九又沖,加起來有三個大沖。」遇之不刑也傷。
綜觀上述的說法,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爾後與占星術結合,而將其神祕化了。試想12年縂要遇上一次,果真如此豈不形成機械型命定主義,人生真會如軌道化的運行?
孔子喜占,但以德占為主,荀子亦不例外,在儒效篇中武王伐紂,出兵之日即選兵忌日,進而東面而迎太歲,雖有禨祥凶兆出現,但討伐暴紂,行德以求仁,結果紂卒易鄉,荀子評曰:「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其實內含不失德占的精神。
「大沖才能大發,不沖就不發」,有沖才有好的作用,就像海浪的沖擊一樣,沖的越夠力,水花濺的越高越美。這是道教的看法,但沒說的是大沖没頂的人又如何?再想,世界上沒信太歲說的何止千萬,是否命運也按此論運行?
晚年好習周易,對占断詞「吉凶悔吝」的看法較趨向動態平衡的判斷,四者是漸層次的互動,吉凶互倚相寄,循此定靜安慮方有所得。
「心如工畫師與一切唯心造」,心不安何德能安?适逢本命年,若安太歲能祈祐讓自已心安,又有何不可。若值本命年,明知沖犯太歲,能警醒自己,凡事三思而後行,步步小心,從修行、精進、觀想、禪定中得到轉化,太歲當頭坐,是懼被沖沒頂?是喜沖上更高一層?其實一切皆由心念所轉。
安奉太歲祈祐平安的民俗信仰行為,提昇到某一種境界,是與心中信仰的神對話,更是與內心的對話。已經虛度六次本命年,尤其身處危險行業,每處理完命案,總要禮香祈蒼天護祐,並與內心對話「行德」否?是迷信?是安心?任憑觀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