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理神識:
此處所謂心理之神識,並非宗教心理學,更非現代之科學心理學,而是較接近精神生活的科學。而神是指人之意識、靈氣、生氣、心靈(指內心、精神、思想等)、靈明指(“心”,即主觀精神)、信仰、神祕經驗、、、等心理活動,以內觀活動取得。諸如:「形全者神全」(莊子、天地)其神是指,人之意識曰神。又如神藏於形。「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淮南子、原道)此神失其守之神,則為之靈氣生氣精神之神。
此處所謂心理之神識,並非宗教心理學,更非現代之科學心理學,而是較接近精神生活的科學。而神是指人之意識、靈氣、生氣、心靈(指內心、精神、思想等)、靈明指(“心”,即主觀精神)、信仰、神祕經驗、、、等心理活動,以內觀活動取得。諸如:「形全者神全」(莊子、天地)其神是指,人之意識曰神。又如神藏於形。「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淮南子、原道)此神失其守之神,則為之靈氣生氣精神之神。
周易有關神的敘述:
與鬼神合其吉凶。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乾‧文言】
程頤注曰:「大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者,合乎道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聖人先于天而天同之,后於天而能順天者,合于道而己。合于道,則人與鬼神豈能違也。」(伊川易傳)
吳澄注曰:「日月、四時、鬼神,皆天地之氣所為。氣之有象而照臨者,為日月。氣之循序而運行者,為四時。氣之往來屈伸而生成萬物者,為鬼神。名雖殊,其實一也。」(易篡言)
王氏宗傳曰:「蓋大人即天也,天即大人也。」(周易折中引)
愚案:此處的鬼神雖司福善禍惡的功能,然與大人、天地、日月、四時、合一,是合於道。所以才能達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境界。因此,此處的鬼神己論及其終極價值,應屬哲學層次的鬼神。
況於鬼神乎?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豐‧彖】同上,應屬哲學層次的鬼神。
鬼神害盈而福謙。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彖】
虞翻注曰:「坤為鬼害,乾為神福。」疏曰:「盈則詘坤而為鬼,謙則信乾而為神。」(周易集解)
崔覲曰:「朱門之家,鬼闕其室,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其義也。」(同上)
朱駿聲注曰:「高門之家,鬼瞰其室,所謂害盈也。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所謂福謙也。」(六十四卦經解)
程頤注曰:「鬼神,謂造化之蹟。盈滿者,禍害之;謙損者,福祐之。凡過而損,不足以益者,皆是也。」(伊川易傳)
蔡淵注曰:「鬼神以理言,災祥禍福是也。」(周易學說引)
愚案:天地造就萬物,一生一死,生則伸為神,死則歸為鬼,這是自然現象,而鬼神就是指造就萬物的規律,而人類就遵循這種規律,這種規律所呈現出來的道理,就是虧盈益謙。從天道、地道、鬼神道談到人道,而以盈虧的哲理來分析歸納。此類鬼神,深具人格化、哲學性。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彖】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朱震注曰:「祭之初,迎尸入廟,天子洗手而后酌酒,洗謂之盥。酌酒獻尸,尸得之灌地而祭,謂之裸。裸之後,三獻而荐腥,五獻而荐熟,謂之荐。盥者,未裸之時,精神專一,誠意未散,不言之信,發而為敬順之貌。」(周易折中引)
李鼎祚曰:「神道設教承『盥』、『荐』言之,謂祭祀也。【地官、大司徒】:『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是也」【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鄭注云:「合鬼神而祭之,聖人之教致之」,是其義也。(周易集解)
虞翻注曰:「聖人『退藏於密』『以神明其德』,故『設教而天下服矣』。」(周易集解)
王弼曰:「神則無形者也,不見天之使四時,而『四時不忒』。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周易注)
楊時注曰:「古人所以交神而接人,其道一主於誠,故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幽明本無二理,故所以感之者一。聖人『以神道設教』,所謂神道,誠意而己。誠意,天德也。」(周易折中引)
愚案:神道既是天道,天道顯諸於外者即「四時不忒」,觀天之運行,四時無差錯。四時運行本是自然天的現象,但從中体會出來的天道,確是哲學天。那此處的神道,是否為哲學神?然在觀道時,引『盥』、『荐』之祭禮說明,並進而想達到「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的教化目的。那此處的神道,應屬宗教神明矣。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繫辭上】
孔穎達曰:「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又曰:「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遊魂為變者,物既積聚,極則分散,將散之時,浮游精魂,去離物形而為改變。則生變為死,成變為敗,成未死之間,變為異類也。」(周易正義)
朱熹注曰:「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也。」(周易本義)
蘇軾曰:「鬼常與體魄俱,故謂之物。神無適而不可,故謂之變。精氣為魄,魄為鬼,志氣為魂,魂為神。」(周易折中引)
朱子語類云:「魄為鬼,魂為神。禮記有『孔子答宰我問』,正說此理甚詳。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注:『氣,謂噓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聰明為魄。』染書云:『魂,人陽神也。魄,人陰神也。』亦可取。」(周易折中引)
真德秀曰:「人之生,精與氣合,精屬陰,氣屬陽。精則魄也,目之所以明,耳之所之聰。氣充乎體,凡人心之能思慮知識,身之能舉動勇決,此之謂魂。神指魂而言,鬼指魄而言。」(周易折中引)
劉沅曰:「氣依魂而立,魂依氣而靈,凝結則為精,浮散則為遊魂。當夫物之始有,得氣之精以成形,由靜而動,為神之伸。及夫物之將盡,氣與魂離,魂之遊物因以變化,自有而無,為鬼之歸。」(周易學說引)
愚案:欲談鬼之情狀,容易流于宗教性之鬼神。但真德秀所云之神,是指「人心之能思慮知識,身之能舉動勇決」其知為神識之認知。鬼神本不可知,但透過易道則能知鬼神之變,進而瞭解鬼神的情狀。似乎與心理之神較接近,然其心識認知仍屬「知」字而非鬼神之知。綜合全文,此乃宗教性之鬼神。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範圉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繫辭上】
九家注曰:「乾坤消息,法周天地。」
邵雍曰:「神者易之主也,所以無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無体。」(周易折中引)
李鼎祚疏曰:「自陰陽言之謂之神,故神之豉萬物無常方。自乾坤言之謂之易,故易之應變化無定體。神無方故易先體,謂出乾入坤,上下無常,周流六虛者也。」(周易集解)
韓康伯注曰:「方體者,皆系于形器者也。神則陰陽不測,易則惟變所适,不可以一方一體明。」(周易注)
孔穎達疏曰:「凡無方無體,各有二義。一者神則不見其處所云為,是無方也。二則周遊運動,不常在一處,亦是無方也。無體者,一是自然而變,而不知變之所由,是無形体也。二則隨變而往,無定在一體,亦是無體也。」(周易正義)
林希元注曰:「天地之化,萬物之生,畫夜之循環,皆有個神易。易則模寫乎此理者也,故在易亦有神易。」(周易折中引)
李光地注曰:「易者化之運用,神者化之主宰。天地之化,其主宰不可以方所求,其運用不可以形體拘。易之道能範圍之,則所謂窮神知化者也,而神化在易矣。」(周易折中)
吳澄注曰:「蓍數之神妙不測無有方所,而卦象之變易隨時無有定體也。」(尚纂言)
干寶注曰:「否泰盈虛者神也,變而周流者易也。」(周易集解引)
愚案:主張神者,易之化、易之主、蓍數、神易者,如邵雍、吳澄、李光地、林希元。主張神者,陰陽、否泰盈虛者,如李鼎祚、韓康伯。甚至有主張神者,聖人也(周易集註)。綜上所述,神皆是指範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的道,由此可知此處之神,是指哲學性的神。
『陰陽不測之謂神』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繫辭上】
張載注曰:「一,故神。兩在,故不測。」(橫渠易說)
朱熹注曰:「橫渠說得極好。一故神,橫渠親注云『兩在,故不測。』只是這一物,卻周行事物之間,如所謂陰陽屈信,往來上下,以至行乎什伯千萬之中,無非這一個物事,所謂『兩在,故不測』。」(朱子類語)
邱富國注曰:「上章言『易無體』,此言『生生之謂易』,惟其『生生』,所以『無體』。上章言『神無方』,此言『陰陽不測之謂神』,惟其『不測』,所以『無方』。言易而以乾坤繼之,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也。」(周易折中引)
梁寅注曰:「陰陽非神也。陽陽之不測者神也。一陰一陽,變化不窮,果孰使之然哉?蓋神之所為也。」(周易折中引)
馬振彪注曰:「陽陽之理可測,人為之也。陰陽之氣不可測,天為之也。神莫神於天。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則人而天矣。」(周易學說)
董真卿引雙湖云:「占以知來,通陰陽老少之變,而因以作事,此陰陽之在蓍者。」(周易會通)
韓康伯注曰:「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詁者也,故陰陽不測。」又曰:「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失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体化,坐忘遺照。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蓋資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于神者也。」(周易註)
孔穎達疏曰:「云『神也者,變化之極』,言神之施為自將,變化之極,以為名也。云『妙萬物而為言』者,妙謂微妙也。萬物之體,有變象可尋。神則微妙于萬物而為言也,謂不可尋求也。云『不可以形詁』者杳寂不測,無形無體,不可以物之形容,所求而窮詁也。云『造之非我,理自玄應』者,此言神力也。我謂宰主之名也。言物之造作,非由我之主宰所為。其造化之理,自然玄冥相應,而自然造作也。云『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者,言欲明兩儀天地之體,必以太極虛無為初始。云『言變化而稱極乎神』者,欲言論變化之理,不知涯際,唯稱極乎神。神不可神也。」又曰:「云『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者,謂不可思量而玄遠覽見者,乃目之為神,故云則以神為名也。云『蓋資道而同乎道』者,此謂聖人設教,資取乎道。行無為之化,積化而遂同于道。云『由神而冥于神者也』者,言聖人設教,法此神之不測,無体無方,以垂于教。久能積漸而冥合于神,不可測也。」(周易正義)
愚案:在周易中對神的詮釋,最為具体明確的,就是『陰陽不測之謂神』。但在往後先賢的註釋,最複雜分歧的也在此。首先,第一派主張神即是哲學的神,諸如張載、朱熹「兩在,故不測。」,認為陰陽對立統一即為神。又如邱富國認為,生生即無體又無方即為神。又如梁寅認為,使陰陽變化無窮的就是神。以上諸儒的論述皆從道的本體來闡述,道為形而上的實體,陰陽之生化則為其用。陰陽之生生化化,即為陰陽之交感消長。陰陽之交感消長,就非人類感官所得測知,此名為神。此種從形上實體去論述的神,應屬哲學性質的神。其次,第二派主張的神即是自然神,即所謂的天神。如馬振彪主張陰陽可測,因有龜蓍是屬人為,但陰陽之氣不可測是屬天為,神莫神於天,故云「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則人而天」,其所謂的神就是天,也就是屬於自然神。最後,第三派主張神即是綜合型的神,諸如韓康伯、孔穎達。主張神之施為自將,聖人設教,法此神之不測,無体無方,以垂于教。久能積漸而冥合于神,不可測也。這種說法,此神理應是宗教神。但又主張物之造作,非由我之主宰所為。其造化之理,自然玄冥相應,而自然造作也。這種說法,此神理應是自然神。又說『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者,言欲明兩儀天地之體,必以太極虛無為初始。似乎指太極為神,演化兩儀天地之体。這種說法,此神理應是哲學神,而且以道家的形上學來詮釋神。第四派主張此神為動詞,如中華易學大詞典稱,「陰陽變化這種莫測性,就叫作神。由此知神,為神速,作動詞用,不作名詞用。」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明辨古易經,在殷周時代的社會宗教色彩,但在釋經的繄辭傳中的確做了某種程度的轉化。本章節首言「一陰一陽之謂道」,以陰陽來闡述道体,進而以仁、知、德、業來呈現道體,故言「生生之謂易」,易是在講天地之間陰陽交感、生生不息的道理,而這種道理不是人感官所能覺知預測,所以我們稱之為神。神就是道,道就是神,所以此處所謂的神應指哲學神。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繫辭上】
荀爽曰:「在天為變,在地為化。在地為鬼,在天為神。」(周易折中引)
姚信曰:「此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分為爻者,故能成就乾坤之變化,能知鬼神之所為也。」(周易折中引)
侯果曰:「未通變化,行鬼神,莫近于數。故老聃謂子曰:『汝何求道?』對曰:『吾求諸數』,明數之妙,通於鬼神矣。」疏曰:「通天地之變化,行天地之鬼神,總不外乎天地之數。故復引孔子『吾求諸數』之言,以明數之為用,變而無窮,神而莫測。」(周易折中引)
王弼注曰:「變化以此成,鬼神變此行。」孔穎達疏曰:「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是天地二數相合為五十五,此乃天地陰陽奇耦之數,非是上文演天地之策也。『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者,言此陽奇陰偶之數,成就其變化。言變化以此陰陽而成,故云『成變化』也。而宣行鬼神之用,言鬼神以此陰陽而得宣行,故云『而行鬼神』也。」(周易正義)
朱熹注曰:「鬼神,謂凡奇耦生成之屈坤往來者。」(周易本義)
馬其昶注曰:「成變化行鬼神,謂揲蓍也。」(周易學說、馬振彪引)
愚案:孔穎達云『言鬼神以此陰陽而得宣行』,荀爽云『在地為鬼,在天為神』,此鬼神應指宗教性之鬼神。候果之言數,朱熹之言奇偶,馬其昶之言揲蓍,姚信之言乾坤變化之『神鬼』皆指哲學性質之鬼神。
顯道、神德行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繫辭上】
焦循注曰:「一陰一陽之道,易道也,筮以顯之。盈者變而使之虛,凶者化而使之吉,故神也。」(易章句)
九家易曰:「孔子言大衍以下,至于能事畢矣。此足以顯明易道,又神易德行。」又曰:「以象陽唱陰和,變化相配。是助天也,明其鬼神者也。」(周易集解引)
焦循注曰:「酬酢,與占筮者相問答也。祐,助也。以筮助神之不測。」又曰:「易道也,筮以顯之。」(易通釋)
愚案:大衍之數經過「引申」、「觸類」,卦爻具列,天下之事具括之,故言「天下之能事畢矣」。因此,顯易道,神易德,以占筮佑助易之神化莫測。所以「神德行」、「祐神」之神皆為修飾語。
其知神之所為乎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繫辭上】
韓康伯注曰:「夫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者,則知神之所為。」(周易注)
朱熹注曰:「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也。」(周易本義)
蘇軾注曰:「神之所為不可知,觀變化而知之矣。變化之間,神無不在。」(東坡易傳)
張子曰:「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其必知神之所為也。」(周易折中引)
愚案:「知變化之道者」若指大衍之數的變化,或者指大自然的變化,或者指天下之動,此神皆指自然神而言。
非天下之至神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於此?【繫辭上】
虞翻注曰:「至神,謂易變初入微,知幾其妙乎。」(周易集解)
韓康伯注曰:「至神者,寂然而無不應也。」(周易註)
孔穎達疏曰:「易理神妙不測,故云,非天下之至神。」(周易正義)
愚案:至神者,修飾語。
唯神也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機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不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繫辭上】
俞琰注曰:「深與幾皆言能,而神獨不言能,蓋神之所為非人力之所能也。」又曰:「神則統言易之妙也。精也、變也、深世、幾世,皆神之所為也。」(俞氏易集說)
虞翻注曰:「神謂易也,謂日月斗在天。」李鼎祚疏曰:「神謂易也者,陰陽不測,是乃易也。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日合於天統,月合於地統,斗合於人統。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舉日月斗在天,以言神之用也。」(周易集解)
吳澄注曰:「惟其妙不可測,故不待疾之而自速,不待行之而自至,謂自然而然,非人所能為也。」(易篡言)
『易精變神說』曰:「變化之道,莫非神之所為也。故知變化之道,則知神之所為矣。」(國易折中引)
愚案:神,是指易而言。易道是在說明天道,天道自然運行,而成天下之務,非人之所能為,則知神之所為。此處所謂之神,應當是自然神。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繫辭上】
朱熹注曰:「圓神,謂變化無方。方知,謂事有定理。」(周易本義)
崔憬注曰:「蓍之數,七七四十九,象陽圓,其為用變通不定,用以知來物,是『蓍之德圓而神』也。」(周易折中引)
劉沅曰:「蓍數用七,七七四十九,象陽圓,變動不拘,故以神稱之。卦數用八,八八六+四,象陰方,各有定理,故以知稱之。其實神知本,相為用,不可分也。」
(周易學說馬振彪引)
孔穎達疏曰:「易道決斷天下之疑,用其蓍龜占卜定天下疑危也,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又曰:「蓍之變通則無窮」、「蓍以圓象神」(周易正義)
愚案:蓍之特質圓,言變化不拘,可以占卜決斷天下之疑,故稱圓而神,是修飾語。
神以知來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繫辭上】
朱熹注曰:「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無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周易本義)
孔穎達疏曰:「易道深遠,以吉凶禍福威服萬物;故古之聰明睿知神武之 君,謂伏羲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不,不用刑殺而威服之也。」(周易正義)
朱子類語云:「卦爻所載,聖人己言之理皆具,是藏往。因此理以推未來之事,是知來。」
劉沅曰:「神以知事之將來,知以藏理之即往。」(周易學說馬振彪引)
愚案:神以知來,即通過蓍的運算占筮,來預知未來之事。此神具有宗教性。
如果依據朱熹注:「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無卜筮而知吉凶也。」則此神則為神識、感應、認知應屬心理之神。至於神武的神是修飾語。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繫辭上】
朱熹注曰:「神物,蓍龜也。湛然純一謂之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開其先。是以作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焉齋戎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周易本義)
邱富國曰:「心即神明之舍,人能洗之而無一點之累,則此心靜與神明一。于揲蓍求卦之時,能以齋戒存之,則此心動與神明通,心在則神在矣。」(周易折中引)
陸績曰:「神物,蓍也。聖人興蓍以別吉凶,先民而用之,民皆從焉。」(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愚案:神物是指蓍龜而言,當然是具有宗教性質。此處所用之齋戒,或許並非指祭祀之儀節,但與祭祀齋戒潔身隔離之用意,與「洗心、自靜其意」的目的是一致的。神明其德,是為達到「則此心動與神明通,心在則神在矣。」的目的。因此神明,亦屬宗教性質的手段。
民咸用之謂之神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繫辭上】
朱熹注曰:「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周易本義)
陸績注曰:「利用出入也,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謂之神。」(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司馬光注曰:「出外入內,無所不用,而百姓不知,故謂之神。」(溫公易說)
孔穎達疏曰:「聖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聖德微妙,故云謂之神。」(周易正義)
愚案:乾坤如門之闔闢通變,乃天道之運行。經聖人使見、形、制,而成象、器、法,最後百姓自然致用,而不知所由來,百姓感到神妙。此處的神,是百姓的心理認知,因此應屬心理認知、感受的神。
是故天生神物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繫辭上】
朱氏震曰:「天生神物,謂蓍龜也。」(周易折中引)
胡炳文曰:「易之所以作,由於卜筮,故以天生神物始焉。」(周易折中引)
周禮正義‧孔穎達疏‧引劉向曰:「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辯吉凶也。」又引淮南子云:「卜筮實問於神龜,筮能傳神命以告人。」
愚案:此處神物實指龜蓍而言,先民認為龜蓍之為物因其長久,能傳神命以告人,人因其依神而辯吉凶。神,是意指靈驗;而神物,則指靈驗之物。此處之神,應指先民所信賴之神,故為宗教神。
鼓之舞之以盡神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繫辭上】
周易正義、孔穎達疏曰:「聖人立象以盡其意,系辭則盡其言,可以說化百姓之心,百姓之心自然樂順,若鼓舞然,而天下從之,非盡神,其熟能與于此?」
荀爽曰:「謂三百八十四爻動行相反,其卦所以盡易之神也。」(李鼎祚周易集解)
高亨注云:「神,是最高智慧之稱。此言易經豉舞人,以盡其智慧。」(周易大傳今注)
朱子類語云:「『鼓之舞之以盡神』,即占則無所疑,自然行得順便,如言『顯道神德行』,『成天下之亹亹』,皆是『鼓之舞之』之意。」(周易折中引)
李光地曰:「變通鼓舞,語類俱著占筮說,然須知象辭之中,便己具變通鼓舞之妙,特因占而用爾。」(周易折中)
愚案:因為文字難以完全表達想說的言語,而文字、言語更難以表達內心的思想意念。因此,聖人便藉由立象、設卦、系辭、變通來說化百姓之心,「振揚發揮」(歐陽修云)易的神妙智慧,使天下百姓順服。此處之神,如言『顯道神德行』,要『成天下之亹亹』,雖言「語類俱著占筮說」,己貝德性之神,故應為哲學神。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繫辭上】
孔穎達注曰:「言人能神此易道,而顯明之者,存在於其人,若其人聖則能神而明之,若其人愚則不能神而明之,故存於其人不在易象也。」(周易正義)
崔憬注曰:「言易神無不通明,無不照,能達此理者存乎其人,謂文王述易之聖人。」(周易集解引)
朱熹注曰:「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周易本義)
程子注曰:「易因爻象論變化,因變化論神,因神論人,因人論德行。」(周易折中引)
李光地注曰:「『神而明之』神字,即根鼓舞盡神來。辭之豉舞乎人者,固足以盡神。然必以人心之神,契合乎易之神,然后鼓舞而不自知,此所謂神而明之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是其所以能神明處之。」(周易折中)
劉沅注曰:「默體乾神之撰,成德於身,神明坐照,感孚於無形之德行,天人合一之詣也。」(馬振彪周易學說引)
愚案:從極賾、鼓動、化裁、推行、神明,到存乎卦、辭、變、通、人,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歸結到「存乎德行」,從神道到人道的合一。此處的神應是哲學神。
以通神明之德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繫辭下】
朱熹注曰:「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周易本義)
高亨云:「以會通天地萬物之神妙明顯之性質。」(周易大傳今注)
蔡氏清注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二句,一是精,一是粗,一是性情,一是形體。」(同易折中引)
九家易注曰:「隱藏謂之神,著見謂之明,陰陽交通乃謂之德。」(周易集解)
孔穎達疏曰:「萬物變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易則象其變化之理,是其易能通達神明之德也。」(周易正義)
愚案:萬物生成自然變化,有其自然規律及特質,這就是神明之德,而易則象其變化之理,以通神明之德。因此,神明仍指哲學之神,是在指易(卦)之德通神明之德。
神農氏作 屬姓氏。
神農氏沒 屬姓氏。
神而化之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繫辭下】
孔穎達注曰:「言所以通其變者,欲使神理微妙而變化之,使民各得其宜。」(周易正義)
高亨注曰:「加神妙之改作,使民利用皆宜。」(周易大傳今注)
劉沅注曰:「時有當變者,通其變使民豉舞不倦。事之更新者,神其化而使相宜於不覺。」(周易學說馬振彪所引)
王氏申子注曰:「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由之而不倦,神其化,使民宜之而不知。」(周易折中引)
蔡氏清注曰:「因其自然之變,而以自然之理處之,是謂神而化之也。神而化,即其變通之妙于無為也。」(用易折中引)
愚案:時代的演進,百姓的需求相對增加。為合民用,變通改作,勢之必然,而神妙的改作同化於民需,使民用得宜而不自知。此處之神,是指化作神妙,宜為修飾語。
精義入神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繫辭下】
俞琰注曰:「精研義理,無毫厘之差,而深造於神妙,所以致之于用也。」(俞氏易集說)
李鼎祚引干寶注曰:「能精義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是以涉於神道而逆禍福也。」(周易集解)
孔穎達注曰:「聖人用粹粹微妙之義,入於神化寂然不動,乃能致其所用。」又曰:「窮極微妙之神,曉知變化之道,乃是聖人德之盛極也。」(周義正義)
周易內傳注曰:「神者,化之理,同歸一致之大原理也;化者,神之跡,殊途百慮之變動也。」
愚案:日月往來而生明,寒暑推移而成歲,本來就是自然之天理,然能循此自然律,精研義理,致其所用,以逆禍順福。能把自然精義,由致知而入神,最後臻於神化的境界,完全論述儒家的德化教育。由此觀之,入神與神化之神應屬哲學之神。
知幾其神乎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繫辭下】
孔穎達疏曰:「神道微妙,寂然不測,人若能豫知事之幾微,則能與其神道合會也。」(周義正義)
愚案:子曰「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預知事物變動之微妙徵兆,當然就能預判吉凶,知道吉凶就得按神道規律來做。因此孔子才說,知道萬物運動之幾微,那就達到神妙的境界。因此,此神如果是在稱讚「知幾」,則神就是修飾語。如果此神是指神道,知機與神道會合,則屬哲學神。
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說卦)
項安世注曰:「生蓍,謂創立用蓍之法。神不能言,以蓍言之。所以贊神出命。」
蘇軾曰:「介紹以傳命謂之贊,天地鬼神不能與人接也,故以蓍龜為之介紹。」(周易折中引)
愚案:天地鬼神不能言語,又不能與人類直接接觸,所以就以蓍龜為媒介來請示吉凶禍福。就其方法而言,此神明應屬宗教性。就其目的而論,要達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終極价值目標,則此神明又具哲學意涵。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說卦)
李鼎祚(周易集解)注曰:「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即乾坤也。」
李光地(周易折中)引葉爾瞻曰:「『神非乾坤,仍乾坤之運』又曰:『就此兩化之合一不測處,乃所謂神。』」。
韓氏伯曰:「于此言神者,明八卦運動,變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無物,妙萬物而為言。」
崔憬曰:「以天地無為而無不為,故能成雷風等有為之神妙也。」
吳澄曰:「萬物有跡可見,而神在其中,無跡可見,然神不離乎萬物也。即萬物之中而妙不可測者,神也。」
梁氏寅曰:「神,即帝也。帝者神之體,神者帝之用。故主宰萬物者,帝也。所以妙萬物者,帝之神也。」
李光地(周易折中)注曰:「交易者神也,所以變變化化,道並行而不相悖,使物并育而不相害也。化者造物之跡也,統乎地者也。故以其可見之功而謂之成,神者生物之心也。統乎天者也,故以其不測之機而謂之妙。」
鄭康成曰:「乾坤共成萬物,不可得而分,故合而謂之神。」
劉沅曰:「神者,帝之不二而不測者也。神無跡,而體物不遺。萬物之所以為物者,皆神之所為,而莫知其然。神何以名?以其存於萬物之表,而行於萬物之中,不可以端倪求之,跡象窺之也。神之妙即帝之妙,帝之體即乾坤也。」
愚案:天帝以乾坤陰陽推移運動,而成長萬物。萬物之消長吾人可見,而主宰萬物之消長者天帝,無跡可見。然而天帝之神,實不離萬物。此種變變化化,不測之妙有,稱之為神。此神,與自然天無異,應歸屬於自然神。
出 處 | 內 容 | 屬 性 |
乾‧文言 | 與鬼神合其吉凶。 | 哲學之神 |
乾‧文言 | 況於鬼神乎? | 哲學之神 |
豐‧彖 | 況於鬼神乎? | 哲學之神 |
謙‧彖 | 鬼神害盈而福謙。 | 哲學之神 |
觀、彖 |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 宗教之神 |
觀、彖 |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 宗教之神 |
繫辭上 |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 宗教之神 |
繫辭上 |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 哲學之神 |
繫辭上 | 陰陽不測之謂神 | 哲學之神 |
繫辭上 |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 哲學之神 |
繫辭上 | 顯道、神德行 | 修飾語 |
繫辭上 | 可與祐神矣 | 修飾語 |
繫辭上 | 其知神之所為乎 | 自然之神 |
繫辭上 | 非天下之至神 | 修飾語 |
繫辭上 | 唯神也 | 自然之神 |
繫辭上 |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 | 修飾語 |
繫辭上 | 神以知來 | 宗教之神 |
繫辭上 | 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 修飾語 |
繫辭上 |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 宗教之神 |
繫辭上 | 以神明其德夫! | 宗教之神 |
繫辭上 | 民咸用之謂之神 | 心理神識 |
繫辭上 | 是故天生神物 | 宗教之神 |
繫辭上 | 鼓之舞之以盡神 | 哲學之神 |
繫辭上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哲學之神 |
繫辭下 | 以通神明之德 | 哲學之神 |
繫辭下 | 神農氏作 | 屬姓氏 |
繫辭下 | 神農氏沒 | 屬姓氏 |
繫辭下 | 神而化之 | 修飾語 |
繫辭下 | 精義入神 | 哲學之神 |
繫辭下 | 窮神知化 | 哲學之神 |
繫辭下 | 知幾其神乎 | 哲學之神 |
說卦 | 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 哲學之神 |
說卦 |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 自然之神 |
談神字共三十三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