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易經原流與發展 前言



前言:


中國文化發源地在黃土高原,高原的土壤是黃色的細沙所構成,遇風則揚塵滿天飛,土質較為鬆軟易於耕作。高原又為黃河由西向東所貫穿,河水無聲地温潤大地,但同時因所挾帶的泥沙淤積,造成河水氾濫的災害。為了生存所需,先民普遍都是依賴自然環境而存活,因而對天、地、日、月、水、火、山、澤、風、雨、植物的生長及動物的繁,都在有規則的季節更替中生活著。這種自然規則如果依序進行,先民對這種自然規則及力量,賦予一种敬畏的神祕意義。如果時序混亂造成災害,先民便在驚慌與恐懼中過生活,而這種神祕主義無形中便更被加重而且深化。
   誠如柳宗元在封建論所云:「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博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爭,爭而不己,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因此為了生活,對抗災害,在政治上產生了人治主義,對於有才幹的能人、聖人、大人產生景仰及順從,在政治制度上能解決及救治天然災害,保衛個人財產的集体式領導於是產生。在社會制度上,由於這股神祕主義的影響,敬天畏神變成社會一種普遍的現象。
   中國古代雖無宗教,但對蒼天及鬼神的敬畏氣氛是非常濃厚的。因此領導者一方面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另方面為了人民的心理需求,祭祀一事便變成社會上一種重要的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下,舉凡國家的政事、軍隊的征戰、祖先的祭祀、農田的耕種收割、牧獵、婚嫁、、、、等等。都要請示蒼天,請示的方法透過祭祀卜筮,而神民的溝通者稱為占人,通常他也將其所占筮之事與其筮時之論斷休咎的結果記錄下來成為筮書。由此可知筮書並非作於一人,也非著於一時也。但必需經過有專人整理方能系統化,似乎也是不爭的事實。這類的筮書經占人的論斷記錄,先聖的演譯整理,及先賢的作傳,使原本神祕的筮書能過渡到以人道主義的立塲,並能以哲學觀點闡述宇宙本体的演化自然法則,及具有東方色彩的人生論。但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我們尚能看到這部最完整的筮書,就是因當時秦始皇所認為它是筮書,而非一部曠世的經典巨作,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易經】。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可知易經在周朝時由「大卜」所掌管,有八經卦,且有六十四重卦,並有連山、歸藏及周易等三大派別。在六十四重卦排序上,連山以艮卦居首,歸藏以坤卦居首,周易則以乾卦居首,且有「簭人」專司其職,可惜連山及歸藏並無可徵的文件留下,但在卜簭的制度上己非常完備。而且在周朝卜簭有個規距,「凡國之大事,先簭而後卜。」進而「凡卜簭,即事,則繫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這種卜簭完而留下記錄的制度,可能沿襲自先民的卜簭習慣。因此在殷商時期所留下的甲骨中,當時龜卜所留下的記錄,旁邊並有數字卦的存在,如〈六八一 一五一釋文〉即震上乾下屬大壯卦。由上述的徵引,我們可推知,易經在殷商時期己經有經卦、重卦、記錄及專司卜簭的人〈或許是官制〉。
古易經不容否認本來就是一本占筮的書籍,在其演進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占筮中的靈媒,我們通常所說的占卜,在方法上詳細的分是指占筮與龜卜,在歷史的演進中二者常混淆一起,在使用者常又占又卜的,甚而占人與卜人是同一人同一官系,因此我們隨歷史的脚步初期將其混合而言,再依文獻來詳細釐清說明。首先我們要思考,他是如何產生?其應具備何種條件?他的社會地位又如何?其源流演化又如何?其所占卜出來的結果又將如何處理?其占卜結果被重視的程度又如何?這諸多的問題與其成書有否聯結著某種程度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